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中美抗日戰爭後期外交關係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國民政府在對日作戰的戰略方針及有關問題上發生矛盾鬥爭,美國總統羅斯福蔣介石要求從中國戰區召回史迪威,此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經過大致為:1942年1月,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國宣布成立中國戰區,由蔣介石擔任最高統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迪威事件
  • 時間:抗日戰爭後期
  • 內容:外交關係史
  • 最高統帥蔣介石
  • 時間: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 職務: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
  • 召回時間:1944年10月21日
簡介,事件背景,飛赴重慶,產生分歧,矛盾激化,相互指責,矛盾激化,輾轉回美,評價,歷史評價,新論,

簡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從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積極支持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使其繼續抗戰和加強對國民黨政府的控制。但是,由於中國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國民黨統治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使美國政府十分憂慮。1942年1月29日,根據蔣介石的請求,美國派任史迪威中將來華擔任了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在如何看待共產黨及其軍隊問題和爭奪軍事指揮上,蔣介石和史迪威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衝突。這種衝突主要表現在政治、軍事戰略以及與其相關的是否裝備中共軍隊、租界物資控制權的方面,並由此導致蔣、史矛盾不斷激化。1944年10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將史迪威調離回國。

事件背景

1942年1月2日蔣介石允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後,為儘快實現羅斯福總統所倡議的設立中美英三國政府代表組織——聯合計畫作戰參謀部的建議,俾加強中美英三國問的進一步合作,於1月4日致電在美國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囑其請求羅斯福總統遴選其親信的高級將領來華,擔任中國戰區聯軍司令部所屬參謀部之參謀長職務;而美國政府也正擬物色一高級將領赴中國協助作戰。雙方為此一拍即合,後經反覆磋商,選定“想像力豐富,靈活多變,自信心強”的美國陸軍第三軍軍長史迪威中將擔任此職。
蔣介石與史迪威蔣介石與史迪威

飛赴重慶

1942年1月23日,美國陸軍部正式發布史迪威職務的新命令,2月11日,史迪威以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美國援華物資監督、美國政府出席重慶軍事會議代表、中國戰區與南太平洋戰區間聯絡員的多重身份,偕其參謀人員及部分警衛人員從美國紐約啟程赴任,3月4日抵達重慶,開始了在另一國度長達二年零八個月的生涯。

產生分歧

資料書籍資料書籍
1942年3月8日,蔣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並授命其指揮入緬的中國軍隊第五軍、第六軍。但就在史、蔣開始合作的同時,雙方在指揮權、隸屬關係以及戰略戰術上開始出現分歧和矛盾,這種矛盾隨著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發生、失敗更加突出和加深,以致出現蔣介石每提出一個觀點,都遭到史迪威的反駁;史迪威也萌發出“要么任事態自由發展,不聞不問也不干涉,要么辭職不乾,離開這裡”的想法。

矛盾激化

相互指責

1942年6月,美國政府決定將原屬中國戰區、駐守印度的美國第十航空隊及美國派遣來華的A一29輕型轟炸機一隊調往埃及,這對第一次緬甸戰役失敗,失去西南國際通道的中國政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也更加加深了史蔣之間的矛盾,雙方已從戰略戰術上的不同與爭論,發展到對個人品行的相互詆毀與人身的惡毒攻擊。蔣介石不僅第一次表示了對史迪威來華工作的不滿,指出美國政府之所以援華物資不多、不及時,完全是史迪威不能及時向美國政府和軍方報告與建議所造成,並稱史迪威“言行無常,似有精神病狀態”;史迪威則指責蔣介石是一個“頑固、無知、滿腦子偏見和自負的暴君”。在此情況下,蔣介石第一次萌發出“撤換史迪威”的念頭,並命令在美國的宋子文,與美國政府“重新協商參謀長的職權”,同時希望美國方面“最好能主動召回史迪威”。
蔣介石蔣介石

矛盾激化

史蔣之間的矛盾,經中美雙方的種種斡旋特別是羅斯福總統行政助理居里的親自到重慶調解,以及美國對華援助的增加、中美中英不平等條約的廢除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暫時得到緩和。這以後,史迪威傾其主要精力,於印度和中國雲南訓練中國軍隊,並提出了整編軍隊、清除無能高官、澄清指揮系統等種種建議;與此同時,史迪威還超出意識形態的差異,堅持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的方針,主張予國共雙方軍隊以平行援助,同時建議將國民黨封鎖陝甘寧邊區的數十萬嫡系部隊用於抗日前線;為了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情況,史迪威還衝破層層阻力,向延安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為組長的、代號叫“迪克西使團”的美軍駐延安觀察組,從而開啟了美國政府、軍方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先河。史迪威的舉措,從根本上否定了國民黨的傳統政策,更與國民黨所堅持的“溶共反共”政策水火不容,從而孕育著雙方矛盾的進一步加深和激化。
史迪威史迪威

輾轉回美

1944年國民黨正面戰場出現豫湘桂大潰敗,美國政府要求蔣介石賦予史迪威以指揮中國軍隊全權的時候,蔣史矛盾得到總爆發,美國政府與蔣介石雙方為此反覆磋商、爭論甚至攤牌,最終美國政府在蔣介石不撤換史迪威中美兩國即無法合作的要挾下,從維護美國本身及其與國民政府的關係出發,於1944年10月19日致電蔣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另委魏德邁將軍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蔣矛盾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結束。1944年10月21日下午,史迪威離開重慶飛昆明,轉道緬甸、印度回國,先後就任美國國內陸軍地面部隊司令、太平洋戰場美國第十集團軍司令等職,1946年10月12日病逝於美國。

評價

歷史評價

蔣介石晚年時期(右為夫人宋美齡)蔣介石晚年時期(右為夫人宋美齡)
史迪威來華與史迪威的被召回,不僅是中美外交關係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毫無疑問,史迪威將軍作為一名正直、坦率、公正的美國軍人,在華期間“曾對中國之抗戰事業與中美兩國人民真正友誼的建立,有過很大的功績”,被譽為“中國人民的真正朋友”。

新論

國民黨軍隊在日軍進攻豫湘桂戰役中的潰敗,引起美國的強烈不滿。為保存實力,蔣介石要求將正在酣戰的中國緬甸遠征軍撤回國內,這讓史迪威氣得發瘋,他向馬歇爾建議由自己全權指揮中國軍隊,甚至將共產黨的部隊也納入他的麾下。這番建議最終得到羅斯福總統的首肯,他晉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將並且給蔣介石去信,讓他交出指揮權並由美方支配美國援華物資。過去史學界的觀點認為蔣介石一門心思搞獨裁,甚至不惜出賣國家利益,而以今天客觀的眼光來評價蔣介石,應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因為不論何因,向一個主權國家公然索取對全國軍隊的指揮權,是違背國際關係準則的。在蔣介石看來,儘管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但中國的抗戰還是應由中國來主導,因此軍隊指揮權不能交給美方,援助物資的支配權也不應交給援助國。可見蔣介石對二戰期間的國家主權還是非常看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