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跡·文獻·歷史:中外文化與歷史記憶

史跡·文獻·歷史:中外文化與歷史記憶

考古文物資料、域外材料的大量出現,極大地增強了史料的豐富性,而歷史文化變遷帶來的認知轉向,則引發了史學研究範式的突破。在此背景下,歷史記憶越來越成為目前史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記憶與書寫也日益得到史學家與人文學者的重視,並成為學術研究中的重要範疇,為很多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乃至宗教學等人文學科擴展了新的分析視角。

基本介紹

  • 書名:史跡·文獻·歷史:中外文化與歷史記憶
  • ISBN:9787563377930
  • 頁數:346 頁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條形碼:9787563377930
·版本:第1版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由此,《史跡·文獻·歷史:中外文化與歷史記憶》的文章結集,既是對學術研究本身的一次推進,又是利用新的認知工具,對自我認同與中外交流有效性的進一步反思。

作者簡介

鄭培凱,山東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副修歷史。1979年負笈美國,主修中國與歐洲思想史,夏威夷大學歷史學碩士、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職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主要著有《高尚的快樂》、《湯顯祖與晚明文化》等。主編學術刊物《九州學林》、《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系列》。

目錄

序/鄭培凱
周邊的歷史想像
明燭無端為誰燒?/葛兆光——清代朝鮮朝貢使眼中的薊州安、楊廟
一 薊州城外翠屏山
二 入祠無客不傷心?
三 或是夷狄舊時風?
四 “中國人憤而未泯,故有此說”?
尾聲“寰中是誰家天下”?
歷史與記憶/李焯然——中越史家對1406年明朝出兵安南事件的書寫
一 明國中越關係與黎季氂政權
二 明成祖出兵安南的爭議
三 異地史家的歷史記憶
四 《皇越春秋》與歷史判斷
試論吐蕃時期原始巫術中的“天靈蓋鎮厭”習俗/霍巍——新出土考古材料的再解讀
一 察秀塘祭祀遺址與考古發現
二 “厭勝法術”與民間信仰
三 頭骨崇拜與喪葬儀軌
考古新發現與吐蕃權臣噶爾家族/林梅村
一 有關蘇毗人的考古發現
二 吐蕃風格的器物與紋樣
三 蘇毗貴族墓和噶爾家族
澳門與中外交疊的想像
澳門的歷史與記憶/吳志良
一 歷史與記憶
二 關於澳門的兩種記憶
三 對記憶的歷史體察
不同而和,相異並存/林發欽——從墓園看世界不同宗教在澳門的傳播
一 天主教墓園
二 基督教墓園
三 伊斯蘭教墓園
四 瑣羅亞斯德教墓園
趙氏家族與澳門/蔡佩玲
一 澳門——中西方交匯之地
二 澳門城與望廈村——中葡各自分管及紛爭
三 宋宗室趙氏家族南遷澳門望廈村
四 清代趙氏家族對澳門的影響
五 上世紀趙氏家族在澳門
六 21世紀的澳門趙家
七 如何保存歷史記憶
中外文化交流與英國畫家錢納利/徐新
一 英國繪畫的黃金時代
二 錢納利藝術在東方的兩個時期
三 素描和速寫
四 風景畫
五 人物肖像畫
六 錢納利的畫魂
歷史書寫與文化記憶/黃賢強——以張弼士為例
一 歷史上的張弼士
二 文本中的張弼士
三 “張弼士”形象的建構與記憶
新材料與歷史想像
上海道契所保存的歷史記憶/周振鶴陳琍——以《上海道契》英冊1—300號道契為例
一 道契分地的定位與分布
二 開埠前上海的基層社會組織
三 開埠前上海的鄉村景觀
四 上海城市景觀逐漸形成
五 結語
歷史地名變遷的社會地理背景/王振忠——以明清以來的皖南低山丘陵為中心
一 從地名志看徽州地名的改名和雅化
二 從方誌看歷史時期地名的變遷
三 從民間文獻看地名變遷的社會地理背景
四 餘論
摭實用虛,如在心目/王璦玲——論明末清初時事劇中之當代意識、社會視野與文本建構
一 前言
二 “用當世手筆,譜當前情事”:一種具有當代意識之主題形式
三 事變、危機與歷史感之重構:明末清初時事劇產生之時代背景與其內涵歷史意識之轉化
四 時事劇中之意涵層次與其藝術技法中之虛實
五 時事劇中歷史書寫之當代意識與其戲劇化呈現
六 事態取鏡與社會洞識:時事劇複合結構中之歷史縱深與空間維度
七 時事之“境象化”與“歷史化”:對當世時事的近身敘寫與“歷史情境”之營造
八 結語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