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精華(史媛、王正剛編撰)

史記精華(史媛、王正剛編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史記精華》一書是“傳世經典”中的一種。《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卷。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全面地敘述了中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內容廣博、結構周密、體系完備的歷史著作。本書精選了《史記》中被後世廣為流傳、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篇章,白話翻譯力求保持原書風格,遣詞行文注重吸取原書縱橫捭闔的自如文風,同時兼顧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讓讀者輕鬆讀史。

基本介紹

  • 書名:史記精華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頁數:416頁
  • 開本:16
  • 作者:史媛 王正剛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21606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名人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大文豪魯迅對《史記》的高度評價。全彩四色精裝《史記精華》,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閱讀震撼。《史記》的精彩篇章,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在這裡全面展現。別樣的視覺體驗,讓您在閱讀中感悟史記的特殊魅力。

圖書目錄

本紀
五帝本紀第一
夏本紀第二
殷本紀第三
周本紀第四
秦本紀第五
秦始皇本紀第六
項羽本紀第七
高祖本紀第八
呂太后本紀第九
世家
吳太伯世家第一
齊太公世家第二
魯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衛康叔世家第七
晉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陳涉世家第十八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列傳
伯夷列傳第一
管仲晏嬰列傳第二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伍子胥列傳第六
商君列傳第八
蘇秦列傳第九
張儀列傳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穰侯列傳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樂毅列傳第二十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魏其侯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汲黯鄭當時列傳第六十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文摘

第一章
本紀
“本紀”以歷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依次記敘了他們的言行政跡,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本紀”是全書的綱要,它保存了許多歷代相傳的歷史資料,對於後人了解歷史年代發展順序有著重要的價值。 “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內容來說,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歷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就藝術特色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適當,布局合理,詳略有致,抓住重點,渲染抒情,在多數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筆,人物真實,場面生動,感情飽滿,或敬慕,或憎惡,或惋惜,或悲壯……
五帝本紀第一
《五帝本紀》為《史記》的開篇之作,記載了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戰爭、禪讓、治洪水、戰猛獸、開良田、推算曆法、觀測天文、譜制音樂舞蹈等眾多先民生活的情況,可謂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開端。
軒轅黃帝
黃帝,是少典氏的後代,姓公孫名叫軒轅,一生下來就很有靈異之氣,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懂禮,長大後誠實勤勞,成年後見聞廣博,明辨是非。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勢力已經開始衰敗,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卻沒有能力去征討他們。於是軒轅整治軍隊,去征討那些不來朝拜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難降伏,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順軒轅。於是軒轅便實行德政,整頓軍隊,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像熊、羆、貔、貅、、虎等猛獸一樣的勇士,與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三戰後征服了炎帝,取得了勝利。而後,蚩尤發動叛亂, 不聽黃帝的命令,於是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與蚩尤在涿鹿郊野開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眾諸侯都尊奉軒轅為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哪裡有不歸順者,黃帝就前去征討,所向披靡,開山通路,幾乎從來沒有在哪個地方安寧居住過。
黃帝東到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西到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南到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部族,與諸侯核驗了符契,在涿鹿山的腳下廣平之地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居所,以兵營圍繞來防衛。其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同時,又設定了左右大監,讓他們來監察各諸侯國。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觀測太陽的運行,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時日。他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緣由,論說國家存與亡的道理,按照四時節氣播種百穀草木,馴養鳥獸蟲蛾,測定日月星辰以觀象授時,身心耳目,飽受辛勞。
他做天子,有土這種祥瑞的徵兆,因為土為黃色,所以號稱黃帝。
顓頊征四方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十四人。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氏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居住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昌仆,生下了高陽,高陽很有賢德。黃帝死後被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帝顓頊。顓頊沉靜穩重又有智謀,通情而知事理。他種植各種莊稼,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規律,依順鬼神,制定禮儀,理順四時五行之氣教化萬民,潔淨身心祭祀鬼神。他北到幽陵,南到交阯,西到流沙,東到蟠木,天下平定,太陽所照之處皆歸順。
賢德帝嚳
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他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廣施恩澤於眾人而不顧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洞察事理的細微之處;順應上天的意旨,解民之所急,仁德威嚴,溫和守信,修養德業而使天下歸服;他儉節地使用大地所產之物,撫愛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季節節氣,尊顯鬼神並且慎重地加以侍奉。帝嚳恩德不偏不倚,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遍及天下,日之所照,風之所至,沒有人不順從歸服於他。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為妻,生下放勛;娶娵訾氏的女兒為妻,生下摯。帝嚳死後,摯即帝位。帝摯登位後,並沒有什麼政績,於是弟弟放勛登位。這就是帝堯。帝堯仁德、聰慧,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能發揚善德,使各部族和睦融洽,各諸侯邦國都能和諧相處。他命令羲氏與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制定曆法,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把春夏秋冬四季調整準確。整頓百官,各項事業都興旺發達。
堯舜禪讓
天下大治後,堯開始考慮接班人問題。他問屬下們,誰可以繼承他的事業?放齊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明理通事的人,不錯。”堯哼了一聲:“這人凶頑愚笨,難堪大用,還有別的人選嗎?”讙兜說:“共工手下有一批人,他也做出了不少成績。”堯說:“你不知道,共工這人對上帝與君主外貌恭敬,實際卻極為輕慢,喜歡誇誇其談,實際行動卻違背正道,不可重用。”堯又問四岳:“哎呀,如今洪水滔天,百姓萬分愁苦,大地一片沼澤,誰能來治理呢?”大家都推薦鯀。堯說:“鯀這個人,曾經違背天命,危害同族,怕不能用。”四岳說:“現在緊急關頭就任用他試試吧,不行再撤掉。”堯因此讓鯀來治洪水。鯀前前後後治了九年水卻沒有成功。
堯說:“唉!四岳啊,我治理天下已經七十年,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呢?”四岳謙虛地推辭,推薦舜。舜是盲人的兒子。他的生父愚昧,後母奸詐,弟弟傲慢,但舜卻能對父母盡孝,和兄弟友愛,使家庭和睦。堯說:“我親自試試他。”他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以便觀察他的德行。一段時間下來,堯認為舜做得很好,就讓舜任司徒之職,教導百姓遵循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種種倫理道德,效果很好。堯又讓舜參與朝政,朝政因此變得有條不紊。讓舜在國都四門接待賓客,遠來的諸侯都相敬如賓。舜到叢林草澤里遇上暴風雨,卻沒有迷路誤事。經過三年的種種考驗,堯認為舜既聰明又品德高潔,就對他說:“三年來,你做事周密,有大功。現在我把帝位讓給你。”舜認為自己德行不夠,不願接受帝位,推讓再三才答應。正月初一,堯在文祖廟禪讓帝位給舜。
堯說:“我不能使天下人全都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堯的兒子丹朱無德無能,不配傳他帝位,因此禪讓帝位給舜。堯逝世了,舜服喪三年後,想把帝位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南岸。但前來朝見的四方諸侯不找丹朱,都到舜這裡來;有紛爭的也不去找丹朱,都來找舜調解;歌頌功德的不歌頌丹朱,都歌頌舜,這真是天意難違啊。舜就又回到京都,登上天子之位。
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人,一直被堯任用,卻一直沒有相應的官職。於是舜就與四岳商計,他們都說,要想行大德的事,就要疏遠巧言令色的小人,這樣,遠方的外族就自然而然會來歸服。舜說:“有誰能努力奮發,光大堯的事業,我就唯才是舉,授給他官職。禹,你來負責治水大事,一定要努力辦好啊!棄,百姓正在挨餓受飢,你掌管農業教他們播種百穀吧!契,現在百姓不親,綱常有亂,你擔任司徒,小心寬厚地施行五倫教育。皋陶,蠻夷正在侵擾中原,搶劫殺人,無惡不作,你來擔任司法官,執法要公正嚴明,才能使人信服。”舜又任命倕為共工,統領各種工匠;任命益為朕虞,管理山川草澤中的草木鳥獸;任命伯夷主管祭祀;任命夔掌管音樂;任命龍做納言,傳達舜的旨命,報告下情。分工完畢後,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績,經過三次考核,按照成績升遷或貶黜。這些人個個功成名就:皋陶掌管刑法,斷案公正;伯夷主持禮儀,上下都謙恭禮讓;倕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開發利用;棄負責農業,百穀豐盛;契掌管教化,百官親善和睦。這樣,各司其職,上下齊心,天下大治。
從黃帝到舜、禹,雖都是同姓卻立了不同的國號,目的是彰顯他們各自光輝的德業。因此,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號為夏後,用不同的氏來區別,姓姒氏。契為商的始祖,姓子氏。棄為周的始祖,姓姬氏。
論贊
太史公曰:學者們都稱述五帝,然而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只記載著堯以來的史實;而各家敘說黃帝的文字並不規範,眾多讀書人也很難說得清楚。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有的儒生也不傳習。我曾經往西到過空桐,往北路過涿鹿,往東到過大海,往南到過長江、淮水,所到過的地方的老前輩們都往往談到他們各自所聽說的黃帝、堯、舜的事跡,風俗教化都有不同,總而言之,大體與古文經籍記載的說法相符合的較為可信。我研讀了《春秋》《國語》,它們對《五帝德》《帝系姓》的闡釋都很明確,只是人們都沒有進行過深入考究,其實那些記述都不是虛妄之說。《尚書》已經殘缺很長時間了,但很多散失的記載卻常常可以從其他典籍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學深思,真正理解了它們的意思,那么想要向那些學識淺薄,孤陋寡聞的人說明白,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我把這些材料進行評議編次,選擇了那些很正確通暢的言辭記錄下來,寫成這篇本紀,列於全書的開頭。
夏本紀第二
夏禹的興起,是由於他治理洪水拯民於災難。夏朝的衰亡,則是由於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當然,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歷史事實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精神,也早已千古傳頌。
大禹治水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禹,是黃帝的玄孫,帝顓頊的孫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
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為此非常憂愁。堯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四岳說:“比較起來,眾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於是堯聽從了四岳的建議,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時間過去,洪水仍然泛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時堯帝尋找繼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舉用,代行天子的政務,到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鯀治理洪水,幹得不成樣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鯀就死在那裡。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正確的。舜又舉用了鯀的兒子禹,讓他來繼續他父親鯀治水的事業。
堯逝世以後,舜帝問四岳說:“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家都說:“伯禹當司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舜說:“嗯,好!”然後命令禹說:“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辦好啊!”禹叩頭拜謝,謙讓給契、后稷、皋陶。舜說:“你還是快去辦理你的公事吧!”
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百官的典範。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翻山越嶺,豎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進去。他節衣縮食,盡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齒的鞋。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洼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序言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漢司馬遷著。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他繼承前人的優良傳統和編撰歷史的方法,取材於宏博的典籍、國家檔案文書和實地調查來的材料,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終於成書。
《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記述了3000多年的歷史,詳於戰國、秦、漢。全書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總計130篇,52萬餘字。《本紀》是全書的綱要,依朝代記帝王之事。《表》以表格的形式,按世系、年、月,寫成簡明的大事記。《書》敘述各種典章制度,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禮樂、天文歷算等領域。《世家》按年系事,記載世襲的王侯封國的歷史變遷,兼及個別與王侯相當的名人。《列傳》主要是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傳記,少數篇章記錄了周邊少數民族及與中國來往的一些國家、地區的相關事跡。《本紀》和《列傳》是主體,與《表》、《書》、《世家》互相配合和補充,構成一個整體,實現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之宗旨。
《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史記》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思想及平民立場,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司馬遷秉筆直書,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本著還原歷史真實面目的精神,不僅對封建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朽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又為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立傳,將醫生、學者、商賈、遊俠、農民領袖等人物的傳記,與帝王將相併於一書,頌揚了普通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俠義等優秀品質,反映了不同階級的真實歷史動態。同時,《史記》中的《平準書》、《貨殖列傳》等篇章集中體現了司馬遷進步的經濟思想,也從而使《史記》成為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藝術於一體的百科式史書。
《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將歷史與文學融為一體,運用洗鍊的筆法、嫻熟的敘事技巧、精妙的結構、富有故事性與戲劇性的情節安排,塑造出大量性格鮮明的王侯將相、士人食客、刺客、遊俠、名醫、商賈、俳優等藝術形象,行文流暢,語言富於變化,其寫作藝術給後世文學以豐富的借鑑源泉及深遠的影響。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開創了中國紀傳體的歷史學和歷史傳記文學。對民族文化貢獻巨大,對後世正史、散文和傳記文學影響深遠。
本書精選了《史記》之本紀、世家、列傳中故事性較強的篇章,以故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些篇章蘊含著中華歷史的精華,傳承著中國的文化傳統,歷來廣為流傳,是了解中國歷史迴避不了的內容。行文中除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文,力求保持原書風格,注重吸取原書縱橫捭闔的自如文風,同時兼顧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讓讀者輕輕鬆鬆看故事,學歷史。

名人推薦

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中國斷代史第一書,千百年來擁有無數讀者的歷史經典讀物。追隨司馬遷的腳步,重溫遠古秦漢雄風。

目錄

《史記精華【全新校勘精注今譯版】上》
一 本紀三篇(精選)
秦始皇本紀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二 表(略)
三 書三篇(精選)
禮書
樂書
律書
四 世家十五篇(精選)
吳太伯世家
齊太公世家
魯周公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晉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踐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陳涉世家
蕭相國世家
曹相國世家
留侯世家
陳丞相世家
絳侯周勃世家
五 列傳二十五篇(精選)
伯夷列傳
管晏列傳
老子韓非列傳
司馬穰苴列傳
孫子吳起列傳
伍子胥列傳
仲尼弟子列傳
商君列傳
蘇秦列傳
張儀列傳
穰侯列傳
白起王翦列傳
孟子苟卿列傳
孟嘗君列傳
平原君虞卿列傳
魏公子列傳
春申君列傳
范雎蔡澤列傳
樂毅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呂不韋列傳
李斯列傳
黥布列傳
淮陰侯列傳
貨殖列傳
太史公自序
《史記精華【全新校勘精注今譯版】中》
《史記精華【全新校勘精注今譯版】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