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名句品讀101

史記名句品讀101

《史記名句品讀101》作者司馬遷,字子長,馮翊夏陽,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他父親司馬談,為漢武帝的太史令。司馬遷在他父親死後的第三年(漢武帝元封三年),正式繼任父職,成為漢武帝的太史令,時年38歲。不久,司馬遷開始撰寫巨著——《史記名句品讀101》。司馬遷因為李陵投降匈奴事進行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下獄受了腐(宮)刑。司馬遷忍受宮刑這一奇恥大辱,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前後用了大約18年的時間完成此巨著。 《史記名句品讀101》是一部史學名著,又是一部文學名著。 《史記名句品讀101》全書130篇,由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組成,計526500字。它記載上起黃帝軒轅氏,下迄漢武帝天漢年間近3000年的歷史,是百科全書式的通史。 《史記名句品讀101》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寫作目標,不僅總結歷史、記載史實,而且也通過大量歷史人物的活動,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在世界中的地位,人類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困境。它不但在中國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開創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為我國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豐碑。近人梁啓超稱讚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基本介紹

  • 書名:史記名句品讀101
  • 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16
  • 品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作者:武俊平 武寧
  • 出版日期:2009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409854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史記名句品讀101》: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史,為我國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豐碑。近人粱啟超稱讚這部巨著是乾古之絕作。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圖書目錄

1.風蕭蕭兮易水寒
2.挑戰王權
3.鴻鵠之志
4.大智若愚
5.鳥盡弓藏
6.當機立斷
7.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8.舉賢
9.士為知己者死
10.知死必勇
11.一諾千金
12.忘與不忘
13.浴不必江海
14.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15.至言實也
16.眾口鑠金
17.貧賤之交
18.破釜沉舟
19.人棄我取
20.人自為戰
21.刎頸之交
22.敢於說不
23.君子相送以言
24.臥薪嘗膽
25.大家風範
26.識人難
27.識人五法
28.國亂思良相
29.孝的三部曲
30.圍魏救趙
31.民以食為天
32.取長補短
33.美女戒律
34.樂極生悲
35.無愧的心
36.打江山與坐江山
37.人不可貌相
38.朋友是一面鏡子
39.奉公守法
40.市道之交
41.在德不在險
42.紙上談兵
43.不食周菽
44.一鳴驚人
45.雞鳴狗盜
46.圖窮匕首見
47.自勝者強
48.用人之道
49.“功狗”與“勸人”
50.蕭何不治垣屋
51.公而忘私
52.將在外
53.前倨而後恭
54.脫穎而出
55.一飯之德
5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57.項莊舞劍
58.大行不顧細謹
59.桃李的謙遜
60.鑑往知來
61.慾壑難填
62.情與禮
63.歌為長言
64.疑事無功
65.變則通
66.生而辱不如死而榮
67.至德者不和於眾
68.先見之明
69.泥古與創新
70.父母之道
71.貪慾殺人
72.治國與音樂
73.人民最大
74.謹擇君子
75.人生的修正
76.人人自堅
77.平衡的藝術
78.居必擇鄉
79.管鮑之交
80.人的局限性
81.貧賤之交
82.月滿則虧
83.獨立不遷
84.渴望清潔
85.飲水思源
86.行動的力量
87.時者,難得而易失
88.能屈能伸
89.急流勇退
90.知恥近乎勇
91.儉以養德
92.戰爭的藝術
93.行勝於言
94.讀書人的道德底線
95.人貌榮名
96.賢者之風
97.遠離俗諦
98.因材施教
99.暴得者必暴亡
100.給完美主義者的忠告
101.窮且益堅

文摘

1.風蕭蕭兮易水寒
【經典名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名句由來】
出自《刺客列傳》。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伉慨,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
【讀懂名句】
太子及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為荊軻送行。到易水岸邊,餞行以後,上路,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拍節唱歌,發出蒼涼淒婉的聲調,送行的人都流淚哭泣,一邊向前走一邊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又發出慷慨激昂的聲調,送行的人們怒目圓睜,頭髮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
【閒坐說名句】
描寫荊軻刺秦王前在易水邊出發時的悲壯氣氛,意思是表達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氣概。“蕭蕭”二字詩中常見。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煞人。”“風蕭蕭”三字所以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說“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而這裡說“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它們之間似乎是一個對照,又似乎是一個解釋,我們不便說它究竟是什麼,但我們卻尋出了另外的一些詩句。這裡我們首先記得那“明月照積雪”的遼闊。
“明月照積雪”,清潔而寒冷,所謂“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水歌》點出了寒字,謝詩沒有點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詩說“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嘯為什麼要哀,我們自然無可解釋。然而我們不見那“朔風勁且哀”嗎?朔風是北風,它自然要剛勁無比,但這個哀字卻正是這詩的傳神之處。那么壯士這一去又豈可還乎?一去正是寫一個勁字,不復還豈不又是一個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個道理,何況都是名句,何況又各不相關。各不相關而有一個更深的一致,這便是藝術的普遍性。我們每當秋原遼闊,寒水明淨,獨立在風聲蕭蕭之中,即使我們並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所以這詩便離開了荊軻而存在。它雖是荊軻說出來的,卻屬於每一個人。“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這一點知,我們人與自然間的一點相得,這之間似乎可以說,又似乎不可以說,然而它卻把我們的心靈帶到了一個更遼闊的世界去。那廣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來,我們在狹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記,在文藝上乃又認識了它,我們生命雖然短暫,在這裡卻有了永生的意味。
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讚美著荊軻。士固不可以成敗論,而我們之更懷念荊軻,豈不正因為這短短的詩嗎?詩人創造了詩,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它屬於荊軻,也屬於一切人。
【故事連結】
早在戰國時候,秦國以大壓小,以強欺弱。燕國就是常受它負的一個,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聘天下英雄豪傑,決心富國強民,抵抗秦國。荊軻就是在這以後,被燕太子丹用重金招聘來的。
荊軻是韓國人,被聘來之後,燕太子丹專為他修建了一所非常漂亮的房子,叫荊館。現在的荊軻村,據說就是當年的荊館所在地。荊軻吃的是山珍海味,身邊還有關女侍候。這樣養了他一兩年,太子丹也不說為什麼。荊軻想為燕國出力,可是又一時思報無門。就在這個時候,燕太子丹來到荊館,說明想派他去刺殺秦王的意思。荊軻滿口答應,勇敢地承擔了這個任務。
定好的日期已到,太子丹在易水河邊設宴為他餞行,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大臣,因不滿秦的暴政投奔了燕國。為了刺秦王成功,樊是自獻人頭,以便讓荊軻取得秦王信任的),同時還帶著燕國督亢的地圖,圖中藏著匕首。勇士秦舞陽跟著,登車直奔秦廷而去。
秦王正在宮中與嬪妃和宮女們歌舞作樂,忽聽內臣來報:“燕國使者荊軻,獻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地圖來了。”秦王不禁龍心大悅,傳令在鹹陽宮接見使者。
成陽宮裡金碧輝煌,威武森嚴。秦王端坐在正中,文武百官站立兩旁。荊軻上前首先獻上樊於期的人頭,秦王一見哈哈大笑。接著,荊軻又把督亢地圖高舉過頭頂向秦王敬獻。在這節骨眼上,秦舞陽膽小發慌、腿肚子直哆嗦。荊軻從眼角里掃見這情景,怕露了馬腳,就忙著往前湊,想讓秦王趕快接圖,以便動手。秦王接過地圖,荊軻藉口圖上有一處看不清楚,又湊前幾步,一邊幫秦王展圖,一邊指點。圖展完了,匕首也露了出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圖窮匕見”。這工夫,荊軻急忙抽出匕首,向秦王刺去。沒想到秦王有護心鏡,荊軻又離他稍微遠了一點,匕首刺到了,力量也小了。只聽當嘟一聲,卻沒有刺死。於是秦王慌忙撩袍閃到大紅柱子後邊,荊軻急急追殺。兩人圍著柱子就轉起來了。
宮殿兩旁站著許多文武大臣,可誰也沒帶兵器。他們為什麼不帶兵器?因為秦國有規定,文武大臣上朝不準帶兵器。再說,秦王沒令,誰也不敢動手。這時候,秦王慌了神,只顧跑,連身上挎的寶劍都忘了,哪還顧得上下令呢!還是大臣趙高提醒喊了一聲:“大王,你也有劍啊!”秦王這才恍然大悟。可他掛的是龍泉劍,龍泉劍長,他慌手忙腳地抽不出來。趙高又打了個從背後抽劍的手勢,他這才拔出劍來。荊軻是武士,身強力壯。秦王拔出劍來也不是荊軻的對手呀!他嚇得臉色煞白,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趙高一見急了:“大王,快下命令呀!”他這才下令。滿朝文武,這才七手八腳擒住荊軻和秦舞陽,當場把他倆剁成了肉醬。後來,燕國的黎民百姓為紀念荊軻,就在荊館旁邊的小山上,修了一座荊軻塔。荊軻的屍首沒有了,就把他的冠袍帶羽放在了裡面。荊軻塔,實際是荊軻的衣冠冢。
當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秦王,太子丹和賓客以及荊軻的幾個朋友,全體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邊,今河北易縣附近,揮淚訣別。高漸離擊築,荊軻合著音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悲壯的歌聲激起了送行者無比悲憤慷慨的心情。荊軻唱著,頭也不回地走了。給後人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詩句。

序言

熊十力先生有句座右銘:“每日於百忙中,須取古今大著讀之,至少數頁,毋間斷。尋玩義理,須向多方考究,更須鑽入深處,勿以浮泛知解為實悟。”
“大著”者,我理解就是像《四書》、《老子》、《莊子》、《史記》那樣經過歲月的淘洗留存下來的文化經典。樹有根,水有源,知識的長進必須經過這樣一個尋根究源的過程。否則,亂讀一通,我們就容易把枝節當根本,我們的思想就會像一團亂麻糾纏不清,我們的頭腦就很容易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個世界看上去紛繁複雜,茫無頭緒,但最根本的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就蘊涵在先哲的“大著”之中。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氣,讀什麼樣的書,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精神氣質。潛心讀“大著”,思接千里,氣貫長虹,自然有益於養我浩然正氣。
“大著”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來自著者的人生徹悟。厚積薄發,悟是不容易的,只有在痛苦的殫精竭慮之後,才能享受到茅塞頓開的“悟”之樂。所以,熊先生才說:“尋玩義理,須向多方考究,更須鑽入深處,勿以浮泛知解為實悟。”
我們今天的讀書常常是淺嘗輒止,缺乏那種“尋玩”的從容和耐心。讀書只有上升到“尋玩”的境界,才算是最高的境界。“尋”,享受的是探險的驚奇,“玩”,享受的是對知識的審美。尋而玩之,其樂無窮。
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也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必備知識,轉換為現代生活實用資料庫,是一個非常急迫的問題。
經典當然是文化的精華,從經典中把其中的名句提煉出來,細細玩味,不是既節約時間,又便於記憶嗎?再加上用現代的眼光品味經典的輕鬆活潑的賞析短文,難道不是“不亦樂乎”的美妙的享受?
於是我萌生了編輯《悅讀經典》書系的想法。
本書系的讀者對象是所有想用較少時間補上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課的朋友。
書系的宗旨是:在經典古籍的內容介紹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鬆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中文能力、語文涵養以及靈活“再創造”的可能性。
每本書精選101個名句,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意思。同時也比較適合書的篇幅。
“朝聞道,夕死可以”,閱讀經典,就從現在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