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啟禎

史啟禎, 男, 1935年11月生, 籍貫陝西省韓城市,西北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啟禎
  • 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
  •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
  • 職業:西北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史啟禎,男,1935年11月生,陝西省韓城市人,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教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無機化學學科帶頭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基礎課教學團隊”帶頭人。
1958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並留校任教,1981、1987和1991年三次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西北大學從事金屬有機化合物反應動力學和反應機理研究。曾任蘭州大學教授、化學系副主任、校黨委副書記,西北大學物理無機化學研究所所長,陝西省物理無機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分子催化》、《化學套用與研究》、《無機化學學報》等雜誌編委。1985年至2000年,先後為教育部化學學科課程結構研究組成員、化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套用化學教指組副組長、套用化學與化工基礎教指組副組長,2001年至2005年間擔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學部委員。
多年從事無機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331篇,其中《SCI》源雜誌199篇。代表性論文有:金屬自由基V(CO)6的CO取代反應機理(J.Am.Chem.Soc.,1982);六羰基釩的路易斯鹼誘導歧化反應機理(JCSChem.Commun.,1983);六羰基釩及其膦取代衍生物的路易斯鹼誘導歧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J.Am.Chem.Soc.,1984);金屬羰基自由基V(CO)6及其膦取代衍生物的CO取代反應機理(J.Am.Chem.Soc.,1984);中國的化學教育(J.Chem.Edu.,1986),(CH3)3NO存在下M3(CO)12(M=Fe,Ru,Os)的CO取代反應動力學和機理(J.Am.Chem.Soc.,1989);具有新奇拓撲結構的三股交錯分子辮的自組裝(Angew.Chem.Int.Ed.,2005);吡啶-2,6-二羧酸N-氧化物構築的二維Zn(II)和一維Cu(II)絡合物的溶劑熱合成、結構和發光性質研究(Cyrst.Eng.Comm.,2007)等。根據光碟版《美國化學文摘》的檢索,研究論文共涉及210個化學反應,被各種國際性學術雜誌引用1100餘次。關於空敏化合物V(CO)6取代反應動力學的研究首次提供了17電子與18電子配合物相對取代活性的比較;V(CO)6路易斯鹼誘導歧化反應的研究首次提出通過異羰基橋實現內層電子轉移的可能性;關於金屬羰基化合物氧原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系統研究為均相催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科學信息;《Angew.Chem.Int.Ed.》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是國際上關於分子辮配合物的首例報導,基於柔性配體和雙核輪漿單元構築的這類配位聚合物“具有新奇的拓撲結構,為超分子家族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主編國家“八五”重點教材《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高教出版社)和《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實驗》(高教出版社),前者後來修訂再版為國家“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共同主編研究生教材《熱分析動力學》(科學出版社)。翻譯出版《無機化學前沿》(蘭州大學出版社)、《過渡元素金屬有機化學》(蘭州大學出版社)、《空氣敏感化合物的操作》(蘭州大學出版社)和《無機化學》(高教出版社)等4部譯著研究課題“瞄準國際前沿,推動我國無機化學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現代化”獲1999年陝西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和2001年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參與研究的課題“套用化學首門專業基礎課課程和教材建設的實踐與成效”獲2007年陝西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第二版)獲2007年陝西省優秀教材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