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揚

史可揚

史可揚,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職務是電影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任職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可揚
  • 別名:可揚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
  • 職稱: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教育背景與工作經歷,專業方向,論文專著,

教育背景與工作經歷


1996.9—1999.6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 碩士
1999.9—2002.6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 博士
1988.7—1996.8 山東省莒縣招賢中學
2002.7—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專業方向

專業方向:影視美學和批評、美學和藝術史論
招收研究生專業方向:電影美學與批評(博士)、電影美學(碩士)

論文專著

1、《藝術概論》,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年
2、《影視美學教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3、《電視欄目和頻道辨析》,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4、《影視傳播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5、《中國電影論辯》,百花洲出版社,2007年
6、《影視批評方法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7、《中國藝術傳統》(副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相關論文
在《新華文摘》、《文藝研究》、《人文雜誌》、《學術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當代電影》、《電影藝術》、《現代傳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戲劇藝術》、《齊魯學刊》、《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學術論壇》、《藝術評論》、《藝術百家》、《光明日報》等核心報刊發表哲學、美學、影視學論文近百篇。 《電影批評的變異與革新》,《人文雜誌》,2011/2,101——105
《中國電影批評的變異、革新與電影的審美趨向》,《中國作家》,2011/4
《奇觀還是敘事,這是一個問題》,《文藝爭鳴》,2011/3月號(下半月)
《當下中國電影審美趨向四題議》,《藝術百家》,2011/2,《影視藝術》,2011/7
《當下電影審美趨向四題議》,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3月,162——166頁ISBN978-7-5364-7169-6
《歷史劇與民族形象建構》,《中國電視》,2010/9,29——33,人民大學《影視藝術》2010/11
《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的美學困頓》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7/4,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7/10
《培養觀眾——中國電影當務之急》,《當代電影》2007、4
《全球化·後殖民·民族電影——對中國電影大片的拷問》,載於《文藝爭鳴》2007/3、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7/7
《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影美學的流變》,《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特刊,《光明日報》2008年12月7日第6版“理論綜合”
《電影批評的缺失和重建》, 載於《電影藝術》,2006年第4期,或 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6年第10期
《張揚電影美學文化分析》,《杭州師院學報》,2007,4
《文化撞擊下的人文情懷——張元及其電影的文化美學審視》
《文藝爭鳴》,2005/1
《中國電影觀眾的民族特質》
《中華藝術論叢》,2005/1
《“象”、“氣”、“仁”與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的美學範疇分析
《西部電影的困頓與重塑》,《新電影,新西部——西部電影產業發展論壇論文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年4月,ISBN978-7-5043-6117-2,第204——210頁
《中國電影的時間性分析》,《藝術百家》,2010年第5期
《中國電影美學的成就與問題》,《全國美學大會(第七屆)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8月,ISBN978-7-5039-4648-6,第308——314頁
《賀歲片,莫只剩下票房》,《中國文化報》,2010年
《電影:奇觀還是敘事》,《唐都學刊》,2010/6,70——74頁
《當下中國電影批評的類型劃分與定位》,《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6,56——6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影批評》,《渤海大學學報》,2011/5
《項鍊式敘事結構中的符號形式解讀——以系列魔幻電影《哈利波特》為例(史可揚、冉楠),《電影新作》,2011/4,43——47頁
《“第三極文化”與中國電影美學建設》,《中華文明的現代演進——“第三極文化”論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中國電影美學的流變》,《中國藝術報》2011年6月14日
《中國電影創作於批評的新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7,64-65
《藝術學科建設理論基點三題》,《藝術評論》,2009、7,73—78頁
《加強電視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建設》,《光明日報》,2009,4、15第9版“文藝評論”
《陳凱歌的轉向——“梅蘭芳”讀解》,《藝術評論》,2009、1,15—19頁
《西部電影的困頓和重塑》,《唐都學刊》,2009、6,77——80頁
《電視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建設》,《中國電視》,2009、1,34—36頁
1、《文化撞擊下的人文情懷——張元及其電影的文化美學審視》
《文藝爭鳴》,2005/1
2、《中國電影觀眾的民族特質》
《中華藝術論叢》,2005/1
3、《“象”、“氣”、“仁”與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的美學範疇分析》
《當代電影》2004/2
4、《尷尬和突圍——省思當下中國第六代電影》
《天府新論》2004/3
人民大學資料中心《影視藝術》2004/4
5、《電影審美文化分析的兩個維度》
《唐都學刊》2004/3
6、《民族化的欣賞趣味》(署名:楊可)
《電影藝術》2004/5
7、《綜合性院校影視專業教育的兩大關係》
《電影藝術》2004/5
8、《電視法制節目研究》(寫作3萬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11月
9、《從CCTV—2的改版看專業頻道的生存和發展》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2
10、《電視三思》
《現代傳播》2003/6
11、《論電視的道德意識和文化內涵》
《唐都學刊》2003/1
12、《全球化·民族化·中國電影》
《文藝研究》2003年增刊
13、《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發展》
《電影創作》2002/3
14、《尋找和確立中國電影的美學意識》
《文藝爭鳴》2002/5
15、《中國電影的文化和美學分析》
《電影藝術》2002/3
16、《道家美學的現代闡釋》
《內蒙古社會科學》2002/5
17、《尋找迷失的詩意——國產電影的當下境況及出路》
《戲劇藝術》2001年第1期
18、《電視法制節目特徵淺析》*5
《電視研究》2001年第2期
19、《中國電影美學四題議》
《東方叢刊》2001年第2輯
20、《中國電影的文化內涵》
《學術論壇》2001年第4期
21、《新時期以來國產電影的精神之旅》
《電影創作》2001年第3期
22、《國產電影的世紀選擇》
《藝術廣角》2001/3
23、《經典名片讀解教程》(參編約2萬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3
24、《電視法制節目中的辯證法》
《當代電視》2001年第5期
25、《中國電影的價值坐標》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3
人民大學複印資料2001年第6期《影視藝術》
26、《道德·電視·時代》
《電視藝術》2001/5
27、《電視法制節目的文化品位》
《電視研究》2001/11
28、《文化品位是電視法制節目之魂》
《廣播與電視》2001/11
29、《美學的精神》
《學術研究》2000年第4期
30、《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語境下的中國電影》
《電影創作》2000年第5期
31、《電視法制節目應遵循真善美原則》
《現代傳播》2000年第6期
32、《尋回電影的詩意——國產電影的境況及出路》
《電影文學》2000/8
33、《從電視法制節目的分類看其特徵》
《電視研究》2000/9
34、《中國電影的美學滋養》
《電影理論:走向21世紀》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1
35、《“詩意”的迷失》
《文藝報》2000/8/10 ①
36、《電視法制節目要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廣播與電視》2001/4
37、《品味克萊夫·貝爾的“意味”》
《貴州社會科學 》1999年2期
38、《克萊夫·貝爾的“意味”的再認識》
《內蒙古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39、《否定與提升——論審美的職能》
《內蒙古大學學報》1998年5期
40、《“後現代”之“後”——中國美學的建構與西方美學的出路 》
《東方叢刊》 1998年3期
41、《美學的轉向——海德格爾哲學美學的當代意義》
《內蒙古社會科學 》 1998年2期
人民大學資料中心《美學》1998年6期全文複印
42、《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海德格爾與禪宗審美體驗論比較 》
《齊魯學刊》1998年2期
43、《審美活動與人的全面發展》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1997年3期
人民大學資料中心《美學》1997年8期全文複印
44、參編方克立教授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哲學》
華夏出版社 1997年
45、《詩化人生——從人類活動看審美的意義 》
內蒙古大學學報》1996年5期
46、《審美需要與人的發展 》
《內蒙古社會科學》1994年5期
47、《魏晉風度與審美 》
《內蒙古社會科學 》1993年6期
48、《走進逍遙 》
《內蒙古工學院學報 》1993年1期
49、《殊途而同歸——席勒和莊子美學比較》
《內蒙古社會科學》1993年3期
50、《莊子審美心胸析要》
《內蒙古大學學報》1991年3期
人民大學資料中心《美學》1991年8期全文複印
中國哲學年鑑》(1992年卷)摘介
51、《〈手稿〉與〈美育書簡〉——馬克思對席勒美學的批判繼承》
內蒙古大學學報》1990年2 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0年4期摘介
52、《大眾傳媒與奧林匹克的精神聯結》
現代傳播》2004/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