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頭廟

台頭廟

台頭廟,位於山西省河津市新耿南大街與龍崗路交叉十字口東北隅。創建於何時目前尚無確鑿證據可考,據廟內碑文記載,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九年(公元1473年)均有過不同程度的重修。從碑文及現存狀況來看,台頭廟原貌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布局合理,工藝考究,構造堅固,風格質樸,總面積達15000餘平方米。今天,台頭廟因它的基本構件為元代而成為國保,又因它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更加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可惜的是它留給後人研究的資料太少了,有力的證據只有兩通石碑,以及散落在民間的一些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頭廟
  • 外文名稱:TaiTuoMiao
  • 地理位置:山西省河津市城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東嶽廟、西嶽廟等
  • 朝代:元
名稱由來,文化價值,建造時間,台頭廟的價值,老人的故事,修復的台頭廟,

名稱由來

到底該叫“台頭廟”,還是“抬頭廟”?
筆者認為應叫“台頭廟”,因其建於高台之上故名“台頭”。這樣的稱呼也許是當地人的一種習慣,如“九龍頭”為紫金山麓的九個山頭而得名,“真武廟”是九龍頭建築群中居首並且最大的一座,後因其餘山頭廟宇損毀,人們逐漸將九個山頭的建築遷至保存完好的真武廟之上,即“九龍”都並存於龍首,“首”的口語為“頭”,這就是的真武廟俗稱九龍頭的原因,實際上真武廟只是當時“九龍頭”廟建的其中一座。由此推斷“台頭”之稱成立。眾所周知,河津舊城在台頭廟之西,地勢較低,至今人們還習慣把去舊城、東關叫作“到底下”,反之則叫作“到上邊”。再在高台之上建廟,豈不稱它為“台頭廟”?如上所說,“台頭”、“九龍頭”的命名應是出於同一思路。
“相傳魏惠王拜郊台,今稱村為台頭堡”(《明一統志》),所釋的“台頭堡”一說非此台頭廟命名的原因。古代帝王祭祀是在都城之郊外,顯然“龍門”或說的河津並不是當時魏惠王的國都,其都先為安邑,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如果說“拜郊台”是當時遺風所致的話,就是說台頭廟是因“台頭堡”村而名,但自古以來以村名命名的大型廟宇還鮮有。
“台頭”也罷、“九龍頭”也罷,都應是當地人們一種語言習慣的產物。地勢較高的居中或居首的所以謂“頭”。從廟存碑刻《重修台頭廟記》來看,“……廟以抬頭名,以其形勝使然,故曰抬頭。其地在龍門舊城東一里許,台與平地約高丈余,寬方十畝,東西距三十七步,南北迤邐八十六步……”。所以,台頭廟的“台”指高台,“頭”指居首的位置,是曰“台頭廟”。
此時便出現了問題:是該叫“台頭廟”還是叫“抬頭廟”?哪個更準確呢?一字之差,好象距之千里。此中迷惑可作如下分析:其一,中國文字十分豐富繁雜,古來通假字多不勝舉,包括諧音字普遍使用,“台”、“抬”完全可等同;其二,“台頭”為公認的規範的名字,而“抬頭”是老百姓的俗稱、慣稱,並且“抬頭”也寓示著龍門之地包括每個人都能“龍抬頭”,是人民民眾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幸福的憧憬。據廟存碑文上的記載,“台”、“抬”二字是兼用的,可以證明當時的人們並不在乎是“台頭”還是“抬頭”,或者說早已把“台頭”習慣上叫做“抬頭”了。不管怎樣,都是這座廟,都是這座與當時以拜佛為主的覺城寺相對的一座大眾化的廟,都是這座能給他們帶來吉祥的廟。更令人叫絕的是,台頭廟在河津舊城之東,旭日東升、紫氣東來,該廟可謂我城之“抬頭”(抬頭有開始、重要、尊敬之意),“台頭廟”、“抬頭廟”兼稱其,豈非絕妙之極?河津人的智慧亦可見一斑 。“台頭”?“抬頭”?筆者只建議從現代規範的角度而言,應以“台頭廟”名,從人們習慣而言,可二者並用。

文化價值

有人叫它“東嶽廟”,也有人叫它“西嶽廟”
對台頭廟的稱謂不僅有“台”、“抬”之混,還有“東嶽”、“西嶽”之擾。就連政府的有關文本及各方家也有不同的稱呼。筆者認為,這裡首先有對台頭廟稱謂考究不嚴謹之嫌,再者就是時下個別研究者在某些領域不求深入探索,只圖示新立異。豈不知對歷史的標新立異實際是對歷史、對後人的不負責。
稱台頭廟是“東嶽廟”者,是因廟存碑文謂所祀之神“……中曰泰山,左曰后土聖母祠,右曰華岳神……”(《重修抬頭后土廟記》,明成化四年立)。可見台頭廟主祀神為“泰山”,因其居中,故有文稱“東嶽廟”。而 廟存的另一立於明成化九年的碑刻——《重修西嶽廟兼飭眾祠神碑》又曰:“……又建兩廊,東有法王催(崔)府判官,土地祠西有子孫,關帥,龍、牛二王廟……”,可見當時只是重修台頭廟中居右的西嶽一廟,而並非對整個廟宇的重修,亦屬正常。這樣說,稱台頭廟是“西嶽廟 ”,較稱其為“東嶽廟”更為不妥。不論是“東嶽廟”還是“西嶽廟”,亦或是“后土聖母祠 ”等等,都是台頭廟裡的 建築之一。
自古以來,華夏各民族就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山神崇拜的習俗,甚至在當時已成為人們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佛教作為舶來的宗教文化,一度被統治者所利用、推崇,加之佛教有著其特有的“清規戒律”,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有著苛刻的要求。思維活躍同樣有著本民族濃厚文化的華夏各民族人民,大多對本民族的信仰較執著,認為自己所故有的崇拜更親切也更有效,而且不受佛門的許多限制。人們可以自發地建一所廟宇,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均可以將他們認為最值得敬仰的哪怕是毫不相干的“神”供於其中,。因此,在一所廟宇祀有多方神靈,天上地下,山南海北,更加體現了華夏民族的超凡思想,天下大同,無所不容的博大胸懷。所以,台頭廟是以祭“泰山神”的東嶽廟為中心,其他西嶽廟、后土聖母祠等為輔的綜合神廟,而整體廟建應稱作台頭廟。

建造時間

關於台頭廟始建於何時,尚無可考資料。但廟存碑文雲“建於漢,盛於隋唐,歷五代及宋元明……”。可見創修早矣。從現存建築來看,廟建的基本構件為元,形制為明代。而從自古以來人們就有的山神崇拜來看,《河東記》所述河東祭泰山的習慣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故傳至漢代在此建廟完全可能。

台頭廟的價值

文物價值:經專家實地考察,其構件大部分為元代,屬明代重修,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價值:它是河津乃至河東、中原地區的人們自古以來山神崇拜的見證,濃縮著千年華夏的文明,尤其是老百姓的一種自然文明。
現實價值:台頭廟座落於全國百強的河津市區內,待以時日重顯昔日風彩,則在文物旅遊,提高城市品位上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歷史如果能還原,它是立體的;歷史作為一種過去的形態,之於現在又是平面的。而每一段歷史過程中的人、事、物又是連成這個平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人可以從這些人、事、物的點滴中將歷史簡單還原。但願不久將來對台頭廟的修復、開發,能成為龍門文化、黃河文化乃至華夏文明長河中的一份子。

老人的故事

五六十歲的河津人,說起台頭廟,他們都知道。他們三個五個,坐在街頭、巷頭,說台頭廟。他們說:台頭廟,在老縣。早些時候,台頭廟做了糧站哩么。去那裡送過糧的,都知道。
河津老縣城也只有五六十歲的人才這樣叫。年輕人不把台頭廟那塊地方叫老縣,年輕人問半天,才知道老年人說的台頭廟的那塊地方,原來就是新耿大街,龍崗路交叉十字路口附近。
龍崗路交叉十字路口,南北是新修成的大街。街西有照相館、街東有小賣鋪,緊靠小賣鋪有一個豁口。站在豁口,望一眼,看見裡面古建築的屋脊;走幾步,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回望,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古建築群。一個知情的人,用手指點點,說這裡就是台頭廟了。
這也真是太離奇了,這就是往昔紅火的台頭廟嗎?話說當年,這裡三月十八廟會。當年,年年農曆三月十八這裡廟會。遠遠近近的人們,都來這裡趕廟會。想想這裡的熱鬧吧,台頭廟門前,跑馬的、抬轎的。人們長袍馬褂,人流河涌一般。這裡賣包子的,看茶爐的,吆喝聲,接二連三,人們擠在一處看洋片……
這裡的戲唱三天。戲台在廟裡。這裡先不說戲台,才到廟門口,見不了戲台。廟門兩旁一邊一個高大威武的金剛。進去是山門(也叫午門),午門過去,才是戲台。一逢廟會,那戲台跟前是一張張大方桌。有錢人家的夥計們,抬著大方桌兒,早早來戲台前占座兒。這方桌上坐的是家眷,是那些個小腳的婆娘和閨女。男人們站在周圍。想女眷們齊頭整臉坐在戲台前的桌子上,她們揚著個臉,抬起她們的下巴看戲台上咿咿呀呀。她們看著,時不時緊一下她們的小腳,或者手臂兒款款抬起,抹抹她梳得齊整的頭。她們的頭一定油光粉滑,一個女人的鬢角上或許還插了一朵什麼花吧?
戲台過去,一邊一個挑角樓,因為八個角,也叫八角樓。八角樓再往後,是正殿。正殿最紅火。進廟的人們一個個都往這裡擠。這裡,香火燎繞。有看頭的是正殿門前有兩個直徑二米,高低二米的大效盆。這效盆,口離地面只有二、三公分。兩個效盆裡面紅光閃耀。廟會的這幾天,盆里的火連天不斷。這是大人為小孩子祈福免災。三根秫稈,固定成三角形狀,用黃紙纏好,戴在小孩子頭上。進得台頭廟,第一件事擠到正殿這效盆前,卸了孩子頭上“枷”。“枷”就是孩子頭上戴的那個黃紙纏成的三角形秫稈。大人抱著懷裡的孩子,到校盆前,孩子的頭一點,枷跌了下去,跌進通紅火光的效盆里。這個效盆里的火光就是這一個接一個的“枷”,累積著燒起來。三天的廟會,這二米高的效盆里,灰燼都要滿上來了。
遠近聞名的柴老四,也是與這廟會相關。如果哪個人一副清閒的樣子,人們就說他,美得像柴老四,舒服得像柴老四。原來,廟會就近的一個村莊,莊上有一個柴家老四。廟會唱戲,他坐在轎子裡頭,左邊一個丫頭手端著一支旱菸袋,右邊一個丫頭手端著一支粉菸袋。他要抽旱菸左看一眼,那煙就送到嘴裡了;他要吃粉煙右看一眼,那長長的粉煙桿就有火星一明一滅。柴老四坐車,不要騾子,要驢拉。騾子走起路來,的的聒聒,驢悄聲無息的,走起來平平穩穩。柴老四打關司,不走旱路,走水路,打造一艘大船——五彩船,扶紅掛綠,下到汾河,張張揚揚到了外省。人沒到呢,名早揚過去了。柴老四打關司,要的就是這個名聲。柴老四的名聲到外省了。三月十八廟會,認識不認識柴老四的人們,都知道轎子裡坐著的那個人,是柴家老四了。因為廟會,人們認識的和聽說過的柴老四,連同柴老四的故事流傳了下來。後來,柴老四是哪村人不清楚了,柴老四的故事也好象模糊了,但柴老四這個名字成了一個悠閒的符號,被人們惦念著了。
當年在這裡熱鬧的人們,大都做了古。上面的情狀是適逢廟會熱鬧的景象。那么,在當年,人們散去,這裡的台頭廟是個什麼樣子呢?
散去了人們的台頭廟,是靜穆的。此廟歷經多年,曾經熱鬧非凡,是有緣故的。據史實記載,台頭廟為戰國時期神祗承傳魏惠王,是現有最早的一個文化群落。台頭廟,“台頭”一詞,《明一統志》說:“相傳魏惠王拜效台,今稱村為台頭堡”。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公元前400年至前319年人,公元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其先都安邑,即今運城安邑水校之處,與河津一地之遙。
從現存的碑文來看,台頭廟“……建於漢,盛於隋唐,歷五代及宋元明……”。又有文字記載,廟地原有300多畝,現存廟址東西寬80餘米,南北長360餘米,面積近3萬平方米,從文字史料和老年人的敘說,此廟從山門(午門)進來,有前殿五大間、中殿五大間,後為正殿,正殿左右有配殿。正殿前,分東西有鐘鼓樓亭(八角樓)。廟兩側分東西有長廊各12間。據碑文:《重修西嶽廟兼飭眾祠神像碑》中記載:三廟之後,“又建兩廊,東有法王太尉催(崔)府判官,土地祠;西有子孫、關帥、龍、牛二王廟,中為樓台……”想來,兩廊是後續建成也未可知。
從碑文“中曰泰山,左曰后土聖母祠,右曰華岳神口殿各三間……”之陳述,此台頭廟主祭神為“泰山”,是神廟。台頭廟又稱泰山廟。廟中前殿五間、中殿五間,裡頭所立神像,不得而知。但正殿的主神泰山廟,及其左右配殿還是有記載的。
台頭廟正殿中曰泰山,是中國現存最早祭祀大山神祗的廟殿之一,是較早祭祀泰山神祗的地方。因為高山常年雲霧繚繞,古人以為山嶽也有降雨的神力。山嶺的高峻雄偉和岩谷的深邃,令人們感到神秘、恐懼,令古人頂力膜拜,產生出神化的觀念。泰山神祗為主殿,右有華岳神祗,此台頭廟可說是一個山阿神祗主廟。河津與華山一河之隔,兩地交往,民間信仰習俗傳授最快。碑文中記西嶽華山,能興雲雨,產萬物,通精氣,有益於人。西嶽華山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美好傳說: “沉香劈山救母”。此神話說的就是華山三娘私恩凡夫劉彥昌,並生子,被抓回押在華山之中……
台頭廟中,與泰山、華山二山神並成一體的是后土殿。記得小時候,去東家西家,家家屋子的牆上都有一方牆洞,牆洞裡頭有一個土頭土臉的老爺爺。這個老爺爺就是土地爺。逢年過節,家家都要給他燒一柱香。城裡也供奉土地。城裡頭,老輩子的城裡人年年都去城廟燒香,北京還有城隍廟會;地壇、社稷壇也是每年祭奠的場所……不管是小農家的土地爺、城裡的城隍廟,還是北京的地壇,這都是一種古老的對土地的崇拜,是土地文化的一種表現。但后土祠供的是女身像,城隍與土地是男身像,這怎么能扯在一起呢?《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又《禮記 祭法》曰:“共工後世之子孫,為后土之官。”《周禮 春官 大宗伯》曰:“王大封,剛先告后土,”其注曰:“后土,土神也……”這以上的土神都是男性。至漢武帝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漢武帝覺著只祭天不妥,讓人在今萬榮建起后土祠,並親自來萬榮后土祠拜祭后土。他在拜祭后土祠時,寫下了一首風流浪漫的《秋風辭》。辭中:“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想像當年的情景,那一定是漢武帝看著后土祠女神像,為著這個女神的塑像,懷有了一種情愫;要不就是漢武帝拜祭的是眼前的女神,思慕著的卻是心中的女神了。不管是眼前的還是心裡的,后土祠的神像被女性化了,從此稱后土為“地母”、“后土娘娘”。有意思的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三月十八。三月十八是台頭廟廟會的日子。這裡是巧合、還是台頭廟的廟會就是來源后土祠娘娘的生日呢?農曆三月十八,大地一片春色,充滿著生機,中有泰山,西有華岳的台頭廟,卻非常巧合地以后土娘娘的生日立廟會,這裡頭是不是有著一個什麼樣的為人所不知的由頭?
話說台頭廟兩廊,一東一西。東廊有法王太尉催府判官,土地祠……;西廊有龍、牛二王廟……《通修》碑文中,記有“道光八年修閻羅殿,九年修后土殿,十九年修娘娘殿,又修關帝……山神、土地、藥王、財神、保嬰聖殿……”
崔府君在民間極有名,相傳他在世時晝理陽,夜治陰,死後奉為主幽冥之神,就是相傳的判官。
龍王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神,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有相當的地位,具有降雨的神性,是象徵祥瑞的四靈(麟、鳳、龜、龍)之一。龍又能化身於天子,成為古代帝王的象徵。
牛是中國農村的主要耕畜,於農耕經濟作用很大,舊時農民多供牛王,以冀保護耕牛,使不染瘟疫,是舊時農家家畜的保護神。如果龍王各地還有有關廟宇,如:龍王廟。那么,有關牛王的廟宇卻是很難找到了。在科技、經濟發展的今天,牛都是少見的稀物了。而這台頭廟裡頭,供之,這一點,對於台頭廟是很有意味的。
“保嬰神聖殿,也就是“保珠娘娘”,是小孩子要過一個出痘(天花)之生死大劫難。於是有了這個專職神祗,保佑兒童平安。此神在人們似乎也不像龍王、判官那樣耳熟能詳。但這久遠的“保珠娘娘”,經人們從遠古喚醒,還是傳達出了一種親切和神秘。
藥王廟各地也有。傳說中藥王有三。其一扁鵲;其一為唐孫思邈;其一韋慈藏。這裡的藥王廟裡究竟是哪一個,無可查尋。
財神有文財神、武財神,還有五路財神、增福財神、天官財神等。台頭廟中的財神是文財神還是武財神,或者哪一路財神,也是無從得知。
《通修台頭后土廟碑記》中記有道光八年修閻羅殿。說該廟中有地藏王、十殿閻王,十八層地獄,軒轅皇帝……。這是今人所謂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發源地在今尼泊爾,此教較早到西藏,再到中原。在中原文化的交融中,失了其原汁原味,也因其原產地的民間性、輸入西藏過程中的民間性,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匯,不管此教何年駐入台頭廟,都沒有了實質性的原本佛教風味了,此台頭廟的地藏王、閻羅王,也均視為“民間神祗”。閻羅殿從來為人們所懼怕,那是地獄,是專門懲治惡人的地方。言人受苦難,說是打進十八層地獄。民間流有《十殿地獄》。這十殿地獄,除了第一殿閻王,保護生前善行善德之人,使其靈魂安然經過十八層地獄,保送到西天極樂世界外,其他幾殿閻王,全是懲治惡人:二殿是割舌地獄;三殿是落蒸地獄;四殿是銅柱地獄,五殿是油鼎地獄;六殿是石壓、舂臼地獄;七殿血池、枉城地獄;八殿是刀鋸地獄;九是火山、落磨地獄;十殿使惡人轉為禽獸,使之永世不能轉生。這樣的閻羅殿不是台頭廟一處曾經有過,周圍廟宇也曾有過。有鋸有磨有人,其塑像活龍活現,其景觀猙獰非常。此殿的本意是勸世,是教化。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題目叫《人死了,神死了,鬼活著》。我從中看到對神的敬畏。人沒有了敬畏,還能有什麼?
除了上述,台頭廟中還有獻廳、齋房、寢宮、香亭、山門、角門、書室、道院……這裡真如碑文記載:“其規模廣大”,是一個小小的世界。 那么,碑文中緊接著的“……象設之壯嚴。二百餘座妥俏百神,飛金涌碧……”,我們就只能望洋興嘆了。
台頭廟累年,歷經多少風雨,些許真的記憶只怕也是這近百年了。八九十歲的老年人,顫抖著手,他說:“這廟,我小時候常在裡頭玩耍……日本人來了,在裡頭(台頭廟)扎軍,是日本人的司令部……後來,二戰區又占了……
“台頭廟做過學校,那是1946年吧,是鄉寧師範學校……
“解放後,台頭廟成了糧站了……”眼前的這個老年人,說兩句,歇一歇,不知道是累著了,還是他要想一想。旁的人看他說話急人,便在一旁插話,說台頭廟後面一邊一個的挑角樓(八角樓),文化大革命後,拆遷到九龍廟了。說那時候有農民業餘劇團,常在戲台上面唱戲。那時候唱小旦的沒女角,都是男角;我們這裡的吳家關十拉八條旦,說的就是這個。看周圍幾個老漢,提起當年的這些事情,嘻著眼睛笑,他們說著以前的台頭廟,想著自己年輕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台頭廟的戲台(樂樓)到1982年,倒塌了。後來,它跟挑角樓一樣也遷建於九龍廟。
老年人說不知道從哪一年,這裡的三月十八,不再有廟會了。
眼前的這個空落落的台頭廟,只是一個前殿、中殿和正殿。它們的裡面全放了貨物了。
想當年,台頭廟“周圍繚以垣牆,其廟貌琉璃獸檁,題雕樑畫棟,其神像黼黻,衣冠珠翠丹罌,巍然而可畏,凜然而可敬 ……”想當年,三月十八的廟會,跑馬的、抬轎的,一塊擠著看洋片……還有那個紅火燃著了的效盆,那個遠近聞名的柴老四……
這些都不一一存在。
有人說,這個台頭廟,以台頭命名是因為它是九龍頭的頭龍,因而叫台頭廟;因為有女媧補天的傳說,所以叫它后土廟。周圍的人們說,這個台頭廟,是五社廟,是高家灣、吳家灣、米家關、米家灣——四村五社共同籌建起來……歲月短暫,這些個都只是遠古的一個回音,真實的只有這裡曾經的輝煌。

修復的台頭廟

台頭廟已修復了三座大廟,雕刻了兩座石雕,修建了名人橋,為河津人而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