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閣體(明代書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於個人喜好,他們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成祖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閣書體,稱“台閣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閣體
  • 外文名:Secretariat style
  • 時期:明代初期
  • 提出者朱元璋朱棣
形成原因,特點,影響,代表人物,

形成原因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於個人喜好,他們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成祖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
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
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閣書體,稱“台閣體”。
台閣,本指尚書(系古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之官)。
因尚書台在宮廷建築之內,故有此稱,後引伸為官府之代稱。

特點

台閣體是一種明代官場書體。其特點是字型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
台閣體台閣體
台閣體之所以會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朝廷出於寫內制(系皇帝文誥)、外製(系中書機構所撰詔敕)的需要,於是詔四方工書者入宮,負責繕寫誥制、詔命、玉牒、匾額等,尤其是書寫內制者,更被授為中書舍人之職。
永樂年間,由於《永樂大典》的編修和繕寫,中書舍人需求量由原10人增至40人,而對於書寫也更加嚴格。

影響

台閣體書法是書法藝術史的一種特殊現象。
它對於書家的才華、性情無疑是一種無形的束縛,但也由於皇權的需要和提倡,推動了帖學書法的發展,還是有其積極貢獻的。
在明初,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和專制統治,這時台閣體書法應運而生,至永樂年間達到鼎盛,影響波及朝野間的整個書壇,成為當時書法藝術的主要表現形態。
台閣體書法在永樂、宣德年間占據著書壇30餘年的統治地位,至成化、弘治年間卻衰落了。

代表人物

台閣體書法的主要名家,大多任朝廷的中書舍人,其代表人物即有並稱“二沈”的沈度和沈粲兄弟、沈藻(沈度之子)、姜立綱。
最典型的台閣體書法風貌創立人——沈度(1357年至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明代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據史料記載,沈度性敦實,少力學,博經史。
洪武年間舉文學不就,永樂二年(1404年)48歲時以精書而被明成祖朱棣召入翰林院,任侍講學士(系明代翰林院掌講經史的從五品官職)。他擅隸書、行書,尤精楷書,端雅正宜,一片廟堂氣象。
他是明代初期書壇上稱雄的“二沈”之一。
台閣體最後一位代表人物——姜立綱,字廷憲,號東溪,浙江瑞安人,生卒年不詳,據筆者所考,國內現僅存姜立綱有紀年的作品是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所作《行楷書朱熹訁永易詩二首》扇頁,真跡現藏南京博物院。
故筆者認為,姜立綱大約生活在明景泰至成化年間。據史料記載,他自幼聰穎,7歲能作書,命為翰林院秀才,明天順授中書舍人,官至太常少卿。
工詩,擅書畫,其楷書、行書頗佳,尤其是楷書,自成一家。他的傳世作品稀少,據筆者所考,國內博物院(館)現僅存4幅。
據筆者近考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所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兩卷,發現書中所影印著錄的有兩幅沈度和姜立綱所書台閣體書法精品,十分難得。
1.沈度所作《楷書詩》頁,該頁為《聶大年等行楷書詩札冊》中之一開。紙本,縱22厘米,橫12厘米。真跡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2.姜立綱所作《楷書東銘》冊,紙本,縱28.7厘米,橫14.8厘米。真跡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兩幅楷書作品通篇運筆精到,圓筆中鋒,豐潤淳和,勁秀工整,縱橫有行,分布和諧,端莊有致。字型整齊平稀而勻稱有度。
用筆流暢圓轉,瀟灑秀逸。結體婉麗飄逸,雍容有度,體現了明代台閣體書法的風貌,是台閣體書法的範本,故筆者認為,應為兩位書家的台閣體書法代表之作。
這兩幅書法作品為我們研究台閣體書法的創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同時也為沈書和姜書辨偽提供了可*依據。
以上兩幅台閣體書法藏品於1984年、1988年,經國家文物局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專家鑑定,被確定為沈度、姜立綱真跡。現均為國家二級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