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櫱

台灣黃櫱

落葉喬木,高10-25m,提取物有抗病原微生物及原蟲、抗 菌、抗霍亂毒素、抗真菌、對B型肝炎表面抗原、解熱和抗炎症、降壓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台灣黃櫱
  • 拉丁學名:Phellodendron wilsonii Hayata et kaneh
  • 別稱:櫱木《本經》,櫱皮《傷寒論》,黃櫱《本草經集注》,黃柏
  • :植物界
  • :雙子葉植物綱
  • :芸香科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科學成分,主要價值,文獻資料,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10-25m。樹皮厚,外皮灰褐色,木栓發達,不規則網 狀縱溝裂,內皮鮮黃色。小枝通常灰褐色或淡棕色,罕為紅棕色,有小皮 孔。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柄短;小葉5-15枚,披針形至卵狀長圓形, 長3-11cm,寬1.5-4cm,先端長漸尖,葉基廣楔形,齒縫有腺點,上面暗綠 色,下面蒼,兩側密被柔毛。雌雄異株;圓錐狀聚傘花序;花小,黃綠 色;雄花雄蕊5枚,伸出花瓣外;雌蕊1枚,子房有短柄,5室,花柱短,柱 頭5淺裂。漿果狀核果呈球形,密集成團,熟後紫黑色,內有種子2-5顆。花 期5-6月。果期9-10月。
台灣黃櫱台灣黃櫱

分布範圍

東北、華北及台灣等地。

科學成分

樹皮含berberine,並含少量phellodendrine,magnofiorine, jatrorrhizine,palmatine等。根皮中分離出黃柏鹼。果實中含揮髮油主成分為 myrcene。此外還含有herculin,5-dimethylfurfuralether。葉含黃酮類化合物、 生物鹼,鮮葉含amurensin,phellodendroside,乾葉有dihydrophelloside。莖和 樹皮含columbamine,thalifendine,thalphenine。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原蟲、抗 菌、抗霍亂毒素、抗真菌、對B型肝炎表面抗原、解熱和抗炎症、降壓作用。

主要價值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芸香科植物台灣黃櫱的樹皮。
【功 效】:清熱解毒。
【主 治】:用治心火亢盛之瘡瘍腫毒、口舌生瘡。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克,水煎服。
【考 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中藥化學成分】:莖和樹皮含小櫱鹼非洲防己鹼(columbamine)、藥根鹼、木蘭花鹼、掌葉防己鹼、黃柏鹼、唐松菲定鹼(thalifendine)、唐松芬寧鹼(thaliphenine)。
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治濕熱痢疾、黃疸夢遺淋濁、帶 下,骨蒸勞熱,以及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疽瘡毒,皮膚濕疹。

文獻資料

台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