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山寺志

黃檗山寺志

《黃檗山寺志》是1989年福建省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黃檗山寺志
  • ISBN:7-80516-46-3/K·47
  • 出版社: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9年4月
  • 裝幀:簡裝
著作權,簡介,出版說明,目錄,續修黃檗山志序,黃檗重修寺志序,黃檗山續志序,黃檗山寺志序,黃檗寺志序,黃檗山寺志序,黃檗山志凡例八則,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黃檗山萬福寺,

著作權

書名:
黃檗山寺志
ISBN:
7-80516-46-3/K·47
頁數:
533頁
出版社: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印數:
1-3,000
出版時間:
1989年4月
裝幀:
簡裝
開本:
850×1168毫米
語種:
簡體中文
字數:
120千字

簡介

《黃檗山寺志》初修於明內閣首輔葉向高重興山寺之後。清順治九年(1652年),隱元禪師在圓悟、通容禪師和居士林伯春、僧行璣所襄輯的舊志基礎上重修本志。清道光三年(1823年),住山僧清馥、道暹再次重修。現存的本志系民國十一年(1922年)的重刻本。
黃檗山寺志
黃檗山萬福禪寺位於福清縣漁溪鎮梧瑞村西北的黃檗山麓,建於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禪宗六祖曹溪惠能的法嗣弟子正乾和尚為開山祖師。此後,萬福寺幾經興衰,至“文化大革命”時,寺宇毀壞殆盡。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重修萬福禪寺,再塑全身,使這個東南沿海名剎呈現新輝。
萬福禪寺歷代高僧輩出,列入《福建通志·高僧傳》的有正乾、希運、懶庵、鴻休、德庵、真淨等禪師。尤其隱元禪師,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東渡日本後,使黃檗禪宗在日本名聲大振,隱元禪師更成了日本黃檗宗的開山鼻祖。1867年,日本黃檗宗衍為十一派,嗣法者4648人,成了日本佛教的一大盛宗。隱元還把建築、雕塑、書法、印刷、醫藥、音樂等大量先進的中國文化傳入日本,被日本學術界譽為“黃檗文化”。隱元居日十九年,為傳播中華文化,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殫精竭慮,圓寂後,日本歷代天皇先後四次追贈尊號,極盡崇榮。
1979年後,日本佛教界多次遺代表團到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朝宗謁祖,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佛教高僧亦曾到此參拜。
現存的《黃檗山寺志》,持論雖也有失之偏頗,以及記述了一些迷信傳說,但其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字雋永可誦,對於研究佛學及地方史志仍有很大的資料價值。
現根據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關於整理舊地主志的規定,並應一些熱心佛學人士之要求,我們進行了斷句、標點、分段、校勘、經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廖宗剛同志審定後,重版印行,但因無其他版本對照,其中衍誤殘缺之處,難能校正,在點校中,儘管我們作了努力,但限於水平,不足和錯誤之處,定所難免,希廣大尚讀者和熱心佛學人士,不吝賜教,俾得改正。

出版說明

福建省古舊地方志數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共約四百餘種。這些志書詳盡地記載了福建、台灣地區自然和社會歷史狀況,內容豐富,不但可以補充史書之不足,而且可以給當前兩個文明建設提供極有價值的資料,是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可是由於年代悠遠,散失很多,流傳不廣,查閱不便,有的只余孤本,亟待搶救。為了適應當前編纂社會主義新型方誌、各方面專業研究和地方黨政幹部查閱的迫切需要,我們計畫分批整理一套《福建地方志叢刊》,陸續出版。
《叢刊》選輯一些稀有的、價值較大的福建地方志,其中包括省、府(州)、縣誌和縣以下的鄉、里、鎮志以及山、水、寺廟等志。《叢刊》由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由省、地區、市、縣各級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負責組織整理,並邀請高等院校和學校團體參加協作。
《叢刊》整理工作主要是根據原刊本加以分段、斷句、標點和校注。校注以校為主,多校少注。校勘方法,有的用理校,有的用他校;注釋範圍限於少數重要的地方史實和地方性文物典章制度。
整理古籍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限於水平,整理工作中錯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望廣大讀者予以指正。

目錄

續修黃檗山志序

黃檗之名赫于震旦,幾與鹿苑、鷲蜂爭勝,蓋其山水實佳,蜂巒連沓;一溪橫焉,循簏窮溪,峙然殿閣,曠如奧如二者殆兼,地靈人傑,語不誣矣。舊嘗有記數卷,略記山川林麓之勝,與夫寺之廢興,而偈語游篇亦載焉。歲久不修,板字漫漶,數十年棒喝之遺,興詠所及,又與落葉飄風逝焉俱泯。和尚一庵三住是山,甲申歲寺久頹廢,余既為新之,一庵亦遂裒集散佚,授之梓人,綴於舊志之後。美哉一庵,蓋不能忘情者矣。
余聞佛法不立語言文字,其視天下廢興成敗之跡,淚然無動於中。今一庵拳拳若此,是有意後世之名,於其宗法不免多事焉。雖然,日日運行,寒暑代嬗,飲食男女,負販種藝,人生旦晝間,一日不死,不能一日無事。其廢興成敗之數,雖宣聖挺生,不能不聽之於天。而其有生而必有事,有事而必待為之之人,即佛之乞食說法,接引眾生,亦所謂不能無事也。然則一庵之續為記,而並以乞序於余余,佞佛闢佛之說,悉可拈花一笑也。
乙酉歲正月,以公事便道又至黃檗,值一庵在會城未來。余見寺之田畝悉歸,寮舍廊廡悉整,朝夕梵咒之音,師徒威儀之節,亦悉如曩時之盛,而山木宿經斬伐者多劂焉未補,乃市松秧三十束種於寺山前後,計十年之後嶄然可觀,又更數十百年其蔚然蒼然又不知若何為茲山增勝。是役也,一庵聞之,又必謂余亦未免多事,而其不能忘情則一也。
賜進士出身、福清縣知縣保定張縉雲題。

黃檗重修寺志序

夫赤縣神州精藍棋布,屢廢屢興,在處有之。玉融黃檗者,唐宣宗觀瀑聯吟之地,梁江淹至閩游詠之區,裴丞相皈依於遠祖斷際,朱夫子供養其故人悟公,高僧正詠來自曹溪,法祖希運嫡傳臨濟懶庵老禪,創建大溈,闡化於省垣長慶;月輪尊宿受記善會,唱道於豫章撫州,斯皆名噪霄壤,特書國乘者矣。
重修碑文重修碑文
迨乎前明,神皇錫藏,賢相布金。吳尚書忠烈,詩記流芳;錢相國希聲,忠貞痤玉。賜紫鏡源大士,御座試經;敕封隱元國師,扶桑宏法。象崖古德,創黃檗於蠶叢;南庵闍黎,開白社於建業是亦西來川岳,鹹鐘奈苑之奇;外護王臣,不忘靈山之囑。俾著績千秋,垂聲萬福者也。嗟乎!蕭梁迄今幾二千載,寺志隱老人修後百七十餘年,未有嗣續。暹三主本山,重輯《五燈全書》,黃檗宗譜寺志雖經纂修,退院抱疴,未能授梓。邇奈禪宗叢脞,知識凋零,保社傾頹清規廢弛。淨土草深一丈,緇流星散十方。幸承玉波張老明府大護法,乘菩薩願,現宰官身,棨戟遙臨,祖庭復振。憫香燈之闃寂,嘆鐘鼓之沉埋,遂即清逋厘產,捐俸募緣,百廢俱興,群生有賴。峰巒十二,俄頃改觀;沙界三千,嶄新絢彩。琳宮紺殿,金碧重輝;寶藏琅函,玉毫再現。乃延蘭翁大和尚主持啟戒,剞劂志書,布之寰宇,冀亦少垂不朽云爾。
道光甲申秋仲,臨濟正傳三十八世一庵達光道暹盥題。

黃檗山續志序

檗山者,玉融之勝概,萬福者,臨濟之禪宗,前有唐宣宗觀瀑作之於先,繼有葉相國護藏續之於後,其間興廢創因,不可勝數,且舊志已詳言之矣,馥亦毋庸再贅。越至乾隆年間,棟樑漸被鼪鼯剝落,殿宇旋驚風雨飄搖,幸有檀越葉相國之後旭溟老先生同逕江林鎮先生,暨莆陽心鑒周公後裔諸檀那等,承先人志,發老婆心,作為倡首,今馥同僚執事界陽、心存、繼宗、繼芳等遍處勸捐,而寺宇煥然一新矣。
時欲延馥主席本山,奈才學褊淺,未敢擅專,就於寺中主持。數載後,旭以公車北上,馥以耄耋南旋。不料滄桑易變,閱數十年而寺宇漸復傾頹,緇流盡皆散處矣。適逢玉波張明府大護法福曜垂臨,睹常往之凋零,作中興之首倡,命衙權丁官礫、徐士魁、李廷芳、鄭士忠等培松植柏,序志歸田,香靄重其氤氳,瑞照增其朗耀。故事必有倡之者其成速,有續之者其成尤速,因與在寺住持、監、副、執事及侄宏心等殫心竭力,董造募金,而寺宇於焉復整,緇流由是悉歸。此張明府之功居多,而諸住持之力不少也。
癸未歲,復蒙張公延為主席,馥以老辭,而合邑諸紳衿及本山諸禪師薦牘疊臨,惟有點頭而已。啟戒後,與合山法眷議及所以續修黃檗志者,而法眷亦有是意,於是共襄其事,重輯纂修,不數日而成功矣。
嗟乎!寺志自隱元國師修後,迄今百七十餘年,版圖殘缺,簡牘消亡,倘不從而重訂之,將何以繼往而開來乎?寫林泉之幽勝;集群彥之詩詞,作為冠篇,鼎峙蘭若,俾萬古以長存,歷千秋而不朽矣。是為序。
道光歲在甲申季冬上澣,主席檗山第四十四世蘭圃清馥題。

黃檗山寺志序

宋人詩云:“天下兩黃檗”。今天下山名黃檗者不止兩處,皆以斷際師得名。吾鄉黃檗則師家出初山世處,後履歷諸方,不忘其初,蓋諸方以人名山,斯乃山名人者也。自師門下出一臨濟,宗風大振,推其所自,故江表、嶺南所在有黃黃檗場矣,則謂山以人名亦可。自五花開後,迦文面目,全在震旦,皆由《景德》、《傳燈》諸錄大行於世。夫能不立文字者,乃能不假文字以傳乎?近世《傳燈》不修,五家遂隱,臨濟一宗獨不廢也。頃密雲悟師南來,斷際師真堂堂皇皇再見於此,亡何復還吳越,將猶當年帶黃檗名遍名諸方者歟?傳師燈者費隱大師,推師而上以及臨濟,宗門所自起,列而為圖,其以文字顯著,自景德而上,起金峰銅石之句,寺額起自貞元,塔院起自太平興國,古物起自唐九松重閣,大藏永鎮山門,起自神廟四十二年相國葉文忠公請於朝也,今並搜而志之,以為茲山不朽。
夫網羅舊聞,關情山水,非宗門下事也,儻亦有《景德續燈》之思乎?法寶將興,必有輪王。自大藏入山以後,龍宮漸出。以至大師南來,斷際之燈再傳矣。余於黃檗山水舊聞,固不能忘情者,悟師到寺之歲,僅書郵往來,不能親到九龍潭,其明年乃相見於吳門。是後師在天童,廢放之餘,不獲三上九到。茲山近在吾鄉余同年林侍御之里,御藏檀越相國者,吾師也,侍御又為予千里命駕之友,他日攜文通佳句往坐塔松下,固予屐齒間物耳。因山重人,初心不忘,豈獨先志有之哉!於是黃檗僧來請,遂敘之。後代兒孫當如悟師無忘家山,邈得斷際、師真,舉揚臨濟宗風於此,則山重而志亦重矣。
崇禎戊寅歲下元日,岸先居士王志道書。

黃檗寺志序

黃檗去融邑一舍而遙,深山幽谷,曠非人境。自唐貞元以來,世為叢林,地既清淨隱僻;不雜塵俗,緇流非精嚴戒律者毋敢入。而又代有禪宗高士以為之主,慈雲所罩,遠邇向被,邑之評叢林之盛者莫能外焉。
萬曆中,葉文忠公在政府,為請於神宗皇帝,得錫藏經,煥然再新殿閣,金碧輝煌相好,光明隆隆之象,一時未有,凡聞風而至者,莫不咨嗟嘆息,生皈依心。三十年來徒眾日繁,宗風大暢。於是居士林益夫、比丘行璣等,裒集過去見在一切見聞而為之志,以待夫來者。問序於余。
余嘗同友人入山,扣費隱禪師,見師皤然清癯,一語不發,而問者自遠。其寺僧率循循縮縮,有精進相,因嘆日:“此黃檗之所以為黃檗也,向所稱豈虛哉!”然竊有欲言於費隱者。夫佛之為教,其要在慈悲廣濟;而禪之為宗,其指又在使人自得,不落聲聞,是二者意本相成,而事則若相戾。彼貿貿而來,如飢人之入太倉,如病夫之入藥市,明知可以飽我療我,而急不得其一賑救,則悲慈廣濟之道何居?固曰,自得自得耳,又奚賴此破暗之慧燈,度迷之慈筏也?曰:不然!人之於法,始固由於愛戀而欲一得,至其得也,則實無所得,而並愛戀心且一無所有。譬父母之於子,初固懷抱中物也,及其成立,父母之心得矣,然豈能常在懷抱中哉?故當其愛戀也,在愛戀者以為是,而自瞭然者視之則非也。比其得也,即得者亦自不自定,而自傳心者值之,則有大歡喜者矣。然則人謂禪家之不輕付與也,而豈知其婆心之獨切哉!餅家子日以餅遺僧,僧即以一遺之,曰:“吾惠汝!”子曰:“餅為我遺,何反遺我?”僧曰:“是汝持來,復汝何咎?”餅家子因有省。又有狂號於道而覓其首者,指之曰:“首固在也!”其人遂定。彼貿貿而來者,皆有所持來也,然自有而自不知,是求首之類也。禪師又以持來者還人,而覓其首者猶未知所定也,是豈師之不多方指授哉?不自得之故耳。
黃檗代以宗風重,望黃檗而來歸者亦代以宗風重,故志載源流語錄為甚詳,而余亦舉以相同。然是皆筌蹄也,過去現在一切見聞恐終歸於法無涉。倘未來有明眼人,亦惟從自得作探尋耳。雖然,余此言又理障也,並抹之可也。
崇禎丁丑歲仲春,筆山居士費道用題子三山之碧桃軒。

黃檗山寺志序

志舊為一冊,今訂為二冊,皆本山和尚手裁,幽以皈依座下,得從編閱,所謂不能贊一詞者也。始山者,志所本也。有山而後有寺,有寺而後有僧;相承而志之者,山以寺名,寺以僧重也;法居山寺未有之前,志次乎僧者,道非人不行也。釋氐四大非有五蘊皆空,何有祖塔?志及之者,昭水木之本源,亦象教也。志外護者,法雖自作主宰,行必輔車相依也。次於祖塔者,明非媚生而薄死也,亦以見祖塔之地未盡復,瓶罄為罍之恥也。至文以掞法,縱主法護法各有其極,而志居後者,為落筌蹄不欲以文章炫人也。逸事可以不志,必附及之者,錄實也,亦紀異也;
夫八閩勝地留幽,著述不少,獨於黃檗無可下筆,蓋個和尚無字之文,烺烺玄懸之國門,隻字匪易矣,幽所謂終不能贊一詞者也,雖欲不杜筆權可得哉?如其筆削,以俟君子。
辛卯孟夏浴佛前三日,門弟子性幽薰沭百拜手。

黃檗山志凡例八則

山河大地是眼中塵;無邊剎境是夢裡事;五嶽四瀆,泡影空花;何足道哉!然則一峙、一流、一動、一靜,從什麼處湧出?苟知出處;可以卓立宇宙間。古今名勝無有並之者,而後以溪聲為長舌亦得,以山色作淨身亦得。否則須彌之勝;十寶之嚴;不亦陋且頑乎!我檗山巍巍逈出萬峰之表,佛仙神蟒戲弈之場,岩崖洞壑靈氣鐘焉,潭澗泉石神物護焉。隱顯幽異,難以形言,游之,詠之,辟之,志之,無可不可。志山第一。
昔人拈莖草建剎已竟,崇樓傑閣云乎哉。或因緣出現,一時湧出;或因緣離散;倏爾灰燼,可思議邪;不可思議邪?茲寺自唐、宋至明,幾廢幾興,莫非俟乎其人。若夫看破水月道場,空花佛事,正好扶起莖草,撐天拄地;蓋覆將來,曷有已極?志寺第二。
古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誠哉是言也。凡主持家國,抉擇朝野,惟人為貴,而況擔荷佛祖,丕振宗風者乎?茲山劈自正斡;炳於希運,聲徹九重,道揚四海。山以人重,人以山靈,並傳而不磨。其餘弄泥團漢,藞藞②苴苴;磊磊落落,總被老人筆尖頭上放大光明,爍破面門了也。志僧第三。
一法若有,毗盧墜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若也救毗盧而不墜,全普賢而無失,可謂善說法者矣。然則剔脫有無關捩,掀開凡聖名言,塵說、剎說、熾然說,何時西方東土諸老古錐拈椎豎拂,指東話西,搖唇鼓舌,說青道黃,為祥為瑞;為殃為災,以為法式者邪!這裡還著得毗盧么?請下個註腳,志法第四。
澗南潭北綿密不通風,岩下峰前突出太□層,此便是遞代老凍儂末後躲跟之處。只如朔風怒號,寒煙長鎖,猿啼鳥喚,奉獻無門,孝子賢孫,追思無地。且道向什麼處覓得祖翁靈骨?聲色堆頭,急須著眼,不萌枝上,漫掃春秋。志祖塔第五。
真正衲僧一法也,無護個什麼。苟能無可護處,興一言如銀山鐵壁,為千古屏翰,令人望之儼然靈山付囑猶在,是則名為真格外之金湯也。志外護第六。
修世諦文字,胡謂有待千百世之後?而放志山林、棲心法窟者,知代不乏人,況名勝景物真偽確有可據者哉。然則長篇短句,搜羅見聞,可與臥遊山水者道爾。若夫達觀之士,親到黃檗峰頭,豁開雙眼,洞壑林巒,真文炳著,潭澗木石,覿體成章。這段靈妙幽真,非墨之可傳。設若添個元字腳於其間,不亦貽雕文喪德之誚歟?志文第七
書以傳信不傳疑。若夫事之逸者,多近乎疑,傳之曷故?殊不知有逸人方有逸事,傳逸事愈足以證逸人,夫逸事非奇也,誠善應之兆也。《易》曰:“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而況逸事之符乎?所謂善及乎前,必應之於後;善及乎古,必應之於今;善及乎身家,身家必有異常之泰;善及於天下,天下悉皆禎祥之徵,夫復何疑?附志逸事第八。
舊志六章;今列為八,涉獵見聞之殊,擴充人景之藻,世出世間,攝盡無餘,以便遨遊者之大觀。若夫未點畫以前,著得隻眼,全彰格外風光,笑看斯集,逗漏奚辭?
黃檗斷際希運禪師一派源流
斷際運 臨濟玄 興化獎 南院顒 風穴沼
首山念 汾陽昭 石霜圓 楊歧會 白雲端
五祖演 昭覺勤 虎丘隆 應庵華 密庵傑
破庵先 無準范 雪岩欽 高蜂妙 中蜂本
千岩長 萬蜂蔚 寶藏持 東明 海舟慈
寶蜂瑄 天奇瑞 無聞聰 月心寶 幻有傳
密雲悟 費隱容 隱元琦
黃檗傳法法派
明第一代黃檗開法圓悟密雲祖師源流法派
祖道戒定宗 方廣正圓通
行超明實際 了達悟真空
清第四十代住持開法達光道暹禪師續立法派
三味原無相 一秉妙厥中
現前機用大 豁露本來衷
黃檗剃度宗派
明第一代黃檗開山賜紫正圓中天祖師剃度宗派
祖法志懷 德行圓融 福慧善果 正覺興隆
性道元淨 衍如真通 宏仁廣智 明本紹宗
明第三代重興主持開法隆琦隱元祖師續派
一心自達 超悟玄中 永徹上乘 大顯主翁
清四十代住持宏光遭暹禪師又續
聞思直證 理事該充 聖凡俱泯 照用弗同
支那演范 兜率垂功 綿延奕祀 濟度群蒙

卷一

山十二則
峰十十五
溪三
井三
泉三

卷二

殿
閣樓
三門

卷三

後唐

卷四

卷五

塔三十七座

卷六

外護序啟
序十九則
啟九則

卷七

記一則
賦二則
贊十六則
居士詩梁、唐、宋、明、清

卷八

釋詩偈
附逸事

黃檗山萬福寺

萬福寺位於福建省福清市漁溪鎮梧瑞村黃檗山。始建於唐貞元五年(789年),明朝中葉毀於兵燹,崇禎十年(1637年),僧人隱元在此弘揚佛法,重新修復該寺,為三進五殿的大寺,當時著名文人黃道周、張瑞圖、范爵等與寺僧探討佛教文化,來往密切。明朝滅亡後,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隱元應日本長崎的崇福、興福諸寺主持的邀請,束裝率徒三十餘人東渡。七年後,在日本京都仿照黃檗萬福寺的式樣又築一佛寺,也叫“黃檗萬福寺”,被視為日本佛教黃檗宗的發祥地。由此,福建萬福寺蜚聲東瀛。1973年為紀念隱元三百周年忌辰,日本出版了巨帙《黃檗文化》圖集,全面介紹隱元東渡時附帶去的漢學、醫學、建築、雕塑、書畫、音樂等對日本的巨大影響。明代佛教文化的許多形制在日本黃檗山幾乎原樣保存下來。中、日兩地黃檗山萬福寺,雖遙隔大海,卻一脈相承,成為中日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黃檗山寺志
萬福寺是明朝代樣的禪寺。寺門右側為放生池,左側是“萬壽院”。寺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縱列於中軸線上,左右兩側對稱地建有東西方丈、齊堂、禪堂、伽藍殿、視師殿、鐘鼓樓等。天王殿正中供彌勒佛坐像,兩旁為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中供三世佛像、兩旁為泥塑雕十八羅漢,造型生動,表情各異。
寺中最獨特的建築是法堂,仿宋朝風格,為南北建築風格相結合的重檐歇山式。十座塔林中,最古老的是明朝無縫塔。寺中還立有隱元禪師紀念碑。寺後有“龍井”一口,水質甘冽,終年流暢不涸;寺西南有“九龍潭”飛瀑,蔚為壯觀;壁有宋蔡襄、明葉向高之摩崖題刻;山上有“蟒蛇洞”,相傳明朝葉向高僧入洞探險,未窮其底。
民國時期,政府不重視保護文物。有貪財之徒以為向高塑像內藏有寶物,竟冒充葉家後代將塑像抬走並搗毀。民國37年(1948年)底藏經、文物再次被毀。
共和國成立前夕,住持性瑛和尚不了解共產黨的宗教政策,輕信謠言,自動解散僧眾,佛寺無人看管,財物大部分損壞流失。1950年寺院又遭一場大火,文物、藏經全部燒毀,寺院僅存隱元重建的法堂1座。1957年莆田縣梅峰寺和尚恩心和妙德、悟舟等進寺重振法場,得到省、縣人民政府有關領導、佛教界人士以及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的支持和援助,重新修建了唐代遺蹟法堂、方丈寮,雕塑了觀音、韋馱、伽藍三佛像。“文化大革命”期間,佛像文物再度化為烏有。1978年後,重新修復了萬福禪寺的法堂,又重塑了佛像。新塑的立體觀音菩薩高達4米。法堂系歇山頂木構建築,面闊5間,進深1間,寬21米,深11.7米。還在寺院內繪畫了觀音、文殊、普賢、開山祖師正乾、傳教日本隱元、護法葉向高、檀越周心鑒等畫像。1985年建隱元紀念堂。
1989年,成立了以趙朴初先生為名譽主任的黃檗山萬福寺修建委員會,進行修復;1991年,印度尼西亞華僑陳子煌先生捐款八百五十萬元建大雄寶殿、天王殿、
黃檗山寺志
鐘鼓樓、山門等;新加坡談禪法師捐資一百萬元、日本旅日華僑同鄉會捐資一百二十萬元合建法堂一座;日本黃檗宗信徙山崗容治先生捐資三百萬元興建了隱元紀念堂、回向堂、隱元紀念塔等;日本黃檗山萬福寺捐資八百萬元興建禪堂一座。
萬福寺現任住持悲升法師,山東濰坊市人,1990年畢業於福建佛學院,現任監院道昌法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