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糖業史

台灣糖業史[注1]大約始自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在此之前,元朝汪大淵所著之《島夷志略》關於“琉求[注2]”中提及島上居民“釀蔗漿為酒”,而荷蘭的《巴達維亞城日記》於1624年2月記載“蕭壠產甘蔗”,可以知道台灣平埔族可能最晚在14世紀時就已經知道種植及利用甘蔗,惟是否已經知道利用甘蔗製糖則不得而知。而清朝的《番社採風圖》的“糖廍”圖中人物以漢人為主,似乎製糖業技術為漢人所有,平埔族並未掌握製作蔗糖的技術。


荷蘭統治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漢人來到台灣耕種,並且鼓勵漢人種蔗製糖。1644年1月18日,荷蘭東印度總督送交阿姆斯特丹總公司的報告指出台灣所生產的糖約有90萬斤(9000擔[注3]),至1652年,甘蔗種植面積達到稻田種植面積的1/3:25。當時主要出口對象是日本,1652年的外銷數量為8萬擔(約4800公噸):25:27。
明鄭時期,由於鄭軍有缺糧的問題,故鼓勵種稻,糖產量一度下降,後來劉國軒受命從福建輸入新種蔗苗,並且從泉、漳聘請製糖名師改良技術,台灣糖年產量達到18,000公噸:26:28。此一時期台灣糖業的主要出口對象仍然是日本,1682年時輸出到長崎的糖有9,923擔,此外在1677年5月有一筆英船福爾摩沙號載運台灣糖到印度的記錄: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