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的舉辦自1998南條史生策劃的《欲望場域》以來,經歷了2000年傑宏·尚斯+徐文瑞策劃的的《無法無天》、2002年的巴特繆·馬力+王嘉驥策劃的《世界劇場》;至2004台北雙年展將主題定為《在乎現實嗎?》、2006年(限制級)瑜伽(Dirty Yoga) ,旨在探討藝術的社會實踐層面及其相應之美學價值,強調藝術家涉入社會、政治現實中所具有的敏銳度與包容力,嘗試開拓當代藝術的社會性與公共性,期望能為藝術創作提供另一新的視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北雙年展
  • 展覽城市: 台灣 - 台北
  • 策 展 人:范黛琳、鄭慧華
  • 展覽時間: 2004-10-23~2005-01-23
發展歷史,歷屆展覽,2004屆,2006屆,2008屆,2010屆,

發展歷史

台北雙年展(Taipei Biennial)是台北市立美術館每兩年舉辦一次之大型國際藝術展覽。第一屆展覽由日籍策展人南條史生策畫,於1998年6月13日開幕,參展藝術家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等地。第二屆(2000年)之後引入雙策展人制度,每屆展覽均由一位台灣籍藝術家與一位外籍藝術家共同策畫,參展國家亦大幅增加。至2008年為止,本展覽已邁入第六屆。

歷屆展覽

1998年:欲望場域(Site of Desire)
2000年:無法無天(The Sky is the Limit)
2002年:世界劇場(Great Theatre of the World)

2004屆

2004年:在乎現實嗎?(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
展覽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Apotik Komik、The Atlas Group、Bili Bidjocka、張永和、陳界仁、David Claerbout、Jeremy Deller、Heri Dono、富山直哉、Jeanne van Heeswijk with Rolf Engelen,Siebe Thissen,Frans Vermeer and Innbetween、The Kingpins、Rem Koolhaas、郭奕臣、Franciska Lambrechts and Honoreo、梁思聰、林宏璋、長征- 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 《延川剪紙大普查》)、Steve McQueen、Jean-Luc Moulene、Otobong Nkanga、小野洋子、Gabriel Orozco、Pratchaya Phinthong、Raqs Media Collective、Martha Rosler、Anri Sala、Maruch Santiz-Gomez、崔廣寧、Agnes Varda、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楊福東、葉偉立+劉和讓
台北雙年展的舉辦自1998南條史生策劃的《欲望場域》以來,經歷了2000年傑宏·尚斯+徐文瑞策劃的的《無法無天》、2002年的巴特繆·馬力+王嘉驥策劃的《世界劇場》;至2004台北雙年展將主題定為《在乎現實嗎?》,旨在探討藝術的社會實踐層面及其相應之美學價值,強調藝術家涉入社會、政治現實中所具有的敏銳度與包容力,嘗試開拓當代藝術的社會性與公共性,期望能為藝術創作提供另一新的視域。
此次雙年展邀請了三十餘位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共同參與,他們將自身的省察轉換為美學形式,並對現實世界提出具體回應。展覽內容包括個別藝術創作、集體創作、影片製作、裝置藝術和藝術行動等,許多作品同時具備“詩意”和“紀實”的雙重特性,對於我們理解所處的當下世界,提供了極具思考性與啟發性的指引。其中紀錄片單元(共16部)在大廳放映,作為此次展覽的引言及基礎架構。
來自大陸的藝術家張永和的作品《影室》計畫在美術館的大廳、走廊等空間,為紀錄片單元設計出適合放映及觀賞,並可與其他作品融合一氣的流動性空間。楊福東在的作品《代號與曼特》錄影裝置中製作了了一個曲折迴繞的迷宮城堡,以隱喻的方式闡述人們生活中瞬間流逝與不可掌握的經驗與片斷的記憶狀態。《延川剪紙大普查》是“長征 - 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整個計畫中目前的最新行動,以田野調查和紀錄影片的手法對剪紙技藝的流傳進行全面普查,探討傳統技藝在當今現代化社會中存續的諸多議題,從中國傳統的審美符號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符號單元出發,在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個人與社會、傳承與創新之中重新發掘民間的力量。
台北雙年展國際研討會於10月23、24日同步召開,以現代與現實、紀實與現實、藝術實踐與現實為三大主題,用另一個角度來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的現象。大會參與者分別為上屆文獻展策展人歐圭·恩維佐、著名美國藝術家瑪莎·羅絲勒、澳大利亞著名理論家葛森·哈吉和長征基金會負責人盧傑等人。

2006屆

2006年:(限制級)瑜伽(Dirty Yoga)
繼 2004 年台北雙年展“你在乎現實嗎?”,11月4日台北巿立美術館將開展兩年一度的“ 2006 台北雙年展”。本屆將由美國紐約新當代美術館資深策展人丹.卡麥隆( Dan Cameron )以及台灣的王俊傑拍檔,共同策劃第5屆的台北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今年是第5屆,也就是邁入第10年,今年主題訂為“之間”(Between This),以台北作為一種全球化生活圈底下的縮影,透過極端快速的社會變動與生活流形,觀察人們追求創新與蔚為風潮的生活方式。充分凸顯欲望的獲取與恐懼失去的複雜心理,探討當下人們所處狀態的雙重性與曖昧,以及在不同的兩個端點間的中間性。為了搭配主題,從日常生活出發,探索台北的國際定位,兩位策展人特地選擇台北最新開幕的大型瑜珈中心──True Yoga 作為“ 2006 台北雙年展”開幕場地。
2004台灣雙年展
此外,展覽還特別設計了多項藝術教育活動,配合重新結合的新穎和實驗性的藝術活動。為大眾提供觀賞之外的樂趣,推廣及促進藝術交流。
2006台北雙年展策展人簡介
丹·卡麥隆為紐約新當代美術館 (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資深策展人。逾 20 年的策展經驗,不但在美 國藝術圈扮演相當獨特的角色。而且也是 第一位受邀至歐、亞兩洲籌辦大型雙年展的美國策展人; 1988 年負責威尼斯雙年展時負責《開放》( Aperto ) 專題活動, 2003 年擔任“第八屆伊斯坦堡雙年展”策展人。
王俊傑是台灣最早從事錄像裝置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之一,近年來身兼獨立策展人,尤其關注科技藝術發展的新趨勢。王氏主要負責展覽策劃,包括國美館“漫遊者:2004國際數字藝術大展”,及北美館“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

2008屆

2008年9月11至12日預展,展期自9月13日至2009年1月4日止。
當前亞太地區最顯著的雙年展串連計畫,即屬“2008藝術羅盤”(ArtCompass2008),該計畫由雪梨雙年展主辦單位於去年(2007)6月威尼斯雙年展開幕時對外宣布,將進行與其他四項包括橫濱三年展、光州雙年展、上海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等合作,期能藉由開幕時間接近、地域相鄰的展覽串聯,吸引各地藝術界人士與愛好者,一次安排參觀五項藝術盛事。
該五項雙年展開幕時間均安排於今年九月,由於台北雙年展的慣例開幕時間為當年11月,因時程因素未獲該計畫邀請。然而北美館在知悉該串聯計畫後,旋即展開因應措施。
體察該羅盤計畫的精神,在利用開展時間的接近與交通動線的便利,成為吸引國際藝術界訪客行程安排的實益,因此台北雙年展首先縮短展覽籌備時程,將開幕時間大幅提前至今年9月,此舉固然將嚴重壓縮籌辦時間,卻能提供掌握爭取國際訪客的重要條件,提高將台北雙年展排入亞太藝術參訪行程的吸引力,同時更能據此與亞太各大雙年展展開文宣交流合作。
北美館今年2月同時邀請與上海雙年展主辦單位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廣州三年展主辦單位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及廣州三年展策展人孫曉楓來台洽談合作事宜,包括媒體與文宣資源合作、網站協助行銷、貴賓邀訪與組團參觀等合作方式等面向均達成共識。目前在上海雙年展的首頁,台北雙年展的圖示連結已經與2008藝術羅盤計畫的圖示並置,而廣州三年展網站亦設定台北雙年展的連結,與藝術羅盤成員的上海、光州、橫濱、新加坡、雪梨等雙年展,和柏林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等並排安放。
今年9月文化局李永萍局長及謝小韞館長與台北雙年展展務人員預計分別參訪釜山、上海與廣州等三處雙年展開幕活動,上海與廣州參訪團邀請媒體同行,釜山參訪方面已邀請參與特別展出計畫的五位台灣藝術家出席,北美館亦將派員與藝術家一起參加釜山雙年展開幕,同時此廣州、上海兩雙年展亦將派團來訪台北雙年展。
當下世界各雙年展正處於微妙的、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尤其地域相近的雙年展更為顯著,北美館自當在此國際藝術現勢中力求突破,尋求國際藝壇的再次肯定。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正式採取國際雙年展型態以來一路累積,致力扮演藝術發聲的國際平台,此次雖未能加入藝術羅盤計畫,但北美館仍積極應變,從開幕時程調整、與各雙年展負責人會商,到文宣資源與參訪共享,仍試圖發揮台北雙年展一向具備的國際性格,未來也當珍視這得來不易的成果。

2010屆

2010年台北雙年展起跑 回應雙年展機制 201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合影
繼“2008台北雙年展”之後,台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的“台北雙年展”已經起跑,將於明年9月初盛大開展。本屆將由伊朗籍的提達.佐赫德(Tirdad Zolghadr)以及台灣的林宏璋擔綱,共同策劃明年的第七屆台北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
包含著台北雙年展相較於其它雙年展的特殊性? 其本身是否有著較為良好的因素? 如果如此,那么是否有著更新、更好的展覽模式可以讓專業及一般觀眾共同參與?雙年展與個展、超級大展、研討會、以及影展的差異為何?利用雙年展機制又如何可以讓其它展演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以及如何讓雙年展本身成為檢驗展演機制的工具? 更能讓雙年展展演成為能夠滿足在專業、地理及文化差異性的期待?這些問題當然不能僅僅以標題宣誓的方式就能夠回響:為了標題而訂立標題並不能為雙年展本身帶來任何益處,因為標題的存在絕對不是其先決條件。雙年展真正主題必須從與藝術家互動的開始,換言之,上述的問題必須從藝術開啟合作性對話關係,同時從舊作、新作、以及限定場域的作品與展演開始定義展覽本身的特性及核心。
但同時,這些問題不能僅僅從藝術家選擇及展覽內容設計就可以回響,這裡必須要有真正將雙年展機制重新結構與脈絡的方式。這種種自我反觀的特質必須反應在這次雙年展規劃上有著下列五個展演主軸:雙年展本身的歷史觀照、持續化脈絡性介入、實驗及開放的教育行動、前瞻性文化節目的規劃、以及賦予藝術更主動及更廣的參與權。尤其後者特別重要,因為在當代藝術工作者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特性:藝術、策展、教育、知識、社會行動者等等。這不只意味著藝術工作者跨越其本身場域的能力,同時也是經由責任與能力賦予所形成的藝術政治姿態。
因而,從這個概念所出發的台北雙年展是朝向都會空間擴展的行動,但這不是意謂將藝術品放置於城市中分散的展場,而是讓館外空間與台北美術館結合為殊異的展演氛圍,同時也橋接雙年展與在地文化機制的藝術生產。這些概念必須是對於雙年展歷史中充塞假性政治與團結告別的開始:這不是將社會政治的要求放置在一種安全距離之外的姿態,而是將文化本身從它的內部及外部同時展開的策略與途徑;同時從展演機制試驗著雙年展本身的論述空間,適當的回響策展行為作為批判工具的開端。 (林宏璋與提達.佐赫德/Tirdad Zolghadr)
Zolghadr現居住在柏林,身兼獨立策展人及作家,是frieze雜誌等出版物撰稿人,並任教於紐約巴德學院策展研究中心。Zolghadr近期擔任“2009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家館”策展人,也是威尼斯雙年展顧問群成員,同時是2005年沙加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策展人之一,並與Nav Haq合作一長期展覽計畫Lapdogs of the Bourgeoisie,他同時也是藝術家養老信託(Artist Pension Trust)、古根漢阿布達比分館(Guggenheim Abu Dhabi)策展顧問,及Cabinet雜誌主編。Zolghadr的第一部小說《Softcore》於2007由Telegram Books發行(已翻譯成德語,義大利語,法語)。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有:斯洛維尼亞馬拉藝廊展覽及他的第二部小說《Top Ten》。
林宏璋現居住於台北,紐約大學藝術與人文博士,是藝術家、作家與策展人,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林宏璋曾參展2004台北雙年展、鹿特丹電影節國際展覽(2008)、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2008),也是“2007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策展人。他對文化現象的熱忱反映在其文字及創作。出版過《界限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Blurring Boundaries: Interdisciplinary Art in Taiwan 及《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並自2004年成立“頻道A (Channel A)”藝術團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