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赤蛙

台北赤蛙於1908年,由美國學者John Van Denburgh在台北縣八里鄉首次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北赤蛙
  • 發現時間:1908年
  • 發現人:美國學者John Van Denburgh
  • 發現地點:台北縣八里鄉
台北赤蛙的發現,赤蛙的外觀,赤蛙稀有的原因,赤蛙的天敵,

台北赤蛙的發現

傳說中,如果赤蛙被不懂保育觀念的人類欺負的話,雷公就會大發雷霆,因此又有「雷公蛙」之稱號。但它的叫聲不是十分大聲,也不如一般青蛙的蛙鳴響亮,而像蟲鳴般的嘰嘰聲,叫聲單音細小,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其纖細的體態也使它獲得「神蛙」之美名。
台北赤蛙台北赤蛙

赤蛙的外觀

台北赤蛙是台灣赤蛙科中體型較小的一員(公蛙身長3公分,母蛙身長4公分),也是台灣最漂亮的赤蛙,體態修長,體色為黃綠或綠褐色,吻長而尖,從吻端經眼鼻線到鼓膜都是黑色,形成一個黑眼罩。它的鼓膜大而明顯,深褐色透明。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特殊。皮膚十分光滑,但體側有些小疣粒。腹部是白色的,有一些灰色雲斑。後肢細長,背面淺褐色有深色橫紋,另有三至五條和小腿平行的細長膚褶。趾末端膨大成吸盤。
赤蛙平常很難被發現,它們在的產卵期時出現較多。它的產卵期為春夏兩季,其卵徑為1.2mm。蝌蚪吻端尖圓,眼睛位於兩側略朝上,上下尾鰭邊緣有細黑點密集成的雲斑,體積較其它種蝌蚪小,無紋路但較成熟的蝌蚪就可以看出有紋路了。

赤蛙稀有的原因

赤蛙過去廣泛分布在台灣地區,但是近10年來,因為赤蛙居住在水田、埤塘里,這些地方大多是易用農藥的地方。農藥的濫用加上赤蛙對環境的變動又比其它種青蛙敏感,所以她的棲息地縮小到只剩下4個主要區塊:台北三芝、石門;桃園龍潭、楊梅;台南官田及屏東內埔、萬巒等地。目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台北赤蛙公告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趴在土堆上的台北赤蛙
赤蛙居住的環境
因赤蛙是食蟲性,且它的體型很小,還是夜行性動物。所以,赤蛙的成長環境不僅要有清澈的水質(赤蛙對水質是十分敏感的),還需要水生植物〈像萍水性和禾本科植物〉和夜光。水草供給赤蛙休息地及獵食區。白天時,成蛙會在土縫或者是石縫中休息,幼蛙則在水草上。而晚上,它們在水草上捕食因羽化或休息而停在上面的昆蟲。光源使他們能看見獵物並捕食。也有昆蟲在晚上時也因光的關係被吸引到水草上。赤蛙的居住環境還有一個要素:不能有會吃水草的生物。有些人在埤塘中(指桃園)放入許多 吃水草的草魚跟鯉魚,沒有水草的埤塘赤蛙也無法居住。因為沒有地方讓它們在白天時躲藏。

赤蛙的天敵

赤蛙有許多天敵,除了一般青蛙的天敵〈天上飛的大冠鷲、蒼鷺…;地上爬的石虎、黃鼠狼、鼩鼱…;甚至水裡游的螃蟹、紅娘華、田虌…等〉和我們人類以外某些比較大型的青蛙像“貢德氏”赤蛙,有可能補食小的青蛙!
赤蛙的數量已十分稀少,希望大家不會因它的珍貴而把它拿去做標本或去復育。能儘量把它留在本身的環境,這樣又有多一種物種保留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