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姓

句姓

句,得姓始祖:子重(勾芒)。“勾”,今寫作“句”,勾、句古代通用。勾氏的是個古老家族,後來他們把自己的姓氏改為字形相似的“句”,不過,多年來這個家族雖然世代相襲著“句”姓。卻一直將它讀為原來的“勾”音。改姓字的原因,今天已經難以考證了。勾姓的來源,根據《路史》上說,是少昊氏的叔父子重,他出任勾芒職,勾芒官,就是負責管理森林的官職,是世襲的官職,他的後代以這個官職為榮,就以勾芒為姓,世代相延,後來又加以簡化,改成勾姓。句氏望族居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故句(勾)氏後人奉子重為句姓的得姓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句姓
  • 源流:源於姬姓,官名,地名
  • 得姓:始祖
  • 舊為:勾氏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勾 踐,勾 濤,勾井疆,勾博學,句台符,勾處士,句克儉,勾龍爽,近現代名人,句麗華,句號,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句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姓氏源流

句 勾(Gōu)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后稷句龍氏家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后稷,是上古周族的始祖。傳說其母姜嫄為帝嚳元妃。姜嫄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養長之。由於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帝聽說後,舉其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帝稱讚他說:“棄,黎民始飢,爾后稷播時百穀。”因此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後子孫繁衍,逐漸強大,是為周。在史籍《大清會典》中記載:“凡祭社稷之禮,歲春祈秋報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龍氏,后稷氏配。太社位右,太稷位左,均北向。后土句龍氏東位西向。后稷氏西位東向”。 顯然,凡禮社稷壇為大祀,往往是由皇帝詔詣行禮。先至中和殿閱視祝版,祝版用白質墨書,玉用方珪,用禮神制帛,牲用太牢,樂用七奏。春以央鐘為宮,秋以南呂為宮。舞用八俏,配位無珪祭日如遇風雨,則在拜殿行禮。
在后稷的姬姓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尊號為姓氏者,稱句龍氏,由於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因此再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句氏(勾氏)、龍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句氏(勾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遠古僂句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句氏,其姓最早見於史籍《山海經》中的記載:“困民之國,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此為句氏之始。 實際上,遠古時期的“句”是地名,就是指盛產一種大龜的地方,叫作“僂句”(今山西文峪河一帶),西周初期先為衛國之地,後成為晉國之地。由於當時人煙稀少,地處荒涼,因稱“困民之國”。 由於古代人們記載歷史事件需要在龜甲上記刻,在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也要用到龜卜,因此常有人到晉國的僂句之地去獵取那種大龜,後人遂稱那種大龜為“僂句”。
在僂句的住民中,後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僂句氏、句嬰氏、句井氏等,由於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後多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句氏(勾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句氏(勾氏)的正確讀音作jù(ㄐㄩˋ)。

源流三

源於官名,出自古帝少昊的兒子子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相傳,帝少昊的一個兒子名重,史稱子重,逝世後被封為木正,為五行神之一,專職掌管天地萬物的生長發育和生老病死,號稱“勾芒”(一說掌管森林)。 在子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勾芒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勾氏、芒氏。 由於“勾”字在古代與“句”字同源通義。到了南宋時期,勾氏族人為避宋高宗趙構之字諱,子重的後裔勾氏一族多改為句氏,有的則加“艹”字偏旁改為苟氏,或加“釒”字偏旁改為鉤氏,或改為複姓句龍氏。 關於改姓為複姓句龍氏,在史籍《宋史》中有記載:“句龍如淵,字行父,永康軍導江人。勾姓本出古勾芒,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句龍氏。政和八年,登上舍第。沉浮州縣二十年,以張浚薦,召試館職。”
該支句氏(勾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句氏(勾氏)族人大多尊奉子重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句龍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兩漢時期,匈奴民族中亦有句龍氏部落,為北方匈奴民族中的一個氏族群體。 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因內亂分裂為北、南兩部匈奴,句龍氏部落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稽候珊)歸附漢朝。 進入中原後,句龍氏族人逐漸漢化,在東漢時期有按漢俗以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句”為姓氏者,稱句氏(勾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句氏(勾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軍制句兵,屬於以軍職稱謂為氏。句兵,是西周、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一種軍職,專指執句戈征戰的兵士。句戈,類似鐮刀,安裝在長竹竿上,專從伏擊之軍事,對付騎兵、戰車等有特效。這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中有記載:“句兵欲無憚。句兵,戈戟屬。”就是說只要裝備有句戈的戰士,就可以去英勇殺敵而無所忌憚。 在兩宋時期,句戈發展演變為十分著名的“鉤鐮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製成,桿尾有鐵鐏,長四寸。鉤鐮槍在當時主要是兩宋軍隊用來對付北方民族中的遼國、西夏、金國、蒙古等國的騎兵。
在句兵以及製作句戈的工匠之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軍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句兵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句氏、勾氏、兵氏、戈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句氏(勾氏)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源流六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時期越國君主勾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勾踐,亦稱句踐、鳩淺、菼執,傳說“其先為夏禹之苗裔”,又傳為“祝融之後且為羋姓”,亦有說“先世無所考”。越國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國,到了越王允常執政時期(公元前510~前497年)國勢漸強,故而當時的楚平王羋居(熊棄疾)乃主動聯合越國以遏制吳國。
到了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越王勾踐元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不久,即擊敗了前來進犯的吳國,還箭傷了吳王闔閭,致使其傷重而亡。三年後的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越王勾踐四年,吳王夫差三年,公元前493年),吳王夫差率大軍攻破了越國都城,勾踐率殘兵五千困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做了一名奴僕,臣事吳王,以一種卑躬屈膝得到吳王信賴,後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嘗膽,時時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賢臣范蠡、文仲等人,經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王夫差對此卻毫不警惕,甚至為此而厭惡伍子胥的一再提醒和警告,最後賜伍子胥自盡。
周敬王三十八年(越王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吳國精銳而出,以伐齊國,僅留太子和老弱軍卒守國。勾踐遂率軍乘虛而入,大敗吳國守軍,殺了吳國太子。吳王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卻因屬下將士因失國而人心惶惶,已經是連戰不利,被迫與越王勾踐議和。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徹底攻滅了曾經強大一時的吳國,吳王夫差愧悔之下“裹革投江”自溺而亡。越王勾踐則乘機窮兵黷武,做了春秋末期華夏大地上的最後一任霸主。
在周貞定王姬介四年(越王勾踐三十二年,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逝世後,在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勾氏、句氏、鳩氏、菼氏等,後勾氏與句氏族人統寫為句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句(勾)氏正宗。該支句氏(勾氏)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源流七

源於風姓,出自春秋早期須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須句國,亦稱須朐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北一帶。是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尋找遠古帝王伏羲氏之後所分封的小國,子爵,國君稱須句子。須句國早期的歷史不見於文獻記載。在春秋前期,作為小諸侯國的須句國屢遭邾國的侵犯,在周襄王姬鄭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須句國曾一度為邾國所滅,國君須句子逃至魯國。由於當時魯國君主魯釐公(魯僖公)姬申的母親成風是須句國君的女兒,因此須句子便對魯僖公說:“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昊、濟而修祀,紓禍也。”為此,魯釐公於次年出兵伐邾國,奪回了須句,並把須句子送回須句國復位。在須句子、鄭文公姬踕之庶子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故國、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須句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句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句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另外,在句須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念念不忘匡復故國,因此改稱匡氏,亦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句氏與匡氏同宗同源。

源流八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衛國貴族句井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句井疆,亦稱鉤井疆,生卒年待考,複姓句井(鉤井),名疆,字子疆;他是衛國貴族,是著名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史書中對句井疆沒有什麼記載,僅記載為“《集解》鄭玄曰衛人。《正義》句作‘鉤’”。但從他能夠名列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來看,當為其時有名的歷史人物。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為“淇陽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又加封其為“滏陽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再封其為“先賢”。
在句井疆的後裔子孫中,皆稱句井氏,後來其後代中有人去“井”改賦性為句氏,也有人去“句”字改複姓為井氏,這在《井氏族譜·名人錄》中有記載。該支句氏的正確讀音作gōu(ㄍㄡ)。

得姓始祖

后稷(棄、句龍氏)、子重(勾芒)、句踐(勾踐、姒菼執)。

遷徙分布

句氏(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四位門閥。
今吉林省的長春市、梅河口市、四平市,遼寧省的盤錦市大窪縣、黑山縣、大連市、葫蘆島市、撫順市、凌源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景縣、定興縣、衡水市、大城縣、滄州市、保定市高陽縣、易縣、唐山市、阜平縣、廊坊市香河縣、徐水縣、秦皇島市,天津市,山東省的東明市、慶雲縣、青島市即墨市、濟南市、淄博市臨淄區、日照市,北京市的大興區、石景山區、通州區,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區、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四川省的綿陽市鹽亭縣、瀘州市古藺縣、三台縣、射洪縣,河南省的南陽市臥龍區、周口市、新鄉市、濮陽市、平頂山市、社旗縣、駐馬店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哈爾濱市、肇東市,湖北省的麻城市、棗陽縣、武漢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敖漢旗、阿榮旗,重慶市的涪陵區、長壽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百色市、柳州市,甘肅省的寧縣、慶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哈密市,貴州省的大方縣、遵義市道真縣,江西省的吉安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六合縣,山西省朔州市高升莊村等地,均有句(勾)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勾 踐

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越以制吳。前四九六年,當越王勾踐(公元前四九七年-公元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後,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嘗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仲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勾 濤

字景山,宋代成都新繁人。崇寧二年進士第,調嘉州法掾、川陝鑄錢司屬官。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濤白守,燕勞之,祐恭感恩厲下,郡得以無犯。湖湘賊王辟破秭歸,桑仲、郭守忠攻茶務箭窠砦,將犯夔門。夔兵素單弱,宣司檄祐恭捍禦,濤帥黔兵佐之,賊潰去。宣撫張浚奏濤知巴州,不赴。翰林侍讀學士范仲薦,召見,論五事,除兵部郎中。七年,遷右司郎官兼校正。日食,上言。八月,遷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閣門賜墩待班。九月,兼權中書舍人。

勾井疆

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衛國人,孔子門人。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淇陽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滏陽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再封“先賢”。其後代去“句”字,改為井氏,在井氏族譜名人錄中有記載。

勾博學

戰國時楚國人,數有戰功,官至左將軍,又被封為宕渠侯。

句台符

隋代成都青城人。受業青城丈人觀為道士,與白雲溪隱士張愈為詩友。自號“岷山逸老”自云:“左撲范賢袂,右拍薛昌肩,舉頭傲白日,長嘯揭青天。囂囂者,安知華夏之內有此逸樂乎!不知岷山之逸老於我,抑我之逸老於岷山乎?”明代文士楊升庵《青城五隱贊》,台符為其一。著有《岷山集》、《岷山異事》3卷,《臥雲編》3卷,《青城山方物志》5卷。

勾處士

宋代畫家,宣和間鑑賞第一,凡四方所進,必令品定。令待詔畫院。其為駙馬王詵補齊徐熙所畫《碧檻蜀葵圖》四扇屏中遺失的兩幅;戴琬工翎毛花竹,求者甚眾,“徽宗聞之,封其臂,不令私畫;徽宗畫扇令宮中摹仿,並賞賜給近侍;1115年(政和五年)賜宰臣宴時,以所畫《龍翔鸂×圖》宣示群臣;將山水畫家郭熙的畫賞給《畫繼》作者鄧椿的父親鄧雍,都表現了貴為天子的徽宗與臣下的融洽關係,不能把這些活動一概斥之為“籠絡朝臣的手段。”

句克儉

宋代鄭縣人,進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官河中知府、寧州知府等,後出任河東路轉運使,以忠誠清廉聞名於當時。

勾龍爽

又名句龍爽,四川人,宋代宮廷畫家,擅長人物。神宗時官翰林待詔,喜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為一代奮筆。時稱他畫的人物“其狀質野,有返樸之意。”

近現代名人

句麗華

亦稱勾麗華;吉林白城人。著名戲劇工作者。 畢業於吉林藝術學院。現任吉林省白城市吉劇團副團長,白城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81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國農村文化藝術先進工作者。1983年在吉林省第一屆吉劇匯演中吉劇《西瓜今日甜》飾演柳春梅獲表演一等獎,優秀唱功獎等。被稱為吉林省四大名旦。她還曾主演大型古裝吉劇《桃李梅》、《三清樊梨花》、現代吉劇《父子恨》等。個人傳略被收入《中國當代青年名人大辭典》等。

句號

原名句兆傑,遼寧省丹東市人,瀋陽軍區前進話劇團演員,國家二級演員。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四川鹽亭句氏(勾氏)族譜,著者待考,宋朝年間頁版木刻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鹽亭縣永太鄉句氏(勾氏)宗祠。註:該部句氏族譜為當今中國家譜中年代最為古老的家譜之一,其啟記於唐末五代時期。
河南南陽勾氏(句氏)族譜,原版為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1968年被毀,近年來由勾氏族人整理,2004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陽市英莊鎮。
四川勾氏(句氏)四修譜序十六卷,(現代)勾永年序,1996年計算機排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鹽亭縣。

字輩排行

四川鹽亭、湖北麻城句氏(勾氏)字輩:“方發永承宗榮華育仕龍竹培如玉書朝泰錫章鴻”。
四川蓬安句(芶勾)氏字輩:“潤有爾純先明興樂世傳聲華開緒永德躍照中賢大業昌仁正風功協信天榮登培直厚道遠月光全”。
河南周口句氏(勾氏)字輩:“萬峰安清用敏”。
河南南陽句氏(勾氏)字輩:“廷德致慶金玉懷中明友傳家永兆世英清秀克新振國紹宗洪壽松茂俊景煥光”。
遼寧黑山句氏(勾氏)字輩:“景山維成”。
江蘇南京六合句氏(勾氏)字輩:“永世習其昌”。
河北景縣句氏(勾氏)字輩:“子云元宗德廷鳳慶兆廣具”。

句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姓啟木正;
望出平陽。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句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勞宣湖北;
學操洙源。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勾濤,知潭州,以忠亮自許。下聯典指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句井疆。

六言通用聯

方物撰青城志;
台閣標御史忠。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人句台符,著有《青城山方物志》五卷。下聯典指宋代鄭縣人句克儉,進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後出任河東路轉運使,以忠誠清廉聞名於當時。
處士鑑賞第一;
龍爽丹青無雙。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畫家勾處士,宣和間鑑賞第一,凡四方所進,必令品定。令待詔畫院。下聯典指宋代畫家勾龍爽,蜀人。神宗時翰林待詔,喜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為一代奮筆。

七言通用聯

井然有序百事順;
疆土長存萬年昌。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孔子的弟子勾井疆“井疆”二字的嵌字聯。
聖門高弟承道學;
章闕忠臣上疏章。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勾井疆,字子孟,孔子的弟子。下聯典指宋代史館修撰勾濤的事典。有奏議數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