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胡關饒風沙

古風·胡關饒風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之一。此詩主題是批評國無安邊的良策,也無勝任的良將。全詩二十二句,開頭六句寫邊地“蕭索”。風沙肆虐,木落草黃,大漠城空,遺堵無存。這是以景物烘托邊患慘象。“白骨”四句寫千百年來,邊患所造成的慘狀。千年白骨,堆積如山,皆為胡人所為。“赫怒”以下十句寫“勞師”。“赫怒”二句總提;“陽和”二句寫征卒擾民,氣候為之失和;“三十”四句,寫士卒悲就行役;“不見”二句議論,直說“征戍兒”之苦。結尾兩句表達主旨。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古風
胡關饒風沙⑴,蕭索竟終古⑵。
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⑶。
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⑷。
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⑸。
借問誰凌虐⑹,天驕毒威武⑺。
赫怒我聖皇⑻,勞師事鼙鼓⑼。
陽和變殺氣⑽,發卒騷中土。
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⑾,安得營農圃⑿。
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
李牧今不在⒀,邊人飼豺虎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胡關”二句:謂邊關之地多風沙,歷來蕭條淒涼。胡關:近胡地之關,如雁門、玉門,陽關之類。此泛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饒:多。
⑵蕭索:淒涼。終:盡。終古:久遠。
⑶戎虜:敵方軍隊。
⑷遺堵:經過戰爭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
⑸“白骨”二句:言白骨堆積如山,遮蔽了草木。橫:充溢。千霜:即千年。嵯(cuó)峨(é),本指山峰高峻,這裡形容白骨堆積如山。榛莽,草木荊棘叢生。
⑹借問:向人詢問。
⑺天驕:指胡人。漢朝稱匈奴為“天之驕子”,簡稱天驕。見《漢書·匈奴傳》。
⑻赫怒:發怒。這裡為使動用法,即激怒。聖皇:指唐玄宗。
⑼勞師:動用軍隊。師:軍隊。鼙(pí)鼓:古代軍中所用的軍鼓,此借指戰爭。
⑽陽和:陰陽中和。此指太平景象。
⑾行役:此指行軍打仗。
⑿“安得”句:言怎么能夠從事農業生產呢。農:農事。圃:瓜果菜地。
⒀李牧:戰國時趙國名將。長期駐守代郡、雁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匈奴小入,佯敗不勝。單于得知,率大兵來攻,李牧為奇陣,張左右軍包抄,大破匈奴十多萬騎兵,單于逃走,後十多年不敢侵擾趙邊城。後秦用反間計,言李牧欲反,趙王遷使趙蔥、顏聚代李牧。牧不受命,被秘密逮捕殺害。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虜趙王遷,遂滅趙。
⒁邊人:邊地的人民和駐守的戰士。豺虎:指胡兵。

白話譯文

胡地向來以多風沙著稱,自古以來都是荒蕪之地。在霜凋木葉秋草已黃的時候,登高遠望,以防胡人的進犯。只見大漠裡邊城空荒殘破,邑無遺堵。皚皚的白骨堆集如山,被叢生的荊棘掩遮著。借問這是誰如此暴虐無道?原來是胡人下此毒手。我聖皇赫然大怒,決定派大軍前去征討。頓時間陽和變為殺氣,徵發士卒哭嚎一片,騷擾不安。三十六萬士卒,被征入伍,哭聲動天,淚如雨降。大量的勞力都去行軍打仗,還有誰在家種田?君不見征戍的戰士的悲慘處境,豈能知守衛關山的艱苦?可惜當今沒有像李牧這樣的守邊良將,使得邊塞的軍民都為豺虎般的胡兵所斬殺蹂躪。

創作背景

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十四首,當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後期。
唐朝自武后長壽元年(692年)王孝傑大破吐蕃,克服龜茲四鎮以後,唐與吐蕃之間和戰不常。至唐玄宗安史之亂(755年)以前,因國力強盛還可以阻止其入侵,特別是天寶六載(747年)曾大規模進攻吐蕃,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安史亂後,唐帝國由盛而衰,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以致“天驕毒威武”“發卒騷中土”,吐蕃上層統治集團不斷發動侵擾戰爭,給邊地人民造成難以言狀的苦難。這首詩就是針對“陽和變殺氣”“安得營農圃”的現實而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的前十六句寫邊地風沙瀰漫,氣象蕭瑟及人民慘罹兵禍之惡果。詩人對這些沒有做全面的描寫,只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場景加以勾畫,使之藝術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第一個場景寫邊塞之地的荒涼。詩一開始,就像電影的特寫鏡頭,推出一個飛沙無垠,捲地撲面的畫面:“胡關饒風沙,蕭瑟竟終古”。“饒”是多的意思,它傳神地表達出邊塞關山的特點。第二句是說邊關為蕭瑟氣氛所籠罩,自古及今,永遠如此,為“饒風沙”加深了印象,給人以邊地荒遠、環境艱苦的實感。它使人很自然地想到:在和平環境中邊地人民生活在這種地方已經夠受的了,那么,一旦有變,“邊人飼豺虎”,受敵人侵擾,其苦就可想而知了。三、四兩句是前邊詩意的延伸,“木落秋草黃”既點明特定的季節,又指出草黃馬肥正是虜騎來犯之時,所以要“登高”而望,時時加以戒備。這裡詩人沒有直接寫“行役”的戍邊將士,只是通過寫胡關風沙、寫終古蕭瑟、寫秋草木落,來渲染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有發人深思之妙。
第二個場景寫戰爭的慘象。“荒城”二句從戰爭造成的後果著墨,勾畫出荒城大漠,廬舍為墟的悲涼景象;“白骨”二句著重描寫戰場的悽慘情景,二者相互映發,相互補充,交織成一幅白骨黃沙,榛莽蒼茫,色彩強烈的畫面。“千霜”即千年,與“終古”意義相近,前後照應,有力地說明了戰亂頻仍,給“征戍兒”帶來巨大的痛苦,從而深刻地揭露了不義戰爭的罪惡。
中間十二句先以設問開始,肯定地指出在這胡關之地倚恃武力進行侵陵肆虐的不是別人,正是所謂的“天之驕子”——“天驕毒威武”。漢時匈奴強盛,曾自稱“天之驕子”,後來“天驕”就成為邊境之上強敵的泛稱。這裡借指吐蕃。接下去進一步說明聖皇震怒,起兵迎敵,挑起戰爭是由於他們“發兵騷中土”。正因為這樣,才使“陽和變殺氣”,和平遭到破壞,結果是“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廣大人民深陷戰爭的劫難之中。“陽和”本意是和暖的春天,這裡喻指祥和寧靜的生活與氣氛,戰端既起,殺氣充塞,一切都變了:“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這深沉的感嘆,語淺意深,表現了詩人誠摯深厚的憂國憫民的博大情懷與反對不義戰爭的崇高思想。這段文字內含豐富,多有轉折:以設問開始,指出陵虐者,是一層;吐蕃擾邊“發兵騷中土”,才使得聖皇“勞師事鼙鼓”,明確戰爭性質,是第二層;戰爭發生以後,廣大人民慘遭荼毒,“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為害之烈,人人哀痛,是第三層;若不是親眼見到保衛邊防“征戍兒”的遭遇,誰能深切體會轉戰關山之苦,這是第四層。這四層轉折層層遞進,一氣呵成,形成渾然鬱勃,感慨蒼涼之勢,感人至深。
最後兩句發抒詩人的感慨。李牧是戰國時趙國的名將。曾大破匈奴,威震邊塞,使匈奴十多年不敢侵趙。詩中說“李牧今不在”,以古例今,明言朝廷闇弱不能任用如李牧那樣的將才來保衛邊疆,以致人民受難“邊民飼豺虎”,“豺虎”比喻兇殘的敵人,“飼豺虎”,意謂任憑敵人殺害。全詩在前邊具體描寫的基礎上以此語意作結,它從歷史和現實慘痛的經驗中提煉出來,既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又含有深刻的歷史教訓和詩人高遠深邃的觀察與認識。
這首詩通過邊塞蕭瑟,白骨蔽野的描繪,深刻地指出外患未平,行役不已,邊將無能,人民受難的現實,對當時統治者對吐蕃的和戰失策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因“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所引發的痛苦心情。
這首詩絕大部分是寫景,敘事,最後兩句才歸結為議論,寄慨遙深,自然噴發,把感情推向高潮,既放眼於現實,又總結了歷史教訓,豐富了詩的內容,提高了主題思想的意義。

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
蕭云:此篇當為哥舒翰敗石堡而作,其旨微而顯歟!
《李杜詩通》:
此亦約略言開、天數十年間用兵吐蕃之概,嘆中外之騷敝耳。指石堡一役言,則非也。
唐詩別裁》:
天寶中,上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言:堅守難攻。董延光自請攻之,不克。復命哥舒翰攻而拔之,獲吐蕃四百人,而唐兵死亡略盡。其後,世為仇敵矣。詩為開邊垂戒。
唐宋詩醇》:
此詩極言邊塞之慘,中同直人時事,字字沉痛,與與杜甫《前出塞》參看,別本多四句,語盡而露。詩詞意已足,不當更益。
甌北詩話》:
述用兵開邊之事,譏明皇黷武,則天寶初年事也。
《李太白詩醇》:
敘來悽慘,使人肝膽凜烈。嚴滄浪口:此首可與老杜《塞上》諸篇伯仲。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天寶元年(742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天寶十五載(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