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倫

古道倫(筆名古道輪),男,漢族,大專文化,54年生人。原籍廣東,現籍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1994年任涼山日報駐甘洛記者站記者從事專職攝影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道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
簡介,人物評價,所獲榮譽,相關評論,

簡介

古道倫
古道倫,系中共黨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新聞文化研究會會員,四川省新聞攝影學會會員,涼山州新聞學會會員。74年參加工作,先後在本縣田壩民中、斯覺中學、普昌中學和甘洛中學任教。86年調縣文教局工作。90年起,先後在縣計生委,縣公安局,縣委宣部工作。1994年任涼山日報駐甘洛記者站記者從事專職攝影至今。
1995年被報社評為優秀新聞工作者,2002年被評為優秀駐站記者,98年獲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新聞文化研究會優秀新聞文化工作者稱號。99年,自治州攝影家協會為之在甘洛舉辦第一個縣級文化藝術界首次個人影展-----古道輪攝影作品展。2002年8月,縣林業局為之舉辦四川甘洛馬鞍山自然保護區影展-----古道輪風光攝影作品展。
同年9月,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派出編導和記者,赴涼山甘洛拍攝製作專題《古道輪的童年夢》上下集,在中共16大召開前(11月12日——13日)播出。攝影作品先後在國家文化部門,《人民日報》和《四川日報》舉辦的影賽中獲獎。

人物評價

古道輪從教從政到拿起相機,用第三隻眼睛思索人生,解讀社會,專注自己身邊世界的精彩變化,甘洛的社會發展,自然景觀,彝風彝韻,人情世態在他的鏡頭中充分展現留真傳神。他的攝影作品更切合他的人生,對於人生的思考和評判,他的攝影作品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樸實自然,淳樸善良為他的表現風格,貼近勤勞勇敢的平民百姓,以情動人。
道輪先生是多面手,即采拍新聞又搞藝術創作,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反映了他的精神境界和創作歷程。可貴的是他始終把鏡頭對準多姿多彩的生活,把攝影視為自己生命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靠真情實感去產生創作激情,風光,人物,生活小品,都是他擷取的題材。以求包容更大的思想容量和生活容量。許多作品體現著他投注的目光,審美追索和飽含著他對地域風采的真情。
古道輪三個字,讓我們想起甘洛歷史上的古道熱腸,以及遠古驛道上踽踽爬行的轍輪,跋涉艱辛又甘於艱辛,真誠而執著,他向藝術又邁出了一大步。廣泛深入生活,用心去表現生活是一個藝術追求者創作必須所備,用作品說話(攝影有一名言“腳步不到照片不來”),這裡展出的品寓意著作者45年的,對童年的嚮往,青春的豪氣,中年的不倔,對老年的眺望與關愛,把一幅幅凝固的瞬間沉澱在流淌的歲月中。

所獲榮譽

古道倫從事攝影后,1995年被報社評為優秀新聞工作者,2002年被評為優秀駐站記者,1998年獲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新聞文化研究會優秀新聞文化工作者稱號。
1999年,自治州攝影家協會為之在甘洛舉辦第一個縣級文化藝術界首次個人影展—古道輪攝影作品展。2002年8月又舉辦了四川甘洛馬鞍山自然保護區古道輪個展。2002年9月,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派出編導和記者,赴涼山甘洛採訪製作專題《古道輪童年的夢》上下集,在中共16大召開前播放。
攝影作品先後在國家文化部門舉辦的影賽中獲獎:200年作品<期盼>獲文化部中國群文學會金獎。2002年作品《神山吉日堡》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環保總局金獎。

相關評論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人與森林相依為命的歷史。歷史昭示我,鏡頭永遠對準大森林。”11月初,涼山州甘洛縣馬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冬季,雨雪淅瀝。在去海拔4288米的頂峰途中,該縣“山民”———業餘攝影家古道倫給作者講述了一串關於“鏡頭對準大森林”的故事。《東方時空》座上賓:2002年9月末,古道倫接到中央電視台的信息:“10月1日,鏡頭對準馬鞍山大森林的你,將上《東方時空·百姓故事》欄目。”但是,那些日子他正在馬鞍山觀林海、聽濤聲。10月初返家後,妻子告訴他:“你鑽森林拍照的事,中央電視台已經播放了,分上下兩集,播了十幾分鐘呢!把我都看得流淚啦……”
現在40齣頭的古道倫,對有幸作客<東方時空>感慨萬端。他說:“我愛北京天安門。”為了上北京,在上國小的時候,他偷偷拿了家裡5元錢,去甘洛趕火車,不料把方向弄反了———火車朝南方的昆明開。“列車員逮住我說,‘念你愛天安門心切,不罰你,到下一站下車,回老家好好讀書,以後有機會的!’”後來,他參加工作了,將這段經歷寫成《童年回憶》連同幾張馬鞍山大森林和大熊貓的照片,一同寄給《中國環境報》,見報後被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看中,拍成百姓故事。
“我愛攝影起步於1994年。近10年來,矢志拍大森林與大熊貓不可收拾!”月收入不高的他,除了穿衣吃飯,幾乎把全部積蓄都用來購買了攝影的“長槍短炮”,拍攝的大森林與大熊貓的照片資料,裝了幾大箱,在各種傳媒發表的攝影作品,數以千計。去年,甘洛縣林業局申報馬鞍山自然保護區“升省級”時,缺少資料,他不僅主動提供珍貴照片,而且自費放大32張24寸巨幅,同林業局一起舉辦《馬鞍山自然保護區影展》。“如今,馬鞍山的‘省級’批准了,我還要繼續為森林保護作貢獻!”古道倫說。
棲林宿洞半個月,在人們看來,一片原始森林、一株蒼勁參天古樹、一隻大熊貓、一羽珍禽乃至一朵珍稀野花的照片,不過“啪啪”按幾下快門罷了。其實,那是小看古道倫做森林攝影的艱辛和危險。常常,他為“抓住一個好鏡頭,要跋山涉水幾天幾夜,甚至一年兩年!”馬鞍山保護區面積27981公頃,天然森林覆蓋,山巒重疊,雲霧繚繞,大熊貓、四川山鷓鴣、連香樹、紅豆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家重要自然資源“生物基因庫”。為了喚醒人們珍愛生態環境、珍愛大森林和大熊貓的意識,古道倫不惜吃盡千般苦,將鏡頭對準大森林。
古道倫第五次上馬鞍山,他自費僱請了兩位年輕彝胞,背了50斤白酒、幾十斤糌巴面、10多斤壓縮餅乾和1口高壓鍋,在武警中隊兩位戰士義務支持下,攀上馬鞍山主峰,棲林宿洞半個月。上山第二天午夜,他們才到達預定地點。“用7.5伏的長電筒照明,密林中也伸手不見五指。在巴掌大的一塊林地上搭起帳篷後,個個饑渴難忍。”他讓彝胞去找水做飯,半個小時後背回一袋水來,不到60℃水就燒開了。就著糌巴面、飲著“開水”、喝著白酒,“酒足飯飽之後入睡,次日黎明才發現,鋪墊的樹枝野草下,竟有水在流淌,被子浸透了,褲子像從水裡撈起來一樣。一看取水處,竟是野獸們拉下的團團糞便,人人頓時乾嘔起來。”到達馬鞍山主峰,尋了一處甘甜的山泉,在崢嶙的崖洞裡宿營了幾天幾夜,大森林千奇百怪的古樹、山花、群山、日出雖然拍了十幾個膠捲,但沒拍到大熊貓。白酒喝完了,乾糧、生糧吃盡了,“頭髮鬍子長得像野人似的,我們一行只得扛著‘長槍短炮’悻悻下山。”
聚焦山民生活,古道倫說:“馬鞍山原始大森林是大自然的饋贈,國寶大熊貓也是大自然的饋贈,原始天成的東西是難再生的。愛護大森林與大熊貓,人與大森林、大熊貓必須和諧相處。”因此,在拍攝大森林時,山民也是他鏡頭裡的主角。一次,古道倫到波波鄉調查大熊貓時,放羊的老木蘇告訴他:“馬鞍山保護區森林中的大熊貓較多,出林覓食的機會常能遇到,但大多在春暖花開時節。”從1997年起,每年四五月,古道倫都要自費請彝胞帶路,尋山問路拍攝當地彝漢同胞愛護林獸的鏡頭。“每進山就是十天半月,海拔三四千米的大山上,白天鑽林蹲林找鏡頭,夜晚烤著篝火也無法入睡。”一次,他們4人在山上守了七八天,乾糧吃完了,餓著肚子下山,40公里山路,足足走了12個小時,半夜抵達阿爾鄉洛木村,彝胞麻卡拉夫看到我們個個像泥巴人似的,心疼極了,說:“你們愛森林,我也應該愛護你們!”一會兒,4大碗雞蛋麵條就捧到了我們面前。這一組鏡頭至今他仍保存著。一次,甘洛縣阿嘎鄉魚尾村被鵝毛大雪封山,大森林白茫茫一片,大熊貓主食箭竹被大雪湮沒。全國人大代表吉木克踏雪護林回村,發現一隻大熊貓艱難地走出雪山,到彝寨覓食。擔心“國寶”的安危,吉木克一邊招呼山民關好家犬,開門迎接大熊貓,一邊通報訊息給古道倫。聞訊後,他隻身冒著風雪趕到現場,精心拍攝了一系列的山民救護挨凍受餓大熊貓的照片,許多媒體爭相刊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