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約翰

古約翰

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1859 ~ 1936) 著名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士、奮興布道家。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長大後學習神學,1887年被加拿大長老會按立為牧師。1888年來到中國從事傳教活動,先後在中國的山東、河南、河北和東北宣教長達48年之久,曾為中國東北教會帶來福音大復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約翰
  • 外文名:Johnathon Goforth
  • 國籍:加拿大
  • 出生地: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西部
  • 出生日期:1859年
  • 逝世日期:1936年
  • 職業:傳道人
  • 畢業院校:多倫多長老會的諾克斯神學院(Knox Collage)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為中國近代基督教福音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個人簡介,傳教經歷,登入煙臺,奔赴豫北,河北彰德,東北復興,最後旅程,人物評價,相關人物,

個人簡介

古約翰
古約翰於1859年2月10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西部的一個小鎮,父母都是移民,分別來自英國約克郡和北愛爾蘭,以務農為生,拓荒墾殖為業。夫妻共育有十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古約翰排行第七。由於家境貧困,加上人口多,生活倍加艱苦。母親珍妮敬虔愛主,經常教導兒女閱讀聖經,並且每日一同禱告,向神認罪,祈求赦免。古約翰緬懷童年往事時說:“母親慣常要我誦讀詩篇給她聽,所以由五歲開始就會大聲朗誦,不期然養成背誦聖經的習慣,使我畢生受用,終身蒙福”。
18歲那年,父親開始讓他管理古家的第二座農場,結果他把每件事情都處理得井井有條,令父親大感欣慰。不過直到這個時候,古約翰對屬靈的事情並不很在意,一心只想將來能夠從政,因為他認為“農村需要政治家”。他經常在一天工作結束後,放棄休閒的機會,走路去參加幾里外的政治性集會,或者獨自一人跑到屋後的沼澤地去訓練演說的技巧。

然而有一天,當他參加主日崇拜的時候,聖靈感動了他,使他願意放棄自己設計的人生藍圖,而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主來管理。他立下決心委身於神,打算終生傳道。此時,由加拿大長老會差派到台灣宣教的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剛好回來休假。他到處演講,呼籲年青人跟隨他到台灣去,協助他開荒布道。此事令古約翰深受感動,遂產生前往海外宣教的負擔。
高中畢業後,古約翰進入多倫多長老會的諾克斯神學院(Knox Collage)攻讀,把自己的時間完全擺放在研讀神話語裡面,冀望有牢固的基礎,裝備妥善,為主所用。他積極的在同學中挑旺海外宣道的熱忱,甚至還節衣縮時,將省下來的錢大量加印戴德生著的《中國屬靈需要與要求》(China's Spiritual Need and Claims)與其它有關中國的書冊,分送給別人。
為了爭取傳福音的經驗,他不斷向多倫多附近的貧民窟逐家逐戶布道。據古約翰自己統計,他一個夏天就先後探訪過960戶人家;曾在一個下午,帶領三個人悔改信主。此外,他亦找尋機會到監獄向囚犯宣講福音,勸導他們在基督里成為新造的人。凡此種種,使古約翰對宣教工作充滿興趣,並且信心十足。
1887年6月,加拿大長老會終於作出決定,差派古約翰聯同史密斯醫生(Dr.James F. Smith)前往中國宣教。同年10月,古約翰與邂逅多年,從英國倫敦移民過來的羅莎琳德·貝爾-史密斯(Rosalind Bell-Smith)結為夫妻。她雖然沒有讀過神學,卻具備宣教的激情和熱忱,可謂志趣相投,能夠互勵互勉,彼此扶持,一同肩負起到海外宣教的重任。
1888年初,古約翰夫婦經歷了長途跋涉,繞行大半個地球,輾轉抵達中國山東省的煙臺,成為他們初到的立足點。古約翰打破中文的語言障礙後,遂前往河南省事奉。古約翰在中國的第一個固定工場位於河南省的北端,這個地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中心,尤其是被他們選為基地的彰德府(今安陽),更是商代後期長久建都之地。然而這裡也是一個反教氣氛相當濃厚的地區,不易獲得居民的信任與友誼。

當英國宣教士戴德生(Hudson Tayler)獲悉古約翰有意以此為工場時,特地寫了一封信給他,叮嚀說:“弟兄啊,如果你想進入河南省傳福音,一定要以膝代步啊(Go forward on your knees)!” 從此“以膝代步”這句話就成為古約翰與豫北同工們的座右銘,無論大小事情,除非先有充分的禱告,絕不敢冒然採取行動。
古約翰起初經常受到當地居民的敵視、叫罵、追逐、被投擲泥塊、糞便,甚至遭受石頭襲擊亦是慣常之事。面對此等環境,古約翰卻毫不膽怯,不以此為羞辱,仍抱持大無畏精神,以最忍耐心態戮力以赴,再接再厲冒死前往講道。經過長時間試煉,居民感念其誠,態度逐漸有所轉變,講道時為他提供椅子,還帶來安放聖經的茶几,並以茶水招待。
由於天氣酷熱,他們的第一個小孩死於急性痢疾,這對他們夫婦實在是很大的打擊!終其一生宣教生涯,他們十一個孩子中有四個在中國病死。但古約翰仍矢志不移的愛中國人的靈魂,他說:“神把我心愛的女兒收回去,當然有他的美意,我們祈禱說,因著這件事使我們更加配得傳福音給那些千千萬萬走向死亡深淵的人,告訴他們主耶穌已經戰勝了死亡的權勢!”
1900年夏天,正當河南省布道工作滿有成效之際,一次史無前例的巨大災劫,震撼了在華西方宣教士。義和團之亂,挑起國人仇外情緒,到處追殺洋人泄忿,對遠道而來捨己為人、滿有愛心的西教士亦不放過。古約翰全家在風聲鶴唳的恐怖氣氛下,在四圍喊殺的悽厲聲浪中逃亡,經歷了長達20多天生命朝不保夕的恐怖日子,託庇神的護佑,方才虎口逃生。雖然古約翰差點喪命,但他毫不怨恨中國人。義和團之亂後,古約翰重回豫北的宣教工場。此番他決定深入到更邊遠的地區,去建立各地的教會。他越過漳河到河北的武安彭城邯鄲一帶傳福音,在河北省南部布道時,有時一天有一千人聽道,在邯鄲更是受到知縣的熱情款待。
古約翰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到一處,例必在每日早晨六時起床,先用十分鐘學習十二個漢字,然後讀聖經。七時用早餐,八時與布道員講解聖經,講道內容從來不重複。晚上則在該地租用的店鋪里布道。這時侯,他開始留心教會復興的史跡,不斷從聖經與屬靈偉人的傳記中去尋找復興的線索。在許多復興布道家之中,尤以十九世紀上半期的芬尼(Charles Finney)有關復興的信息,對他的影響最大。

1907年,古約翰有機會由水路去了一趟朝鮮,沒想到正遇上朝鮮教會的一次大復興。他在那裡停留了三個星期後,改由陸路回來,順道在東北的一些教會中報導此行的見聞。第二年的春天,他應邀再度前往東北領會,終於帶來了東北教會的一次大復興。那時他在東北各教會所傳講的信息,大致環繞著同一個主題——“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所以在他晚年時,他兒子根據他的口述將東北大復興的經過整理成書,就定書名為《靠著我的靈》(By My Spirit)。此外他在東北大復興中的同工韋雅各 (James Webster) 處也留下了一份記錄(The Revival in Manchuria),二者相互印證,讀來更覺真實可貴。

據統計,這次的復興使東北教會的受洗人數,從1907年的一千五百人驟增為1908年的三千五百人。在空間上,它也超出了東北而蔓延到中國的其它地區;在時間上,繼1908年的高潮之後,仍然餘波蕩漾,有些地區甚至直到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才告平靜。為了表彰古約翰的成就,他的母校諾克斯神學院授予他神學名譽博士學位。
1919年和1922年,有“基督將軍”稱號的馮玉祥將軍,由於仰慕古約翰之名,特別邀請他到軍中傳揚福音,他欣然攜師母同往。在那裡,古約翰每天兩次向1,000多名軍人講道,其中多半屬長官級。師母羅莎琳德亦與官長太太們聚會,勸她們認罪悔改,信靠耶穌。古約翰在最後一天替960位軍人施洗,為4,000多名官長和士兵主持聖餐。
1926年春天,從68歲開始, 古約翰轉入了在中國的第二個固定工場,就是他曾經以復興布道家的身份在此出現的東北。他選定四平街為基地,不顧自己逐漸朽壞的身體、瘟疫的流行與日本侵略所帶來的動亂,堅持在那裡殷勤工作了八年之久。古約翰的宣教工場伸展到吉林,他在長春等地設立宣教站,並向遼寧省推進,也曾渡過鴨綠江,深入朝鮮傳講福音。由於四處奔波,體力消耗殆盡,加上年事已高,健康亮起紅燈,亟需易地休養。
1930年初,他回到加拿大,發現右眼視網膜脫落,雖施行手術仍無法醫治,引致右眼完全失明。在四個月住院休養期間,他口述了在中國宣教的回憶錄,由護士蓋小姐筆錄,再交給古師母整理成書,取名《在中國的神跡》(Miracle Lives of China)。
1933年,古約翰僅存的左眼,亦不幸完全失明。然而這些都不曾阻撓他對主的忠心與事奉,仍舊瞎著眼睛在台上講道,令聽眾大受感動,多人歸信基督。直到1935年,古約翰終於因病退休回國,離開時,四平街的火車站上人山人海,擠滿了傷心流淚的中國信徒。
在中國長達48年的宣教生涯中,古約翰是一個奮鬥不息、不知疲倦的宣教士,一生中“不讓自己虛度一周而沒有為神工作”。回國時,他已76歲高齡,但回到國內仍沒有喘息的機會,往往一周要講道六至八次,他不斷呼籲北美各地的信徒,要關心在中國千千萬萬失喪的靈魂。 1936年10月7日,古約翰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懷俄明市的聖安得烈教堂講完他人生最後一場道,他說,他唯一心滿意足的,就是作耶穌基督的僕人。當天晚上他在熟睡中被主接去,在世寄居77載。
他確實是一位忠心事主,至死不渝的神仆。人們稱讚他“有著敏銳的頭腦、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執著的追求;他充滿熱情,勤勉而不知疲倦;他忠實於正義,陶醉於上帝,完全信服於和奉獻於上帝”。

傳教經歷

登入煙臺

1888年,古約翰夫婦從加拿大,經過跋涉的路途,輾轉到達山東省的煙臺。他們一到達煙臺,就先去毓璜頂(Temple Hill)拜訪美國長老會的傳教士郭顯德(Hunter Corbett)。古約翰在煙臺住了六個月,為他學習華語打好了基礎;與此同時,他又可以在兩位當代的宣教老前輩——郭顯德牧師和倪維思牧師(Rev. John Nevius)——面前受教,汲取兩位長輩在中國多年所得的差傳經驗,接受他們提供的忠告和勸勉。

奔赴豫北

1888年9月13日,古約翰和另一同工史美德醫生(Dr. James Fraser Smith),在另一位加拿大宣教士明恩普(ArthurSmith)的陪同下,越過了漳河,進入河南省的北部,探視這片未來的工場。
1889年7月6日,古約翰遷居到山東西北的縣城臨清。古約翰以臨清為差傳中心;從臨清,沿著衛河,進入河南的北部地區。
1889年12月5日,加拿大長老會又差派八位新的宣教士到臨清來。當晚,古約翰根據加拿大長老會大會的授權,成立了河南省北部的第一個長老會。1890 年2月20日,豫北長老會召開了第二次會議,決定把宣教士分為兩隊人馬,分兩路深入河南作差傳工作;按照新約的辦法,一位牧師,配搭一位醫生,出去布道醫病。每到一處,在客店例必租下兩個房間,一間為布道之用,一間為診病之用。循著第一條差傳路線的是,古約翰和史美德醫生;循著第二條路線的,是季理斐(Donald Mc Gillivary)和羅維靈醫生(Dr. WilliamMcClure)。
1891年8月底,古約翰夫婦終於在河南省找著了立足點;來到河南省內黃縣的楚旺鎮。他是把楚旺作為一個踏腳石,向著往西三十英里的重要縣城彰德進發。

河北彰德

1894年春天,長老宗同意古約翰和季理斐在彰德府城的安陽建立第三個宣教站。不過,長老會要求古約翰和季理斐,不要從楚旺和新鎮兩個宣教站抽調教牧同工,以免攤薄早先已建立的工場的人力資源。長老宗還提出一個條件,新的據點必須設在城外,必須與北郊保持密切聯絡。幾經周折,古約翰終於在安陽城北的鑄鐘街,向當地居民羅榮買了十一畝半的土地,用來興建一座教堂,即耶穌堂。恰巧此時,古約翰由於要攜帶妻子兒女,回加拿大度假,就將購地轉名手續,交同工季理斐辦理。古約翰在加拿大,只是短短的幾個月,心裡卻牽掛著安陽的事工;他於是在1894年秋天,把妻子和三個兒女留在加拿大,隻身趕返河南省的彰德
1895年春天,安陽耶穌堂正在施工階段,古約翰就寫信到加拿大給妻子,催促她趕快帶子女到安陽會合。同年秋天,是古約翰平生最喜樂的日子,他帶著妻子和孩子們,從楚旺出發,來到新的工場——彰德府的府城安陽。七年來,他不斷地禱告,祈求神為來自加拿大的同工們開路,以便在彰德這樣一個重要地方,建立宣教中心。
古約翰在彰德的差傳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了1900年5月,福音已經從安陽,傳到彰德府所屬的其它縣府,包括林縣、湯陰、臨漳、武縣、涉縣等,聚會點多達五十處。
1900年,山東、河北,和河南一帶,掀起了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西國的宣教士。在彰德一帶的加拿大宣教士,接到訊息後,就一同禱告,禱告後信徒們勸告古約翰等加拿大宣教士,還是暫避為佳。6月28日,古約翰牧師全家、費約翰牧師(Rev. John Griffith)、雷實禮醫生(Dr. Percy Leslie)和夫人、尹茲謀牧師(Rev. Murdo Mackenzie)全家、馬多識小姐(Miss MargaretMacintosh)等,乘坐數輛馬車,往漢口方向撤離。

東北復興

1901年秋季,古約翰隻身回到河南省北部。
1904年,在古約翰四十五歲的時候,恰巧有一位他素昧平生的信徒,從英國寄給他一些有關威爾斯大復興的小冊子。古約翰從這本小冊子得著莫大的勉勵,因為教會復興正是他多年來所渴慕和尋求的。
1907年年中,古約翰陪同加拿大長老會差會秘書麥凱(R.P. Mackay)到朝鮮布道三星期,古約翰很驚奇地發現,聖靈在朝鮮大大做工。
古約翰離開朝鮮,途經東北,在瀋陽遼陽、北戴河等地,有十天的奮興聚會。古約翰把耳聞目睹的朝鮮大復興的實況,轉述給東北各地的弟兄姐妹聽。大家聽了,都希望朝鮮復興的火焰,能席捲全中國。東北各地的教會,熱切地希望古約翰再度回到東北,促進教會的復興。
古約翰
1907年8月,古約翰回到了河北省,在他向加拿大長老會豫北差會作了大量解釋之後;豫北差會同意古約翰前往東北,去供應那裡的教會。
1908年2月,古約翰動身前往東北。他堅信神會給他話語,來供應東北各地的教會,但是他不知道要採用什麼辦法,他不知道如何才能使教會復興。
古約翰那一年在東北,前後講道約四十次,一路陪同他到各處教會的,有魏雅各牧師(Rev. James Webster)。魏雅各對古約翰的信息,有這樣的評語:“古約翰的信息簡單、正統。他述及朝鮮教會的復興;說在幾年間,朝鮮信主人數劇增。朝鮮的信徒在建立教會方面,達到自養、自立、自傳,完全本色化。”
那一年,有成千上百的人,已往曾停止聚會的,重新再過教會生活;大多數人承認,他們其實一直未有真正悔改重生過。
古約翰從東北回來後,河南長老會在衛輝府的總站道口召開了會議。大家同意,現在古約翰的職事不應再受河南教區的束縛,他完全能在中國其它地區給教會帶來復興。區會討論的結果,同意古約翰暫且不把職事局限在河南北部,他可以到其它省份,去服事當地的教會。
1909年初,古約翰在北京附近的通州,主領了幾晚的奮興聚會之後,途經倫敦,回到加拿大。

最後旅程

1910年6月全球差傳大會(The World's Missionary Conference)定於蘇格蘭的愛丁堡(Edinburgh)舉行,古約翰被加拿大長老會委為與會代表。在英國期間,各地教會邀請古約翰分享在中國掀起的復興情況。他應邀前往愛爾蘭愛丁堡格拉斯哥(Glasgow)、威爾斯(Wales)講道。
從1910年10月至1914年,古約翰在河南衛輝服事那一地區的教會,有時到外地領會和培訓華人教牧人員。
1915年,美國長老會的中國差傳工作視察團,在中國長老議會會長路崇德牧師(Rev.James Walter Lowrie)的陪同下,到河南省拜訪古約翰,恭賀他達到了差會預設的目標。即在每方圓十英里的範圍內都有一個聚會點。古約翰是達到這項目標的第一人。
1916年春,古約翰動身往南方作差傳工作,當他剛剛穿過江西省信江地區沒有幾天,他脖子後面的膿瘡惡化,不得不中斷行程。到了古約翰病情趨於嚴重時,他前往浙江杭州的緬因醫生(Dr. Main)的診所治療。後來古約翰順服了醫生的吩咐,回到加拿大養病。
1917年秋天,古約翰返回中國,遷居到河南與湖北交界的雞公山。他從雞公山,前往漢口、上海、香港、廣州、梧州和桂林等地講道。1919年春天,古約翰先在梧州為宣道會主領一星期的奮興聚會;然後轉移到桂林,再為宣道會主領十天的奮興聚會。
1919年夏天,馮玉祥將軍的部隊,駐紮在江南,請古約翰到軍中布道。當時天氣酷熱,加上古約翰夫婦又聽到江南一帶霍亂盛行,於是古約翰信心軟弱,顯得猶疑不決;但是那時他們翻閱到傳道書十一章四節:“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1919年8月24日主日,古約翰到達馮玉祥的軍營,馮玉祥親來迎接。古約翰夫婦在軍營中住了十三天,每天布道兩次,每次聽道的官兵約千人。在末一次的復興會中,馮玉祥大受感動,痛哭流淚。在最後一天接受洗禮的有九百六十人;守聖餐的官兵有四千六百零六人。
1920年夏天,河南北部遭遇了水災,有四千人陷於饑荒。古約翰夫婦認為這是機會,向災民傳福音,於是在同年冬天回到了彰德。在五個月的巡迴布道中,共有三千人歸向了基督
1921年春天,古約翰回到雞公山;休息了一段日子,又再南下巡迴講道,直至上海。
1922年,馮玉祥出任河南督軍,部隊駐防開封。古約翰應邀到軍中講道一個月,其間還在開封城內傳福音。古約翰教導馮玉祥讀聖經,他對馮玉祥期望很高,確信他將是中國的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中國清教徒的領袖。
1924年2月10日,古約翰已滿六十五歲;他寫道:“今天是我六十五歲生日,我是多么渴望再有二十年的時光,好讓我搶救更多失喪的靈魂。”在這一年,他返回加拿大。
1926年3月25日,古約翰夫婦到達上海,然後再途經漢口,前往北京。古約翰到了北京之後,才知道馮玉祥已經率軍轉移到西北。古約翰長途跋涉,結果撲了一個空,但他並沒有因此灰心和失望,他深信神有更美好的旨意,神會在事工上有新的安排。在那些困難的、等待的、漆黑一片的日子裡,古約翰的信心從未動搖。
正當古約翰等候神的時候,從東北的牛莊,寄來愛爾蘭長老會差會宣教士麥嘉孟牧師(Rev. James Mc Cammon)的信,邀請古約翰夫婦到東北開荒拓土,去播種福音種子。
1926年春天,古約翰到達吉林省四平市,並以該地為宣教站,向洮南、遼東等地推展。
已經永遠消失了的四平基督教堂已經永遠消失了的四平基督教堂
1930年初,古約翰回加拿大主領一系列聚會,在多倫多,他發現右眼視網膜脫落,雖經手術,仍無法醫治;至同年四月底,右眼完全失明。
1931年5月,七十二歲高齡的古約翰,又回到他的第二故鄉中國。1932年,他在二十多處帶領奮興聚會;其間曾返回河南安陽一次,在大帳棚里對著千人講道,並與中華基督教會彰磁全區奮興大會的會眾合影留念。
1933年,古約翰僅存的左眼,也因視網膜脫落而失明,不得不打算回到加拿大。1934年年底,古約翰搭車離開四平。
古約翰從1927年至1934年,曾帶領無數人歸向了基督。僅統計他臨走前三年的數字,1932年帶領四百七十二人信主,1933年則有七百七十八人,1934年攀升至九百六十六人。最令人驚訝不已的,是他雙目完全失明的一1933年和1934年,他是瞎著眼在講台上傳福音,而信主得救的人卻劇增。
1935年1月,古約翰回到加拿大。這時七十六高齡的古約翰,奔波在加拿大和美國之間,一周講道八九次。他不斷呼喚美洲的信徒,要參與在中國的差傳工作,要關心在中國千千萬萬失喪的靈魂。
1936年10月7日,古約翰在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懷俄明(Wyoming)的聖安得烈教堂(St. Andrew Charch)講道;他說,他惟一的願望,就是作耶穌基督的奴僕。當天晚上,古約翰在睡眠中被主接去。

人物評價

在中國長達48年的宣教生涯中,古約翰是一個奮鬥不息、不知疲倦的宣教士,一生中“不讓自己虛度一周而沒有為神工作”。他確實是一位忠心事主,至死不渝的神仆。人們稱讚他“有著敏銳的頭腦、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執著的追求;他充滿熱情,勤勉而不知疲倦;他忠實於正義,陶醉於上帝,完全信服於和奉獻於上帝”。

相關人物

古約翰夫人
古約翰夫人(Mis.ROM.Selene,1864-1942),英文名羅瑟琳,1864年生於英國倫敦,後隨父母遷居到加拿大的滿地可。11歲那年,她在一次奮興會中決志信主。由於父親是位藝術家,受其影響下,進入多倫多藝術學校學習,因成績優異,獲頒授金鑰匙獎,但神奇妙地攔阻了她領獎,亦打消了她回英國進修的念頭。
在偶然的機會下,她認識了一位外表貧寒,但雙眼卻富吸引力的傳道人,後來又一起參加研經會。聚會開始前,他因事離開片刻,她隨即走到他的座位旁,拿起他的聖經翻看,只見每一頁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然後,她裝作若無其事,將聖經放回原處,安然的折返座位,心裡默念道:“這個人,就是我要嫁的!”這個人,就是在19世紀初於中國東北帶動了大復興的古約翰牧師
1908年羅莎琳實在無法忍受居無定所的日子,又因為孩子逐漸長大需要回國就學,羅莎琳獨自帶領孩子回加拿大,臨行前羅莎琳刺探古約翰說:“假若我在家鄉得了不治之症,只能在活幾個月,你會回來看我嗎?”古約翰不想直接回答,但羅莎琳非要他答覆不可,古約翰只好反問她:“倘若我們的國家與別國交戰,我是前線的指揮官,勝敗的關鍵全操在我的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認為我應該離開自己的崗位,回家鄉看望你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