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樂藝術

古琴音樂藝術

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三千年來,出現過眾多偉大的琴家,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琴譜和理論著述,是中國藝術的千年瑰寶。古琴,有獨特的音樂藝術,有人歸納出十六種琴聲、四類演奏技巧、八種表現方式、二十四種“琴況”,由此衍生出多種演奏流派和藝術風格。專門有古琴伴奏的聲樂形式“琴歌”,也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琴音樂藝術
  • 類別:彈撥樂器
  • 琴聲:十六種
  • 技巧:四類
發展簡史,寶貴的遺產,表現的思想內容,古琴音樂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琴歌,

發展簡史

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做琴,近代為區別於其它樂器,才習慣地叫做古琴或七弦琴。古琴有大量的音樂遺傳和理論文獻,還有幾百年以至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良琴保存到今天。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國風》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是兩千五百年前編輯成書的,古琴從產生到流行於人民之中並被寫到詩里收入《詩經》,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所以,說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是比較符合歷史發展的實際的。
古琴音樂藝術古琴音樂藝術
從現有的材料看,開始古琴大約弦數不定。有五弦琴七弦琴,還有九弦琴、一弦琴等。前不久在湖北出土的戰國前期的琴,是十弦。完善的琴應是在西漢以後發展形成的。根據現有文字材料來推斷,東漢蔡邕至晉朝嵇康之時,應是古琴樂器走向完善的飛躍時期。
古琴有七條弦,主要定成C 、D、F、G、A、c、d,稱為正調。另外還有根據五聲音階關係的其它定弦法和不按五聲音階定弦的數十種定弦法。它是等弦長、一弦多音的無品撥弦樂器,音域有四個八度。古琴的弦很長,每弦有十三個泛音,都很清晰純美。因此常常用泛音演奏一個完整的樂段
由於古琴整個琴身就是一個共鳴箱,面板就是指板,出音孔開在琴的背面,所以古琴的音色就非常獨特。它含蓄、深沉而音韻悠長。古琴比鐘、磬、笙等產生得晚,與瑟同時期。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對它的表現力就已經尊崇到了神話的程度。例如先秦著作《韓非子》曾記述了春秋時期琴家師曠彈琴引來玄鶴合鳴舞蹈的事跡。歷代都有以琴為中心的動人故事、傳說。
兩千多年來,出現過許多偉大的琴家。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所教授的課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項目。俞伯牙和鐘子期更是許多人所知曉的。伯牙彈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呂氏春秋》中有明確的記錄。通過這個記載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獨奏的形式 ,用純器樂的手段,來表現人對客觀世界的感受,溝通人的思想感情。這也是先秦音樂思想、音樂水平的一個反映。
漢代名琴家不少,而東漢的蔡邕尤為重要。他能作曲,作有《春遊》等曲,稱為蔡氏五弄,可惜失傳。所幸的是,他所撰的《琴操》一書傳到了今天。《琴操》記錄了四十多首當時彈奏、吟唱的琴曲的曲名和內容。現在保存的一些古琴曲的根源可以在這裡找到,實在是音樂史上的重要文獻。
晉代的琴家嵇康更為突出。他在政治上有主見,鄙視腐朽的司馬氏政權。在文學上和音樂上有創造,寫作頗豐。他在被害臨刑時,還要來了古琴,最後一次彈奏《廣陵散》,成為千古傳誦不絕的逸聞奇事,也為我們考察《廣陵散》提供了一種重要材料。嵇康所作的《琴賦》向我們展示了琴的藝術所達到的水平,所占的地位,所具有的技巧,所產生的影響,並證明當時的琴已經有了標示泛音和音位的“徽”,是完善的琴了。這是現在所知西漢琴和唐代琴之間有關琴的具體情況的重要材料。
隋代丘明傳《幽蘭》一曲是現存唯一的一件唐人手抄的文字譜,文字譜是用文字把演奏過程逐一記寫下來的古琴專用譜,是世界最早的樂譜。此鋪傳到日本,被日本視為國寶,清代晚期才有複製本傳回我國。唐代出現的減字譜是在文字譜的準備之下改進形成的,這種記錄演奏指法的譜子,是把演奏指法的名稱、術語簡化成筆畫很少的、類似符號的字譜,一直沿用到天。大量的數百年上千年古琴曲正是用它記錄流傳下來的。唐代有不少造琴名家,如雷威、雷霄兄弟以及郭亮張越等。從傳到今天的唐琴看,工藝、造形、音響,都令人嘆服。這個時期能彈
古琴音樂藝術古琴音樂藝術
琴的詩人、文學家不少,琴家也不少。從不少著名詩人寫下的許多描寫古琴的詩也可以看出當時琴的水平是高的。然而很可惜的是,當時的琴譜(即收錄古琴曲譜的專書),竟然一種也沒有留下來。其原因固然主要是因為還沒有印刷書籍出現,但不可忽視的是官方典禮排斥古琴,使它未得到很好的發展。再則殘唐五代社會動亂,文化被破壞,書籍散失,所幸在史料方面還有宋人記下的寶貴的文字。例如記下了薛易簡這位盛唐時期的琴家,並說他曾在宮中供職。僧人穎師更是一位高手,李賀曾有詩贈他。尤其是韓愈的詩,寫出穎師所奏的琴曲的深度和難度,反映了穎師高度的藝術造詣。
南宋的不朽琴家郭楚望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他一方面有高超的琴藝。培養了造詣甚高的弟子;一方面能創作,並有寄託愛國思想的作品《瀟湘水雲》傳世。再有文學家姜白石,特意創作的琴歌《古怨》,傳到今天。這是一首個性鮮明、音樂優美的聲樂作品。由於有姜白石自己譜寫的古琴指法,可以說比他另外的那些“俗字譜”記下來的創作,對其原貌的探求要容易些,所以也很可貴。
元代耶楚材是一個極愛古琴的人。他記下了一位琴藝很高的琴家:姓苗,號棲岩老人。棲岩老人對《廣陵散》的演奏使耶律楚材驚服。
明代古琴有很大發展。朱權雖是一個藩王(朱元璋第十七子),卻對古琴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主持撰輯了《神奇秘譜》(1425 年刊行),為我們保存了音樂史中的至寶。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琴譜。它所收的四十多首器樂化琴曲,多是唐宋以前的珍品。就其歷史價值來說,是有特殊意義的,因為現在世界上,這些是最古的器樂曲了。聲樂派(琴歌派)的代表揚掄所著《伯牙心法》(1609年前刊印)收了大量的琴歌。琴歌派一直與器樂派琴曲並存,並且有許多珍品。
清代琴藝由興盛而走向衰落。《大還閣琴譜》、《五知齋琴譜》中許多明以前的琴曲有了極大的發展,成為更深刻細緻的作品了。但到了晚清,則彈琴人減少,演奏曲目日窄,演奏水平高的日少。
近代四川張孔山一系,對《流水》作了較大發展。湖南楊時百撰輯了巨篇的《琴學叢書》,是一部有系統的綜合性琴書,並且對《幽蘭》、《廣陵散》作了突出的研究。
現代琴家中查阜西先生在理論研究和文獻整理有突出的貢獻,管平湖先生和吳景略先生在演奏方面有突出貢獻。

寶貴的遺產

流傳到今天的古琴文獻中,有140 多種琴譜,共收不同傳曲傳譜上千首。其中有結構宏大的大曲《廣陵散》、《胡笳十八拍》等,有精製的小曲《酒狂》、《關山月》等,還有感情濃郁的琴歌《古怨》、《蘇武思君》、《陽關三疊》等。現在琴人能演奏的不到百曲,雖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但比起其它民族樂器的古代曲
目來,仍是一大筆財富。
在古琴音樂中保存和發展了中華民族黃河長江流域固有文化的寶貴傳統。隋唐時期,雖遭外來音樂的強烈衝擊,華廈民族自己固有的音樂藝術卻在古琴上頑強地延續下來了。這一點值得我們格外重視。《舊唐書 樂志》講:“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瑟調、蔡邕雜弄。非朝廷郊廟所用,故不載。”如果說《幽蘭》有許多特殊的音調反映了隋唐時代西域音樂的影響,則《廣陵散》應是“楚漢舊聲”未受外來音樂干擾的實例。在古琴文獻中除樂曲而外還有可貴的歷史資料和理論遺產。蔡邕《琴操》所記述的琴曲中有的可以反映當時的藝術思想深度和理論深度。例如《琴操》記述的伯牙老師成連先生,把伯牙一個人放在海島上,讓他領略海濤、山林之態,為他海上“移情”的事跡,表明了最晚在漢末已經認識到音樂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表里關係。成連為伯牙“補”“生活課”,而伯牙在此中又產生靈感,創作了《水仙操》,很發人深思。
古琴音樂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古琴音樂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唐人薛易簡(公元725 左右——800 左右)在《琴訣》中說古琴音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說明這時對古琴音樂的社會功能進行了細緻的探討。
宋人朱長文撰輯的《琴史》記錄了他以前的眾多琴家的歷史材料。其中至少隋、唐、宋三個時代材料是可信的,可以從中看到當時作為藝術的古琴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是很可貴的。
元以後《琴聲十六法》:“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反映當時對古琴藝術的美學思想,演奏技巧、藝術表現等方面提出的理論。“輕、松、脆、滑”是屬於演奏美學方面的,是對音樂的美好,旋律的流暢的追求。“高、潔、清、虛、幽、奇、古、淡”是屬於藝術表現方面的,是對風格、意境、韻味、氣質幾方面提出的概念。“中、和、疾、徐”則是屬於演奏技巧的幾個基本方面了。明末清初的徐谷共 又進而提出“二十四琴況”,共二十四條。更細緻地說明了古琴演奏藝術的諸方面要求(但因為過細,難免有些瑣碎):“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

表現的思想內容

現存的上千首古琴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中主要大約有下面五種類型:
1、表現中華民族氣節和人民正義鬥爭的。
例如《神奇秘譜》中的《廣陵散》,是東漢時期古曲,表現了戰國時期韓國劍工匠為韓王鑄劍,到期未成,被韓王殺害。工匠的兒子聶政長大立志報仇,經過頑強的努力,終於機智地刺死韓王並自殺身死,音樂甚為激昂慨。《蘇武思君》(應是明代以前的作品),這是一首琴歌,音樂深刻感人,歌詞熱切有力。李煥之同志將它改為大合唱,取得了國際讚譽。
2、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的。
《矣欠乃》(這是明代譜本,也應是明代以前的作品)。表現船夫拉縴的勞動。有拉船的勞動號子音調多次現,並一次比一次激動。整個音樂憂鬱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這樣直接、具體地表現勞動的作品,是罕見的。
《漁歌》表現漁夫在大自然中自食其力,勤勞樂觀的情感。音樂中有很顯然類似唱歌的音調。這一曲雖然在描寫漁夫,卻是寄託了作者對現實不滿、嚮往遁跡山水生活的心情。
《雉朝飛》是寫一個七十歲的牧人,早晨在田野中看見雉雞成雙而飛,感嘆自己已是暮年,尚未有妻。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貧苦的勞動人民的生活遭遇。這在很古的時候是一首琴歌,在清代譜本中已經有了器樂曲的《雉飛》。
3、表現社會上不同人的遭遇所產生的複雜感情。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較大型的琴曲,見於《五知齋琴譜》。表現了蔡文姬的苦難:倖存、別子、還鄉的悲歡交織的矛盾心情,音樂深刻細緻。
《秋塞吟》表現王昭君別離故國遠嫁異族的悲涼情感,音樂娓婉細膩很有特色。
陽關三疊》是在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基礎上發展成一首琴歌的。近些年被改成合唱,影響更廣。
《憶故人》是晚清出現的琴曲,表現山中月下,徘徊嘆息思念友人。音樂結構完整邏輯性、婉轉曲折,非常感人。
4、表現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感情活動。
墨子悲絲》。墨子看到潔白的絲被染成不同顏色,從而感嘆人類也是在社會上由純潔而變成形形色色,產生悲思,這首琴曲含蓄而有深度,令人信服地表達了這種內心活動。
《鷗鷺忘機》根據的是一則古代寓言:有一個老人常在海上閒遊。日久,海鷗與他接近,相友好。後來他的妻子知道了,要他捉一兩隻回來。他第二天再去,海鷗再也不理睬他了。樂曲表現的是一種在人們忘卻害人的動機時,海鷗悠然無慮、自由飛翔的情緒,同時隱約有惆悵之感,好像孕育著可悲的結局。
5、表現大自然的景物並抒發人的內心感情。
《流水》一曲描繪了水流自山泉至長江大海的種種形態,並表達了人對這壯麗的大自然的讚嘆。
平沙落雁》是通過對秋爽天高、水遠沙明,雁陣的飛翔、鳴叫、盤旋、降落、起飛的種種描寫,造成一幅雅致清秀的圖畫。使人產生安寧閒適之感。

古琴音樂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

1、古琴的音樂發展手法和曲式結構是按照樂曲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發展邏輯而決定的。由於內容的不同,古琴曲的曲式是多種多樣極不相同的。這固然是因為前人沒有進行總結,沒有根據總結出來的曲式再去創作。但主要還是因為內容的需要決定了所形成的曲式結構。正如小說有風格、筆調的相同,而絕少結構的相同。比如《流水》,是在描寫山泉匯成江海的過程中完成樂曲的發展。幾次出現的歌唱性旋律,起到對比、聯結、承啟等作用,並用以表現人的感受:“智者樂水”。樂曲各部分的關係截然不同於歐洲音樂作品根據通行的曲式所建立的各部關係。《瀟湘水雲》是由雲水蒼茫的環境中引出人的危亡深憂,又逐步發展到愛國的激昂之情。在結尾情緒轉為悵惘並在雲水迷濛中結束的部分也並不是開始部分的再現,不論是音樂材料和形象,都不是前面那一部分的再現。它不是先呈示再展開,然後再現。而幾乎是一開始就在展開,直到樂曲結束。這是它自己的內容所需。
2、在藝術表現上,古琴曲常有重要的旋律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出現,但卻不是再現,更不是A、B、A 三段體的再現。而是發展關係、是音樂內容的推進。同時,多次出現的旋律也並不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主題”。例如《瀟湘水雲》的兩次“水雲聲”,是兩次把樂曲引向高潮,並不是要強調它而給以再現。兩次“水雲聲”所引出的部分才是重要的,被強調發揮的。《梅花三弄》的兩個主要旋律各自出現三次,是音樂的發展。並不是“再現”的效果,也不是“迴旋”的作用。因為這三次出現的中間的音樂既不是對比用的插部作用,也不是新的音樂材料的展開,又不是為前後音樂作一個聯繫。而是與三次出現的主要音調同樣重要的一個發展環節。第一個主要音調出現三次以後,才出現第二個主要音調。各主要音調之間的音樂有一部分也有主題性質,另外幾部分也不是插部性質。這樣就構成了這一曲的獨自的結構。《憶故人》有一個很形象的音調,多次出現,印象深,有獨立性,但結構很小,音型單純,與前後音樂界線分明,所以並不是主題。它在此曲中很重要,它是對於可稱為主題的部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古琴音樂的發展手法也很豐富,並且有它獨特之處。例如它的擴充、模進、變奏等關係,是由思想感情支配產生出來的。所以其結果是前後連成一體,貫成一氣,給人以一氣呵成自然推進之感。而無雕鑿痕跡。有的兩個成為對比鮮明的形象都是由一個基本材料變成的,《梅花三弄》的兩個主題就是這樣。
4、古琴曲的一些過渡段落、連線部分不只是為了過渡和連線,而是有它重要的推動樂曲發展的作用,有它獨立的生動形象。如《瀟湘水雲》的“水雲聲”,《梅花三弄》的三次泛音樂段之間,“第二主題”之外的音樂,《憶故人》中多次出現的“放合”音型等等。
5、強弱是音樂的重要因素。而古琴音樂除強弱之外還有虛實。這就比只有強弱的表現更細緻、更鮮明。大約也正因為虛實的運用,使古琴曲方整的樂句和規矩的節拍成為次要的形式。而變化拍子的普遍和自然地配合內容、感受情需要,成為主要的形式,是古琴音樂的傳統。是最基本和普遍的。
6、滑音在古琴藝術表現上是一個極為重要也極有特點的方法。它不是一般的裝飾,不是一種過渡,不是一個經過音。而是強調地表現音樂內容、思想感情,以及風格、氣質的重要方式。它的表現使音樂如同歌唱,如同傾述,有濃厚的語氣感。這也是古琴音樂表現上極為普遍和突出的。

琴歌

琴歌是古琴音樂的一種重要形式。明代有很大一批琴人是每彈必唱、必聲樂琴曲為崇尚的琴歌派。似乎琴歌派到了明代是一個最盛時期,明代這一派的琴譜之多和影響之廣都表明了這一點。在全部古琴音樂遺產中,琴歌的數量占了近一半,是應當重視的。
琴歌是為專門用琴伴奏而寫的聲樂曲。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歌詩。琴歌的藝術形式和風格與戲曲、民歌、說唱,有鮮明的不同點,完全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琴歌中有不少作品甚為完整、深刻、富於感染力。如宋代的《古怨》、元代的《黃鶯吟》、明代的《蘇武思君》、《漁樵問答》、清代的《陽關三疊》等。有的還由琴歌發展為器樂曲,如《胡笳十八拍》、《漁樵問答》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