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語言學

潘尼尼(或巴尼尼)《梵語語法》(或《八書》),由詩歌體組成,主要體現在三方面:語法描寫、語音和音位、語義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印度語言學
  • 方法:經驗(觀察)法
  • 人物:潘尼尼
  • 語音和音位:提出發音器官、發音部位、塞音
方法,語法描寫,語音和音位,語義理論,

方法

經驗(觀察)法

語法描寫

①詞分四類:靜詞(實體意義),動詞(動作),介詞(限制靜、動詞),小品詞
②構詞規則:詞分詞幹和詞尾,靜詞分七種變格
③句子機構:單詞成句的三個條件(合適的語法類別、合適的語義、時間上的連續),很像弗斯後來的成分連續性、成分搭配性、時間連續性
④提出詞的“原形”和“替換形式”,相當於語素變體,據說啟發了布龍菲爾德
⑤創用“零位”,代表原則上有而實際上不存在的單位的標記

語音和音位

①提出發音器官、發音部位、塞音、擦音、元音、半元音等語音學概念,把元音看成獨立的語音成分,輔音看成從屬成分;提出語音描寫的三大部分:發音過程,語音組成成分(輔音和元音),語音成分在音位結構中的結合
②發現了連線特徵和超音質(節律)特徵在連續話語中的作用指出呼吸群是語音描寫的最基本單位,區分三種音高:高、低、降
③觀察到音位變體問題,指出由語境不同造成的發音差異應給予描寫

語義理論

①理論往往與文學哲學有關,重在詞的性質和意義的討論,認為詞和所代表的東西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形式與意義間的關係完全是任意的
②研究了詞義多變性和延伸性,認為詞義靠觀察語境得出
③句子無論在語義上還是語法上遠遠超過其組成從;辭彙的總和
④區分外顯即時表達和內含永久實體,或具體場合的話和抽象的語言原則,很像索緒爾的語言和言語,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派克的唯位和唯素間的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