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式照相機

classic camera 舊式照相機之總稱。其中包括作為現代珍貴器具仍在使用的相機。 35mm旁軸相機是德國古典相機中的精華,而且尤其鐘愛摺疊式機型構造之精巧和設計之獨特。在收集和欣賞各款相機之餘,免不了也會關注一下其背景,讓我感嘆的是相機背後的歷史往往比機器本身更具魅力和傳奇色彩。以Kodak Retina為代表的35mm摺疊式相機對二十世紀人類攝影技術和相機工業發展產生的影響,恐怕是超出現在大多數人的想像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典式照相機
  • 外文名:classic camera
  • 簡介: 舊式照相機之總稱
  • 舉例:德國古典相機
古典式照相機,王朝的初興,1934年的第一部Retina (Type 117),Kodak Retina II (Type 122),早期的挑戰者,Zeiss Ikon Super Nettel,Welta Weltini I,Welta Weltini II,

古典式照相機

平時興之所至,陸陸續續寫下一些文字,不知不覺也匯成一篇小文。本來是打算用在自己的網站上的,不過現在看來這個網站建好尚需時日,所以還是先貼出來與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分享吧。

王朝的初興

很多人第一次見到Kodak Retina的時候難免有些疑惑。誰都知道Kodak是美國的牌子,但這部相機上卻清清楚楚的寫著”Made in Germany”。這是怎么回事?
關於Retina和Kodak之間的關係要從Retina之父,德國人August Nagel博士說起。他最早在位於Stuttgart的Contessa-Nettel從事相機的設計和製造(這個廠於1926年與另外幾個廠一起合併成為相機界的巨人Zeiss Ikon),後來創辦了自己的Nagel Camerwerks,地點仍然設在Stuttgart。1931年,Kodak買下了Nagel Camerwerks,改名為Kodak A.G.,但仍然由August Nagel負責管理。Retina就是從這裡誕生的。

1934年的第一部Retina (Type 117)

當時35mm相機問世還不久,主要的生產廠家是兩大巨頭Leica和Zeiss。他們生產的相機價格昂貴,普通消費者難以負擔。August Nagel一直在考慮設計一種不可更換鏡頭的摺疊式35mm相機,希望憑藉其低廉的價格和良好的便攜性來吸引廣大的業餘攝影愛好者。 1934年,第一部Retina 終於問世了。即使按照當時的標準,這也是一部非常簡陋的相機,甚至連測距儀都沒有。但簡單的結構同時也帶來了輕巧和低故障率的機身以及誘人的價格。更重要的是,Kodak這個強大的後台還為Retina裝備了一樣秘密武器。當時的35mm膠捲片盒是和膠捲分開出售的,沒有統一的標準,由各個相機廠家自行設計。用戶買回膠捲以後要在暗房或者暗袋裡裁短裝入膠捲片盒,拍完以後再取出來沖洗,片盒可以繼續使用。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片盒在環保的方面倒是做的不錯,但這種繁瑣的膠捲裝卸方式也成了35mm攝影大規模普及的一個障礙,令許多普通消費者望而生畏。在推出Retina的同時,Kodak的新型一次性膠捲片盒Daylight Loading Cartridge (DLC)也同時登台亮相。這種片盒出售時膠捲已經裝在裡面,沖洗的時候拿出膠捲,片盒就丟棄了。用戶不再需要在暗房或者暗袋裡完成膠捲的裝卸,普通人也能輕鬆地享受起攝影的樂趣。沒錯,這就是我們現在一直在用的135膠捲,從Kodak最早推出它那一天起並沒有多少變化。
Retina和DLC給Kodak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到1939年,Retina系列相機已經銷售了超過26萬部,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數字。Retina幾乎是35mm摺疊式相機的代名詞,而DLC更加成為35mm相機膠捲的工業標準。毫不誇張的說,正是由於Retina相機和Kodak DLC的出現,35mm攝影才真正走入千家萬戶。

Kodak Retina II (Type 122)

在第一部Retina誕生兩年之後即1936年,機身內置了聯動測距儀的Retina II問世,應該說這才是Retina系列中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旁軸相機。由於Kadak頻繁的(甚至是過於頻繁的)對Retina不斷進行改進,前後一共推出了三十多個型號,構築起一個龐大的家族。單單Retina I就衍生出超過十個子版本。要是想把這些版本之間的微小差別和來龍去脈都搞清楚的話,完全可以寫出一篇學術論文了。

早期的挑戰者

可以說在所有的35mm摺疊式旁軸相機里,只有Zeiss Ikon生產的Supper Nettel不是步Retina的後塵。這實在是很不容易,而Zeiss這個相機界巨人的龐大實力更是由此可見一斑。實際上Supper Nettel是和Retina在同一年推出的。不同的是,Retina是Kodak謀劃已久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性產品;而Supper Nettel則更象是Zeiss推出旗艦產品Contax I和Super Ikonta之後餘興未消,順手搞出來的一個副產品。兩者的命運也相差甚遠:Retina一鳴驚人,開創出一個長達三十多年的帝國,而Supper Nettel則很快就被人們所遺忘。

Zeiss Ikon Super Nettel

Super Nettel其實是一部非常特殊的機器,在她身上不但能看到Contax I和Super Ikonta的影子(能把這兩部完全不同的機器集成在一起已經夠奇怪的了),甚至連當時還未問世的Contax II的一些特徵也在這部機器上預先得到了展示。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如此複雜的混合體還要從Super Nettel的生產背景說起。
1934年Zeiss推出了著名的Super Ikonta系列120摺疊相機。在開發Super Ikonta的過程中,Zeiss考慮採用Super Ikonta的聯動測距系統(這是令Zeiss感到非常自豪的一項發明)同時生產一部35mm摺疊式相機。雖然當時Contax I這部唯一可以和Leica抗衡的機器已經問世,但又大又重,價格也太昂貴,用戶群很有限。Zeiss希望保留Contax I的縱走式簾幕快門,配上Super Ikonta的聯動測距系統,生產一部不可更換鏡頭,但是小巧和輕便,同時價格也相對低廉的摺疊式相機。應該說這和Retina I的設計思路有一定相似,而且高速的簾幕快門和聯動測距系統都是Retina I不具備的技術優勢。為了控制成本,Super Nettel在性能上作出了一定的犧牲。鏡頭採用的是相對廉價的小口徑Triotar和Tessar,最低快門速度只有1/5秒。但即使這樣Super Nettel的價格也並沒有比Contax I便宜多少。把Contax I和Super Ikonta這兩種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機器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和Contax I比較一下,你會發現Super Nettel的機身其實幾乎是完全重新設計的。那種略帶弧線的機身和安裝在過片旋鈕上的快門鍵在兩年以後問世的Contax II身上又再次出現,以至於有人指出Contax II的許多設計是從Super Nettel而不是從Contax I身上繼承過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Super Nettel誕生的同時也為Zeiss新一代旗艦機型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如果拿Super Nettel和同年誕生的Retina相比,可以說Retina簡直就是一隻醜小鴨。Zeiss在技術開發上的實力確實雄厚,將簾幕快門用在摺疊式相機上的這種嘗試也算是空前絕後的。然而過高的價格、相對低質量的鏡頭以及可靠性還有待提高的簾幕快門卻令Super Nettel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不久就停止了生產。不過這部設計獨特的機器卻一直是收藏者們苦苦追尋的目標。由於產量不高,成色好的機器已經不多見,銀色機身的Super Nettel II更是罕見。曾經在eBay上見到過一部成色很好的Super Nettel II,在激烈競拍之下最後以1200多美元的高價成交。

Welta Weltini I

除了Zeiss以外,Certo和Welta也是較早涉足35mm摺疊式旁軸相機生產領域的廠家。Certo一直到二戰以後還推出了新機型,我們稍後再作介紹,這裡先說Welta。Welta這個牌子是1914年誕生的,比較有名的產品有以Weltaflex為主的120雙反相機。30年代後期Welta也緊跟Retina掀起的潮流,生產了Weltini I和II兩部35mm摺疊式旁軸相機。二戰以前Retina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強勁的對手,所以這兩部機器還是值得一提的。
Weltini一個很有特色的設計是關閉鏡頭蓋的時候鏡頭會自動對焦到無窮遠,從而縮到最短,順利的收回機身之中。在所有的Retina相機中,用戶都必須先手動將鏡頭對焦到無窮遠,然後才能關閉鏡頭蓋,稍微有些不便。Weltini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膠片輸送方向正好跟其它機器相反。從機身後面看,過片時膠片是從右向左移動的。這樣一來過片旋鈕和倒片旋鈕的位置跟其它機器相比也正好對調了一下,一開始用總覺得不習慣,我也一直沒搞清楚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Weltini是當時的旁軸相機里較早採用合一的取景/測距視窗的。可惜這個視窗位於機身右側,用起來很不方便,特別是象我這種左眼取景的人簡直就沒法用了。

Welta Weltini II

Weltini I可以說是外型相當醜陋的一部機器,給人的感覺就象是手工作坊里加工出來的半成品,完全沒有考慮到是否美觀。不過兩年之後推出的Weltini II則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機身造型簡潔,線條流暢,金屬外殼的電鍍工藝也非常之好。看得出來Weltini是在改進之中,可惜這樣一個很有特色的機型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在二戰以後繼續延續下去,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