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琵琶

古代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tao第三聲)發展而來的。“阮鹹”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鹹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代琵琶
  • 類型:樂器
  • 出現年代:秦漢
  • 特色:四弦十二柱
  • 琵琶曲目:《踏古》、《月兒高》等
中國古代時期,中國近代時期,琵琶一詞的由來,琵琶曲目,

中國古代時期

在此時期,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
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
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
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
一、輪指系統,
二、彈挑系統。
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
一、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中國近代時期

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 為代表的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 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 到了民國時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碼,目前標準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現力和適應力大大加強,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樂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現代作品,並且有利於與交響樂隊合作。 為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到了公元二十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製作方面,原來用的絲質弦改成了尼龍鋼絲弦,有的甚至採用銀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鳴。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運用使琵琶的表現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湧現出一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一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 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至現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製作,腹內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製,內側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屬,背面有鳳枕(又稱鳳凰台)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制,品竹製,是音位的標誌。全長約96厘米。 到了二十一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回復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 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可以說,琵琶已開始走向國際樂壇 。

琵琶一詞的由來

中國音樂歷史上,從骨笛、骨哨、塤、陶、鐘、罄、鼓到琴、瑟、箏上千種之多,其中琵琶就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主要的樂器之一,早期的琵琶已沒有實物發現,然而琵琶兩字最早史見於東漢劉熙的《釋名》“批把,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後漢應*《風俗通》也有記載,“此近世樂家所作,不知誰也,以手批把,因以為名”,文中的“批把”根據後人的用字習慣改寫成“琵琶”,從而沿用之今,可見琵琶已有約二千年歷史。
“琵琶”在古代並不指現今的琵琶,而是各種彈撥樂器的總稱,它們也被稱為“胡琴”,“胡”就是泛指我國邊緣地區西域的各民族,這種“馬上所鼓也”的樂器在當時基本上都是一些外來樂器,早期傳入我國中原的琵琶是直項(長頸)琵琶,直項琵琶曾經風靡一時,可伴奏,合奏以及獨奏,它的一個演奏特點就是用手指鼓弦,大約在南北朝時代,曲項(短頸)琵琶也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的興起,是在北周武帝的時候開始的,到隋唐時,為區別於早已流行的直項琵琶改用胡琵琶或胡琴相稱。到唐朝時,琵琶成為當時燕樂樂隊中的最主要樂器,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批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琵琶獨奏曲,如《涼州》、《薄媚》等。
琵琶在唐朝得到極大的普及和發展。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都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樂器,不僅皇帝,士大夫已彈琵琶為榮,而且一般平民百姓也以彈琵琶為時尚,甚至兩軍對壘,也以琵琶作為饋贈禮物,即所謂“兩軍相見醉琵琶”,當時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琵琶詩詞,“涼洲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曲目

《塞上曲》
《千章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