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禪心理學

“口頭禪”最初是佛教禪宗用語,本意指未經心靈證悟就把一些現成的經言和公案掛在嘴邊,裝作很得道的樣子。演變至今,口頭禪成了個人習慣用語的代名詞,仿佛未經大腦就已脫口而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頭禪心理學
  • 外文名:Pet phrase psychology
  • 性質:學問
  • 類型:現代詞
簡介,案例,心理暗示,解析,

簡介

“口頭禪”最初是佛教禪宗用語,本意指未經心靈證悟就把一些現成的經言和公案掛在嘴邊,裝作很得道的樣子。演變至今,口頭禪成了個人習慣用語的代名詞,仿佛未經大腦就已脫口而出。按照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口頭禪其實也不是完全不“用心”的,它背後隱含著一些心理活動和心理作用。

案例

比如愛說“差不多吧”、“無所謂”、“隨便”、“就那樣”的人安於現狀、缺乏主見、目標不明確;“據說”、“也許”、“還是算了吧”反映出自信心不足;“真沒勁”、“沒意思”、“真煩”表明了這人欠缺激情和真誠。而喜歡說“沒問題”、“看我的”、“一切皆有可能”的人,通常充滿自信,樂於承擔責任;“真好玩兒”、“真有意思”的主人樂觀熱情。
還有一類很多人都愛說的流行口頭禪,比如年輕人中流行的“鬱悶”、“崩潰”、“哇塞”、“搞笑”、“鄙視你”、“變態”、“爽”或者國罵三字經等,這類口頭禪,更多的是反映群體心理。這類詞兒多半都帶有輕微的反主流價值的傾向,滿足了大家尤其是年輕人挑戰規則、傳統和權威,從而表現和確立自我獨特性的需要。而且使用這些大眾詞兒,容易被群體接納,滿足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需要。另外,這些詞一定程度上也宣洩了一些負面情緒,有助於心理健康。也許,這就是在很多人呼籲禁止這些不規範甚至不雅的詞兒的同時,它們卻總是不脛而走的原因吧。了解它們的心理基礎以後就會明白,也許只有引導使用者注意使用的場合,才是明智的做法。

心理暗示

口頭禪有一種心理暗示作用。自信不足的人愛說“我不行”,憤世嫉俗者常說“世界上沒一個好人”、“什麼都是假的”、“做好事都是沽名釣譽”,悲觀厭世者愛說“活著真沒意思”。這些話一開始來自內心的想法,可是成為口頭禪以後,時不時會說給自己聽,反過來又強化內心原有的那些消極念頭,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就不可取了。

解析

你經常會說哪些口頭禪呢,下面的題目會相應測出你的個性。
A.說真的、老實說、的確、不騙你
B.應該、必須、必定會、一定要
C.聽說、據說、聽人講
D.可能是吧、或許是吧、大概是吧
E.但是、不過
F.啊、呀、這個、那個、嗯
分析結果
A此人有一種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因此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他會十分在意對方對自己所陳述事件的評價,所以一再強調事情的真實性,更多希望的是自己在團體中可以被認可,並得到很多朋友的信賴。
B此人自信心極強,做事情顯得很理智,為人冷靜,自認為能夠將對方說服,令對方相信。另一方面,”應該”說得過多時,反表現出其有”動搖”的心理,長期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易有此類口頭語。
C此人所以用此類口頭語,是給自己留有餘地的心理形成的。這種人的見識雖廣,決斷力卻不夠。很多處事圓滑的人,易用此類語。在辦事過程中,他們會為自己時刻準備著台階,有時也會被很矛盾的心理困擾。
D說這種口頭語的人,自我防衛本能甚強,不會將內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來。在處事待人方面很冷靜,所以工作和人事關係都不錯,此類口語也有以退為進的含義。事情一旦明朗,他們會說”我早估計到這一點”,從事政治的人多有這類口頭語,這類口頭語隱藏了自己的真心。
E此人有些任性,因此總是提出一個”但是”來為自己辯解,”但是”語是為保護自己而使用的。也顯示了其溫和的特點,它顯得委婉、沒有斷然的意味。從事公共關係的人常有這類口頭語,因為它的委婉意味,不致令人有冷淡感。
F常是辭彙少,或是思維慢,在說話時利用作為間歇的方法而形成的口頭語的習慣。因此,這種口頭語的人,反應是較遲鈍或是比較有城府的。也會有驕傲的公務員愛用這種口頭語,因怕說錯話,需有間歇來思考。這種人的內心也常常是很孤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