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德滋(烈士)

叢德滋(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叢德滋,字悅生,1910年10月,叢德滋出生在遼寧省鳳城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他在鳳城第二師範求學時期開始就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叢德滋
  • 出生地:遼寧省鳳城縣
  • 出生日期:1910年10月
  • 職業:《解放日報》社總編輯
  • 畢業院校:東北大學畢業
  • :悅生
人生經歷,名人韻事,

人生經歷

1921年在鳳城第二師範學習時就受到共產黨的影響,樹立了革命志向。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在東北大學學習的叢德滋投入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之中,受到革命的煅煉和薰陶。
1933年,他從東北大學畢業後到張學良將軍的東北軍領導機關國民黨政府軍北平分會政訓處工作。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影響下,他主編的《西北嚮導》、《西京民報》等報刊積極宣傳抗戰和黨的政策。
叢德滋
1934年,為了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叢德滋開始在一些進步報刊上發表文章,揭露蔣介石賣國投降和內戰行徑,不久就被國民黨以“共黨嫌疑人”的罪名逮捕,羈押於武漢行營,這是他第一次入獄。1935年因連續在報上發表抨擊和揭露國民黨軍紀腐敗現象的文章而被捕,後經張學良營救出獄。
起,他先後擔任《解放日報》社總編輯、《民眾通訊社》社長,並在由紅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三方代表組成的聯合辦公廳任宣傳委員。期間,他一面以進步文化人士的身份宣傳和動員民眾抗日;一面以國民黨第八戰區政治部秘書的身份從事蒐集情報和護送失散紅軍工作。1937年底,到蘭州,在謝覺哉、伍修權領導的八路軍駐蘭辦事處和中共甘肅工委領導下開展革命工作。第二年,叢德滋創辦“民眾通訊社”和《戰號》旬刊,不僅為我黨提供了良好的宣傳輿論陣地,並為掩護黨的同志和進步文化工作者、轉送西路軍失散人員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夏,“民眾通訊社”被“註銷登記”,叢德滋打入敵第八戰區政治部,以合法身份為黨做了很多工作。
1941年,由於他的活動被特務察覺,加之叛徒出賣而被捕,投入蘭州大沙坪監獄。在獄中,叢德滋堅貞不屈,在敵人酷刑折磨下於1942年4月19日慘死於監獄。解放後,人民政府將他的遺骨移入蘭州市烈士陵園。

名人韻事

1977年10月,帶著給被誣為“蘇修特務”的父親平反昭雪的心愿,叢丹專程到了北京。就是這期間發生的一件事,令叢丹終生難忘。
一天傍晚,叢丹陪伍修權夫婦在院子裡散步時,伍老說領她去見一個人,於是,叢丹跟著伍老來到了另一個四合院。一進門,令叢丹吃驚的是,穿著白色短袖、一臉慈祥的鄧小平正站在院子中間。伍老走上前去對鄧小平說:“今天我給你帶來了一位小客人,她就是叢德滋的女兒。”小平同志走過來握住了叢丹的手,上下打量了一陣後,說:“你長得真像你父親。”一聽小平同志的話,叢丹再也忍不住,“哇”地一聲哭起來,直到走進屋裡,她還在哭,就像在外面受了委屈的孩子終於看見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卓琳撫著叢丹的肩頭安慰說,孩子,別難過。但小平同志卻說:“你別勸,就讓孩子哭個痛快。” 鄧小平同志是1937年與叢德滋在山西認識的。“八一三”事變後,叢德滋曾經到山西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在八路軍總部與鄧小平等一起共事,並任八路軍115師團級文職幹部。小平同志不僅詳細詢問了叢丹一家這些年的生活情況,關切地詢問她加入黨組織沒有,而且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她要經得起挫折。臨出門時,小平同志還不忘給叢丹留下地址,說:“孩子,以後有什麼事就直接跟我說。”雖然從那以後叢丹再也沒有見過“鄧伯伯”,但是她說那次會面她終生難忘。
叢丹說,父親東北大學畢業後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但是從他留下的詩文中,可以看出父親對老家的眷戀之情。所以,她願意將父親的遺物捐獻給遼寧省,讓她的父親能夠魂歸故里,“他也該回家看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