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危種

受危種

受危種是指那些由任何內、外因素所造成的,使其生存繁衍受到威脅的物種。內因包括物種在演化過程中產生某種特化或受遺傳衰竭的影響。外因是各種自然災害和人類的獵殺及經濟活動。若採取措施限制、消除或制止各種威脅因素,則種群生存將逐步恢復趨於正常。受危的原因參見瀕危種。根據受威脅程度和瀕危現狀,由重而輕,國際上常依次分為:瀕危種、易危種、未定種三級。隨著威脅因素的消除或加劇,物種種群數量的增減,對物種受危程度的評估是可以轉變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受危種
  • 外文名:Danger Species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 釋義:種群生存繁衍正處於危急狀態的物種
簡介,受危植物,受危動物,受危植物的現狀及主要威脅,受危動物的現狀及主要威脅,

簡介

受危種是指現生種遭受各種不同的人為活動因素的直接或間接的威脅,其種群生存繁衍正處於危急狀態的物種。若採取措施限制、消除或制止各種威脅因素,則種群生存將逐步恢復趨於正常。受危的原因參見瀕危種。根據受威脅程度和瀕危現狀,由重而輕,國際上常依次分為:瀕危種、易危種、未定種三級。隨著威脅因素的消除或加劇,物種種群數量的增減,對物種受危程度的評估是可以轉變的。

受危植物

受危植物即珍稀瀕危植物,指在經濟、科研、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而因種種原因現存數量稀少或瀕臨滅絕的植物。根據1996年國務院頒發第204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將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劃分為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和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並據 1984年國務院環境委員會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冊) 將其劃分為瀕危種、漸危種及稀有種等 3 類。按照以上保護等級和類別劃分,對該保護區受危植物進行調查和分類,根據保護區現有資料和實地調查,保護區共有7種珍稀瀕危植物。

受危動物

即珍稀瀕危動物,指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面意義,或在生物學上具有重要意義,以及在自然環境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數量稀少的種類。珍稀瀕危動物可分為瀕危種、易危種及稀有種。根據 1988 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本區內珍稀瀕危動物有29種。

受危植物的現狀及主要威脅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是珍稀瀕危植物———桫欏原生地自然保護區。桫欏是一種珍貴的樹蕨,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和中國南部,其分布範圍不小,但相對數量並不豐富。由於人為破壞嚴重,而面臨瀕危的威脅。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是該種分布區的北緣,一旦遭到破壞後就難以恢復,因此加強該區的保護很有必要。赤水桫欏保護區自然條件優越,這裡溝谷深切,地形封閉,水熱條件良好,因而植被茂密,桫欏多分布在海拔 750m 以下的溝谷地帶,在海拔 750m 以上地段亦有零星分布。保護區由於自然環境特殊,桫欏生長更新良好,人為活動干擾小,因而多數地段的桫欏群落處於相對平衡的穩定狀態,但在局部地段(如麼站溝溝口等),由於毛竹生長迅速,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占有建群地位,使桫欏退居次優勢種地位,桫欏的生長發育將受到毛竹的抑制,從而在數量和質量上退出優勢種地位,最終可能導致桫欏群落的解體。在保護區邊緣,生境的破壞是桫欏受危的主要原因。開荒毀林破壞了適宜桫欏生長的生境,使之難以正常生長、繁衍。此外,溪谷洪水的沖刷、機械損傷也會對桫欏生長、繁殖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造成桫欏植株死亡;由於保護區旅遊業的發展,遊人增多,部分遊人對桫欏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桫欏幼樹生長產生有害影響等也是受危的原因。

受危動物的現狀及主要威脅

保護區內的珍稀瀕危動物分屬爬行類、鳥類、獸類。它們的肉、卵可食,毛皮可用於製革,並且其中許多種動物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所以它們歷來是人們捕殺的對象。加之它們的某些生物學特性(如軀體大小、繁殖和遺傳方式、世代時間等),使它們更容易受環境變遷(破壞) 的影響。因此,它們與其它生物類型相比,受威脅的程度更為嚴重。
爬行類珍稀爬行動物在該保護區內僅發現兩種,即蟒和山瑞鱉,蟒僅見於板橋溝,山瑞鱉僅見於五柱峰,並且兩種動物的數量均極少。它們的主要威脅在於人類的濫捕濫殺。爬行動物行動緩慢,被人發現後往往不易逃走。山瑞鱉肉質鮮嫩,是上好的補品,也因此常被捕捉。森林砍伐,導致其棲息生境縮小、消失,這也是其致危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爬行動物成熟期較長(山瑞鱉成熟期為三年) 、繁殖率低(山瑞鱉每次僅產 1 —3 枚蛋),且其蛋易受到別的動物的侵害等因素,導致其種群數量增長極為緩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