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氣旋環流

反氣旋環流

反氣旋環流(anticyclonic circulation),又稱反氣旋式環流,是指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順(逆)時針旋轉流動的環流。例如,副熱帶高壓冷高壓等都是一種反氣旋環流。我國雲南省在2001年8月是發生了全省性的暴雨,就是受反氣旋環流的影響。

中文名稱反氣旋環流
英文名稱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定  義在大氣流場中北(南)半球順(反)時針方向的環行運動。
套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天氣學(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現象描述,產生機理,副熱帶高壓,冷高壓,發生實例,

現象描述

反氣旋環流(anticyclonic circulation),又稱反氣旋式環流,是指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順(逆)時針旋轉流動的環流。例如,副熱帶高壓冷高壓等都是一種反氣旋環流。

產生機理

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形成的經典的解釋是:赤道附近的大氣比其他緯度的大氣受熱更多,形成上升運動,到高空後流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作用,向高緯流去的氣流產生向東的分量,緯度愈高向東的分量愈大而向極分量愈小,在副熱帶地區對流層高層產生輻合下沉氣流,引起對流層中下層氣壓升高形成高壓。這支下沉氣流是哈德萊環流的下沉支,除它之外,弗雷爾環流的下沉支也作用於副熱帶地區,在他們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副熱帶高壓。
但是最近的觀測事實表明,南半球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強度變化與哈德萊環流的變化基本一致,而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僅位置變化與哈德萊環流一致,強度變化與之相反。這個事實至少可以說明北半球夏季副熱帶高壓的強度還受到其他一些因子的影響。

冷高壓

地面冷高壓處在高空槽後脊前偏北氣流中,冷高壓的發展機制主要是高層負渦度平流,因為高層風一般都很大,負渦度平流很強,其絕對值比局地渦度變化的絕對值大,因而伴有高層輻合、低層輻散,故而盛行下沉運動。下沉運動以高壓東部和中心附近為最強,西部因有暖平流,下沉運動弱,甚至可能出現上升運動。
冷高壓一旦出現,往往都有一個自激發展的過程:即冷高壓後部(脊前)的暖平流和冷高壓中心的下沉增溫會使高層脊發展,脊發展使得脊前部的負渦度平流增強,其又使冷高壓增強,冷高壓的增強又反過來使後部暖平流冷高壓中心的下沉增溫加強。周而復始,使冷高壓達到最強,之後由於冷高壓上空完全由暖空氣取代,中心軸線趨於垂直,系統變成暖性,或南下併入副熱帶高壓消失。

發生實例

2001年8月13日20時 - 8月14日20時,雲南省出現了一次14個站次大雨、9個暴雨的全省性大到暴雨天氣過程,僅滇中地區的昆明、楚雄,暴雨站次就占5個。此次滇中暴雨過程的強降水主要集中在13日20時 - 14日08時,暴雨極大值出現在昆明,是昆明2001年進入雨季以來的第一場暴雨。強降水過程使滇中大部地區出現洪澇,昆明城區大量積水,水深20 cm - 3 m,交通嚴重受阻,給人民生活、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此次暴雨過程發生前12 日08 時500 hPa 高度形勢場上,中高緯為兩槽一脊型,強大的青藏高壓控制了自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一直到滇東北,雲南處於青藏高壓南側的東南氣流中,副熱帶高壓位於華東沿海。13日08時,雲南轉為反氣旋環流控制,與減弱的青藏高壓在川西高原到滇西北一線形成輻合區,另在雲南以北、四川東部生成一低槽,孟加拉灣一直維持強大的季風低壓。20 時副高增強,滇緬高壓與副高間的低槽輻合區主要在四川東部,雲南仍為反氣旋環流控制。700 hPa川滇間無明顯切變,滇中以東為反氣旋環流區。地面無鋒面。14日20時青藏高壓逐步東南移,與控制雲南的高壓合併,強降水過程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