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步兵定向地雷

反步兵定向地雷由德國的武器專家休伯特·沙爾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幾乎同時發現,在一塊帶弧度的鋼板後引爆炸藥,炸藥在起爆時大部分衝擊力垂直作用於鋼板上,爆炸過程中鋼板凹面就會形成一個高速侵徹體,其破壞能力非常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步兵定向地雷
  • 性質:定向地雷
  • 屬性:反步兵
  • 國家:德國
地雷簡介
當時人們將這個發現命名為米斯奈-沙爾丁爆炸效應(Misznay-Schardin effect)。休伯特·沙爾丁利用該原理設計了一種定向地雷,不過還沒等他的設計投入生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伴隨著納粹德國的迅速崩潰,這項技術最終流入當時的同盟國手中,但戰後相對和平的環境使得該技術暫時被束之高閣。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用這句話來形容休伯特·沙爾丁的設計也很貼切,因為數年後爆發了舉世矚目的韓戰,使得米斯奈-沙爾丁爆炸效應原理很快在戰場上得到了套用。為援助朝鮮人民、保衛國家安全,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政府請求出兵援助。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聯合打擊下丟城失地,節節敗退,特別是志願軍的夜襲戰和穿插包圍,讓美國士兵們惶惶不可終日,擔心神出鬼沒的志願軍戰士會突然殺到他們的陣地上。為了固守陣地、挽回失敗局面,“聯合國軍”陣營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種可由單兵攜帶並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輕、結構簡單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國武器設計師眼中的香餑餑,但傳統地雷不能很好滿足需要,於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爾丁設計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腳比較快,沒多久就設計生產出一種名“phoenix”的地雷,這種地雷成功地套用了“米斯奈-沙爾丁”爆炸效應原理,結構也頗為簡單,通過引爆裝在鋼板後的炸藥,使其破碎產生破片,從而達到殺傷敵人的目的。但由於未採用預製破片技術,地雷爆炸後所產生的有效破片太少,只能在20-30米左右的距離殺傷敵人,而且這個傢伙過於笨重,單兵攜帶有點勉為其難,因此沒能滿足設計要求,但飢不擇食的加拿大軍隊還是採購了一些用於陣地防禦。不久,與加拿大人蹲在同一戰壕里的美國人也對這項技術發生了興趣,從加拿大人手裡弄了幾個回去研究,希望通過改進原始設計,得到一種體積更小殺傷威力更大的反步兵定向地雷。數年後,美國人的努力才有了結果——雖然慢了半拍,但美國設計師諾曼麥·克勞德(Norman MacLeod)的成果顯然更加實用,這種實驗型號為T48的地雷以鋼珠代替了鋼板,使其有效殺傷破片大大增加,有效殺傷距離與加拿大的“phoenix”地雷相當,同時雷殼材料由鋼改成了塑膠,使其重量大大減輕了,只有1.1千克重,單兵就可以攜帶和布設。T48地雷的優異表現打動了美國國防部的採購官員,很快進入了美軍的裝備序列,並被正式命名為M18反步兵定向地雷。根據軍方的要求,批量生產的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做了一個小小的改進——在雷體上增加了一個瞄準孔,使得地雷布設時更加簡單方便。學術界公認M18就是第一種正式裝備部隊的反步兵定向地雷。
dbdldbd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