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行

去秋行

《去秋行》,杜甫作於遂州(今四川遂寧)。杜甫,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被後世詩家尊為詩聖,有《杜工部集》。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去秋行》
去秋涪江木落時,臂槍走馬誰家兒。
到今不知白骨處,部曲有去皆無歸。
遂州城中漢節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戰場冤魂每夜哭,空令野營猛士悲。

作品賞析

【鶴注】當是寶應元年作,與上首宜合看。
去秋涪江木落時①,臂槍走馬誰家兒。到今不知白骨處,部曲有去皆無歸。遂州城中漢節在②,遂州城外巴人稀。戰場冤魂每夜哭,空令野營猛士悲③。
(《去秋行》,為戰士喪敗而作也。來自涪水,故白骨無歸。沒於遂州,故冤魂夜哭。)
①《元和郡縣誌》:涪江水西自郪縣界流入,在射洪縣東一百步有梓潼水,與涪江合流。按:涪江,在今重慶府合州。②鮑欽止曰:段子璋反,遂州刺史嗣虢王巨修屬郡禮出迎之,被殺。故曰“遂州城中漢節在”,蓋傷之也。《唐書》:遂州遂寧郡,屬劍南東道所領。按:遂州,今為遂寧縣,屬潼川州。潼川,即唐之東川也。漢節,暗用蘇武節。③漢高帝《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鶴齡曰:段子璋以上元二年四月反,五月伏誅。而此詩云“去秋涪江木落時”,則非子璋反時事。鮑注既未可據,黃鶴以前詩為馬將軍會討子璋而死,其說亦豈足深信耶。次公謂其事在廣德元年之秋,亦無所證明。大抵杜詩無考者,皆當闕疑,不必強為之說。
今按:唐史出於傳聞,未可盡信。杜詩出於目擊,不必致疑。史謂子璋平於五月,而詩云:“去秋涪江木落時。”蓋至秋末而寇始削平也。且子璋反東川,陷遂州,地與詩合。其時月不符者,必屬史傳之誤。此時舍子璋之外,別無叛東川者,黃鮑二注,恐未可盡非也。仇兆鰲杜詩詳註

作者簡介

杜甫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