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論

文章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即《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厥論
  • 出處:黃帝內經·素問
  • 類別:疾病
  • :氣逆的意思
篇名解釋,歷代注家論厥,原文,注釋,譯文,

篇名解釋

厥,是氣逆的意思。劉熙《釋名·釋疾病》:“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厥證,是指臟腑經絡氣血逆亂,而致四肢厥冷、厥熱,以及猝倒不省人事等一類病證。
本篇專門討論寒厥、熱厥及十二經厥逆等多種厥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原則以及預後等,故篇名“厥論”。正如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說道:“詳論寒厥、熱厥之分,及手足十二經之各有其厥,故名篇。”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厥,氣血逆亂所致的病證。本篇專論厥證,故名。內容主要闡述寒厥、熱厥的不同病因及其症狀與治法,指出不論寒厥、熱厥,它的主要病理是陰陽氣不相順接而影響機能正常活動的一種劇變現象。文中還論述了六經厥逆的症狀。”

歷代注家論厥

楊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熱厥》:“夫厥者,氣動逆也。”
王冰註:“厥,謂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廣飾方論焉。”
吳昆《素問吳注》“厥,謂氣逆上也。”
張介賓《類經十五卷·疾病類三十四》:“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愚按:厥證之起於足者,厥發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為急候。後世不能詳察,但以手足寒熱為厥,又有以腳氣為厥者,謬之甚也。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亦以手足為言,蓋彼以辨傷寒之寒熱耳,實非若《內經》之所謂厥也。觀《大奇論》曰:‘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調經論》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繆刺論》曰:‘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重(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若此者,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今人多不知厥證,而皆指為中風也。夫中風者,病多經絡之受傷;厥逆者,直因精氣之內傷。表里虛實,病情當辨。名義不正,無怪其以風治厥也,醫中之害,莫此為甚。”
張志聰《素問集注》:“厥,逆也。氣逆則亂,故發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為厥,與中風不同。有寒熱者,有陰有陽也。”
高士宗《素問直解》:“厥,猶逆也。經脈之血,皮毛之氣,不相順接而厥逆也。”
森立之《素問考注》:“:《傷寒論》六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應知厥者,陰陽氣血之二氣不相順接之名,其不相順接之際,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仲景於厥陰篇中偏以寒厥為之說,故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是專論寒厥之一端耳。非與《素問·厥論》其說不同也。但三陰厥逆為陰厥證,三陽煩熱,‘鬱郁微煩’、‘蒸蒸發熱’,手足溫之類,並為陽厥證也。:厥,本為氣逆之名,故凡氣逆諸證,皆得名厥。後文所云三陰三陽之厥是也。[眉]《捧心方·卷六·腳氣篇》曰:‘黃帝時名為厥,兩漢之間名為緩風,宋齊之後名為腳氣。’[眉]宋臣《千金方·凡例》曰:‘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蹷為腳氣。’”
胡天雄《素問補識》:“于鬯云:‘厥本有二:有腳氣之厥,有氣逆上之厥。王注云:厥,謂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廣施方論焉。要兩說皆可存,廣飾方今不傳,不知其論云何?第就篇中言之,其云: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膝,非明明指腳氣乎?其云: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非明明指氣逆上乎?故即《素問》它篇諸言厥,亦當分辨觀之。《五臟生成篇》云:凝於足者為厥,是腳氣之厥也。《調經論》云: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是氣逆上之厥也。然此《厥論》之厥,實胲二義,世傳腳氣,原為偏說,而不可為謬,王氏謬之,而專主氣逆上之說,亦為偏也。’天雄按:《釋名·釋疾病》云:‘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厥論》之厥,多具此義。另有蹶字,本為跳躍、跌倒、顛覆、疾走各義,也有作足癱不能行的,如枚乘《七發》:‘出輿入輦,命曰痿蹶之機。’是說經常的乘車坐轎,就隱藏著將來兩足癱廢的可能性。腳氣原叫腳弱,《外台》引《千金》云:‘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類,自永嘉南渡,衣纓之士多有遭者,世人號為腳氣。’唐宋時代,有人把蹶當作腳氣,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利為滯下,以蹶為腳氣。’實際上當時的腳氣,就是腳弱不能行。蹶,即腳氣的雅稱。厥與蹶,音相近,形相似,古書常互相通假使用,其義遂紊淆不清。痿蹶,腳弱不能行也,而《素問》皆作痿厥;屍厥,氣逆上之病也,而《史記》作屍蹶,即是此故。于氏所謂‘有腳氣之蹶,有氣逆上之厥。’不知腳氣之厥,當作蹶;而氣逆上之厥,乃是厥。從這個意義上說,蹶是病名,厥言病機,二者實未可混。不得以‘厥賅二義’籠而統之也。王注‘世謬傳為腳氣,廣飾方論’,是說世人誤把氣逆上之厥當作腳氣病之蹶,而大做其文章,正是不誤。篇中寒厥熱厥,其證皆從足起,寒厥的‘下氣上爭’,熱厥的心胸煩滿,都說明這個厥是氣逆上之厥,而不是腳氣病之蹶,說寒厥熱厥皆從足起,從足起並不等於足不能行,于氏指為腳氣,無一例證,乃以王注為偏說,又以‘廣飾方’三字為書名,誤之甚矣。”

原文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①;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②。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③,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④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⑤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⑥,以秋冬奪於所用⑦,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⑧,邪氣因從之而上⑨也;氣因於中⑩,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徧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腹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治主病者。

注釋

①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下,足部;足部陽氣虛弱,陰寒之氣乘機侵入,足冷,稱為寒厥。
②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足部陰氣逐漸衰弱,陽熱邪氣乘機侵入,足熱,稱熱厥。
③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足三陽經下行,沿下肢外側止於足趾外端,所以說五指之表。下文足三陰經都起於足趾內側端,沿下肢內側上行,叫五指之里。
④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不從外,指不是受外邪所導致;皆從內,指寒從中生,陽虛不制陰則寒。
⑤太陰陽明之所合:脾胃二經行於腹部,都近前陰。前陰周圍有九脈循行,這裡獨指脾胃兩脈,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⑥此人者質壯:指患寒厥的人自恃形體壯實而不知道修養身心。
⑦秋冬奪於所用:指在秋冬陽氣已衰的季節,房事不節制,損傷在下的陽氣,損及腎陽。
⑧精氣溢下:指因為下元虛寒不能內藏,精氣漏泄而滑精。
⑨邪氣因從之而上:陰寒之氣得以上逆。
⑩氣因於中:氣,指陽虛所致的陰寒之氣。這裡指陰寒之氣不是外感,而是內生,應上文“不從外”的意思。
滲營:這裡是溫煦的意思。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酒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氣彪悍,所以入胃以後,即先從衛氣行於皮膚而充盈於絡脈,經脈和絡脈不能同時充盈,所以說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精氣竭:指水谷精氣無以化生而衰竭。
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醉飽入房,脾腎兩傷,脾傷不能運化,腎虛不能資助脾胃運化,所以氣聚於脾中不得散。
暴不知人: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重,並、聚的意思;邪氣,指氣機失常,即逆亂之氣。這句話是說在下的腎氣虛衰,陰不能制陽,失於制約的腎中陽氣上擾。
眴仆:眴,通“眩”;下虛上實,氣機上逆,所以見眩暈或暈倒的症狀。
不得臥:脾氣失運,胃氣不降,“胃不和則臥不安”。
太陰厥逆:《黃帝內經太素》經脈厥作“足太陰脈厥逆”。下面的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也均加足字。
治主病者:取受病的經脈的腧穴治療。
機關不利:指關節活動不靈便。

譯文

黃帝問:厥病有寒有熱,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陽氣從足部漸衰,就是寒厥;陰氣從足部漸衰,就是熱厥。
黃帝問:熱厥必定先從足下發生,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陽氣行於腳小拇指的外側,集中在腳下,而聚結在腳心,所以陽氣勝了,腳下就會發熱。
黃帝問:寒厥必定先從足的小拇指發生,然後上行到膝下,這又是什麼道理?岐伯說:陰氣起於足小拇指的里側,集中在膝下,而聚集在膝上。所以陰氣勝,逆冷就先起於足小拇指,上行到膝上;這種逆冷,不是從外面侵入人體的寒氣,而是由於內部陽虛所致的寒冷。
黃帝問:寒厥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道:前陰是眾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會合場所。一般來說,春夏季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季陰氣盛而陽氣衰。患寒厥的人,往往是自恃形體壯實,在秋冬陽氣已衰的季節,房事不節制,使在下的陰氣,向上浮越,與陽相爭,而陽氣不能內藏,精氣漏泄,陰寒之氣得以從而上逆,成為寒厥。寒邪之氣,潛居在體內,陽氣就逐漸衰退,不能滲透營運於經絡之中。這樣,陽氣天天受損害,只有陰氣存在,所以手足就會發冷。
黃帝問:熱厥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道:酒入胃裡,能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經脈反見空虛。脾的功能,是幫助胃來輸送津液的。如飲酒過度,脾就無所輸而致陰氣虛,陰氣虛則陽氣實,陽氣實則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水谷的精氣衰減,精氣一旦衰減,就難以營養四肢了。這種病人,一定是由於經常酒醉,飽食後行房,腎氣太虛,命門無氣以資脾造成的,所以氣聚而不宣散,酒氣與谷氣兩相搏結,醞釀成熱,熱從裡面起來,所以全身發熱。因為有內熱,所以小便色赤。酒氣盛而性烈,腎氣日益衰減,而陽氣獨勝於內,所以手足就發熱。
黃帝說:厥病有的使人腹滿,有的使人突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認識人,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陰氣偏盛於上,那么下部就虛,下部虛,則腹部就容易脹滿。陽氣偏盛於上,陰氣也會並行於上,而邪氣是逆行的,邪氣上逆則陽氣就會紊亂,陽氣一旦紊亂,就會使人突然不省人事了。
黃帝說:講得好!我希望聽聽六經厥病的病症。
岐伯說:太陽經患厥病,令人感覺頭腳都沉重,足不能行,眼花昏亂。陽明經患厥病,就會發為癲疾,令人狂走叫呼,腹滿,不能臥下,臥下就面紅髮熱,看到稀奇古怪的東西,胡言亂語。少陽經患厥病,令人突然耳聾,頰部腫,胸部發熱,兩脅疼痛,大腿不能行動。太陰經患厥病,令人肚腹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吃了就嘔吐,不能安臥。少陰經患厥病,令人舌乾,小便赤,腹滿,心痛。厥陰經患厥病,令人小腹腫痛,腹脹,小便不利,睡眠喜歡蜷腿,前陰萎縮,足脛內側發熱。治療以上厥病,身體強壯的就用泄法,虛弱的就用補法,如既不強壯又不虛弱的,就刺所患病的本經主穴。
足太陰經厥逆,則小腿拘攣,心痛連及腹部,要治它主病之經。足少陰經厥逆,則腹部虛滿、嘔逆、下泄清水,要治它主病之經。足厥陰經厥逆,則筋攣、腰痛,小便不通,胡言亂語,要治它主病之經。如太陰、少陰、厥陰同時厥逆,人會大小便不通,且手足逆冷,上至肘膝,三天后人就會死亡。足太陽經厥逆,則昏倒、經常鼻出血,要治它主病之經。足少陽經厥逆,則筋骨關節不靈活,腰部難以動彈,脖項拘禁,如若兼發腸癰,就難以治療,如再受驚,人就會死亡。足陽明經厥逆,則喘促咳嗽,身發熱,容易驚恐,鼻出血、嘔血。
手太陰經厥逆,則胸腹虛滿,咳嗽,常常嘔出痰水,要治它主病之經。手心包絡和手少陰心經厥逆,則心痛連及咽喉,如果身體發熱,人就會死,不能治。手太陽經厥逆,則耳聾,眼睛流淚,頭頸不能回顧,腰不能俯仰,要治它主病之經。手陽明經和少陽經厥逆,則發為喉痹,咽腫,頸項強直,要治它主病之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