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極拳

原始太極拳法,最早出自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亦為太極拳源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始太極拳
  • 源頭:軒轅帝
  • 創立者:張三豐
  • 特點:以慢打快、剛柔並濟、重意略形
簡介,老拳譜,

簡介

根據喜鵲相鬥的形態而創出此拳法,中國道教邋遢派所傳老拳譜上有這么一段話:“黃帝隅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援。鵲攻中,首尾連。黃帝一見非隅然,從此留下太極拳。”老拳譜上記載著各種拳勢動作的形成過程及創編人和創編的時間地點。還記載著演變出的多種拳法,如呂洞賓祖師創編的“呂式太極拳”,陳摶老祖創編的“華山太極拳”等。
張三豐(1247~?)祖師1324年到武當山,調神九載,道始成,人稱邋遢道人,自成一派,被後人稱為道教邋遢派。他綜合前人的成果,創編成為有動、有靜,有快、有慢,有剛、有柔,既有養生、又有技擊的系統完整的原始太極拳法。該法被道教邋遢派尊為主要功法,從此在道教內部代代秘密相傳,世俗難以問津。
辛亥革命後,娥眉道人高虎臣在北京哈德門外火神廟住持,其曾經收了幾個俗家弟子,原始太極拳法始流入社會,只可惜原始太極拳法老拳譜原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1998年道教邋遢派功法第八代掌門人,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傳人駱巨方道長鑒於老拳譜的無處找,為不使此拳法失傳,根據恩師安聲遠道長的傳授,回憶整理出了“原始太極拳法”新拳譜。
老拳譜由動、靜、快、慢四個部分組成。新拳譜在編排時刪去了一些重複動作,在次序上又作了一些必要的調整,將其整理成動、靜、快三個部分。動部原有十三個動作組成,稱前十三式。整理時刪去了幾個技擊動作,增加了幾個養生動作,成為系統完整的養生功法之一,取名“九轉還陽功法”,仍有十三組動作。快部是一套技擊性很強的功法,練起來不但速度快,而且是純剛,也有十三組動作組成,稱後十三式。慢部老拳譜上只有一組動作,叫做“仙人跨鶴拜四方”,這次整理時,把它作為靜部的收勢。

老拳譜

老拳譜中的靜部是原始太極拳法的主體,現由駱巨方道長整理編成二百零二個動作。
(一)動部:又名十三式,練時以意運氣,使周身百頦皆通。
(二)靜部:它是技擊的主要部分。
(三)快部:也稱後十三式,共十二套動作。練時發勁要猛、暴、脆、快、硬。
(四)慢部:也稱拜四方,要求以形掛意,以意行氣,以氣試力。達到意氣相聚,運功發力的意到、氣到、力到的內三合。
原始太極拳的特點分三個方面:
(一)在勁力上要求剛柔相濟。主張只柔不剛則不堅,只剛不柔則不圓,剛柔相濟才完全。
(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張只快不慢則不輕,只慢不快則不精,快慢合方為靈。進而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亂,慢而不滯。
(三)技擊上主張引進落空,以靜制動,更強調看其神,觀手足,乘虛而入,見隙發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