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評模式

原型批評模式是西方五種主要的文藝批評模式之一。

【原型批評模式】西方五種主要的文藝批評模式之一。這種批評模式旨在揭示文藝作品中人性的意義與其文化的基本模型,對民族的神話傳統有濃厚的興趣。它的理淪基礎是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闡述的思想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重點在後者。原型批評模式與西方其它幾種主要批評模式都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同形式主義批評模式一樣採用“細讀法”,要求仔細咀嚼文本的文字,透徹地理解原作,只不過它的注意力集中於人本主義方面,而不追求作品的審美價值。它與心理批評模式的關係更為密切,一則二者都與心理學緊密相關;二則原型批評模式的奠基人榮格曾經是心理學批評模式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的學生,因而在西方,批評界往往把原型批評模式納入心理批評模式。在注意作品對讀者的感染力(這是心理批評的特點)的同時,原型批評模式進一步認識到文藝作品是以社會基本文化背景為基礎而形成感染力的,於是它又帶有社會批評模式的色彩。榮格認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集體無意識,其中積澱著種族的記憶。集體無意識永遠不會上升為意識,人們只能憑藉一些跡象揣摩它。神話傳說、圖騰崇拜,以至於怪誕的夢幻,等等,往往蘊有人類心理經驗中某些反覆出現的“原始意象”(即所謂“原型”)。偉大的作家之所以能夠寫出偉大的作品,就因為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體現了某些原型,觸動了民族之魂。當讀者讀到這些作品時,原型觸動了他們潛沉得很深的集體無意識,於是世世代代積澱下來的。比個人心理經驗更為強烈的集體心理能量便釋放出來了。榮格說,“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再是個人,而是人類,全人類的聲音都在我們心中共鳴。“因此,原型批評的另一代表人物弗萊認為,作家的創作過程並不完全在作家自覺意識的支配下完成,而是植根於超個人的、更為深邃的集體無意識;文藝批評的任務就是從中辨識它的基本文化狀態,尋找箇中反覆出現的原型,發現具有原型意義的象徵、主題和情節。可見,原型批評是一種巨觀批評,它大大拓寬並加深了文藝批評家的眼光。但也有人把“原型”諷為批評家手中的魔杖,可用它來隨心所欲地解釋文藝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