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堆積泥炭

原地堆積泥炭

原地堆積泥炭是指成煤植物的殘骸堆積於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澤內,沒有經過搬運,在原地堆積並轉變為泥炭,最終成煤。 具有工業可開採意義的泥炭大都是原地堆積泥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地堆積泥炭
  • 外文名:autochthonous peat
  • 釋義:成煤物原地形成泥炭
  • 學科:泥炭地質學
釋義,判據,相對概念-異地堆積泥炭,釋義,判據,輔助理解概念,

釋義

原地堆積泥炭是指成煤植物的殘骸堆積於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澤內,沒有經過搬運,在原地堆積並轉變為泥炭,最終成煤。

判據

(1)現代泥炭沼澤(濕地)繁殖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積形成泥炭,且沒有發現被搬運的跡象;
(2)煤層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層底板為植物生長的土壤;
(3)煤層中陸源碎屑礦物比較少;
(4)大多數煤層厚度比較穩定,大面積範圍內可以對比,說明當時成煤環境是一種穩定的環境。煤層可以作為標誌層進行大範圍對比。

相對概念-異地堆積泥炭

釋義

泥炭層形成的地方(植物殘體大量堆積的地方)並不是成煤植物生長的地方,植物殘體從生長地經過長距離搬運後,再在淺水盆地、瀉湖、三角洲地帶堆積而成。

判據

(1)現代的三角洲地帶(如亞馬遜河、剛果河等),常可見到從上游原始森林區帶來的大量漂木;
(2)在湖泊中見到漂浮的泥炭層;
(3)某些煤田內曾見有樹根朝上倒置的樹化石;
(4)煤中混有大量礦物雜質;
(5)煤層底板岩性與煤層在沉積上有大的差異,如煤層底板為石灰岩等化學沉積等。

輔助理解概念

泥炭是一種經過幾千年所形成的天然沼澤地產物(又稱為草炭或是泥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同時也是煤最原始的狀態,無菌、無毒、無污染,通氣性能好,質輕、持水、保肥、有利於微生物活動,增強生物性能,營養豐富,既是栽培基質,又是良好的土壤調解劑,並含有很高的有機質,腐殖酸及營養成份。
泥炭堆積作用又稱聚炭作用。成炭植物在古氣候、古水文和古構造等有利條件下,得以保存形成泥炭並聚積的地質作用與過程。成炭植物為泥炭堆積作用提供原始質料。成炭植物大量繁殖及其殘體免遭細菌徹底分解則需要有適當的水熱條件,即適合的古氣候、古地理、古水文條件。溫暖或炎熱的潮濕氣候最有利於植物的大量生長;寒冷潮濕氣候卻最有利於植物殘體的保存和免受分解;低洼積水的沼澤是植物大量繁殖的理想的地理環境和水文條件。成炭期前和成炭期間的古構造既決定了古氣候、古地理和古水文的變化與空間分布,其構造活動狀況又決定了大量堆積的植物殘體能否保存。構造活動強烈或過於緩慢都不利於泥炭堆積。只有構造的沉降速度與成炭植物殘體的堆積速度長期保持平衡,植物殘體才能大量堆積並保存下來,形成一定厚度的泥炭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