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坊岩洞堡遺址

厚坊岩洞堡遺址

汝城厚坊岩位於汝城縣城郊鄉暖水鎮羅泉村交界的白芒山。據洞中殘存的石碑記載,該堡系厚坊何氏族人為防匪亂歷經元明清四代不斷修建而成。

概述,考證,價值,軼聞,視角,

概述

據當地老一輩介紹,在明末清初、清代中晚期和民國軍閥割據時期,由於汝城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兵防工事的修築相當盛行,大部分是利用村莊附近的天然喀斯特溶洞修築而成。明末清初的紅巾軍之亂,特別是清中後期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地方團練的興起,與之相配的兵防工事更是蓬勃發展,厚坊岩也是在此背景下修築而成。厚坊岩為洞堡,初見它時,你一定會為它高高的城牆感到震撼。城牆高9 米,長36 米,占據著洞口,僅開了一個僅容一人通過的雙重城門,而這城門,足有60 厘米厚。城牆為雉堞(即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結構,分三層兩排依次有35個設計孔。
厚坊岩洞堡排水工事厚坊岩洞堡排水工事
厚坊岩在洞口設計上感覺極為堅固,但是這還並非它的全部,而在洞堡內部,更是別有洞天。
城門為外洞,外洞有四階平地,依次建了四排房屋。洞內建屋是為了方便當時的族人駐紮於此。內洞呈人字型,還有房屋兩排,每排7 間。內外洞的房間分別編號,足可容納兩千餘人。這些構思精妙的洞內建築,成為了厚坊岩的最大特色。
洞內還有一條小溪,沿著溪流迂行20 余米,還有一道天塹,到這裡,必須架橋才能通過。過天塹之後,洞內有一49 平米左右的大坪,大坪一側為深淵,下有暗河,從大坪一直往外走到洞口,這裡亦建了城牆雉堞工事,這裡距羅泉溫泉不足兩公里,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考證

2010年4月,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一處重要兵防遺址-厚坊岩洞堡遺址。該遺址位於郴州市汝城縣城郊鄉雲善村與暖水鎮羅泉村交界的白芒山,西北距縣城約14.6公里。
厚坊岩洞堡城牆正面厚坊岩洞堡城牆正面
據郴州市汝城縣文物部門考證,岩洞堡遺址為岩廈式洞穴兵防工事遺址,建築材料以石頭為主,始建於明末清初,是汝城厚坊何氏族人為防匪避亂利用天然喀斯特岩洞籌資修建。洞堡遺址依山勢東西走向,西高東低,全長約800米,洞堡由外洞、內洞、觀音岩和前後防禦雉堞城牆工事、營房等組成。
厚坊岩洞堡遺址是研究汝城民間兵防工事的發展與分布情況、修築歷史、內部構造、經費來源、與士紳關係以及寨堡的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實物資料,為進一步了解動盪中的鄉村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厚坊岩洞堡陪伴汝城人經歷了風雨春秋,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據當地老一輩介紹,厚坊岩洞堡遺址是汝城古代鄉村社會中厚坊何氏族人為躲避戰亂而修築的一種防禦工事。在明末清初、清代中晚期和民國軍閥割據時期,由於汝城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兵防工事的修築相當盛行,大部分是利用村莊附近的天然喀斯特溶洞修築而成。明末清初的紅巾軍之亂,特別是清中後期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地方團練的興起,與之相配的兵防工事更是蓬勃發展,厚坊岩也是在此背景下修築而成。

價值

汝城縣發現的古堡多達十餘處,是湘南古堡群代表,而汝城縣的厚坊岩洞堡遺址和上古寨寨堡遺址則是汝城古堡的典型代表。
厚坊岩洞堡“得其所哉”石刻清晰可見厚坊岩洞堡“得其所哉”石刻清晰可見
厚坊岩洞堡遺址位於汝城縣城郊鄉雲善村與暖水鎮羅泉村交界的白芒山,西北距縣城約14.6公里,為岩廈式洞穴兵防工事遺址。始建於明末清初,汝城厚坊何氏族人為防匪避亂,利用天然喀斯特岩洞籌資修建。洞堡全長約800米,洞堡由外洞、內洞、觀音岩和前後防禦城牆工事、營房等組成。城牆由經過人工切制的規則巨石壘成,牆長36.6米,高9.6米,厚3.04米,城牆為雉堞結構,雉堞分三層,分兩排依次築有35個防禦槍眼,固若金湯,僅開一條寬76厘米,高240厘米,厚68厘米的鐵門,外側門眉上榜書“得其所哉”門匾。
上古寨寨堡遺址位於汝城縣馬橋鄉石泉村。村旁一山奇峰突兀,峭壁凌立,寨堡依山而建,懸崖邊沿用大青石砌成厚約1米、高約3米、周長500多米的圍牆。從山腳到寨頂僅有西向一條狹窄的青石小徑可上,計有281階,在小徑每處轉折處建有碉樓,扼守唯一的上山小徑,易守難攻。上古寨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寬44米,占地面積6600多平方米,沿上山石階和寨頂四周築有9座碉樓,最高的碉樓有5層,寨上有大小炮眼400多個,營房100多間。上古寨遺址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年間進一步拓展,是當地百姓避難之地。
其中,身居山林且蔚為壯觀的厚坊岩洞堡,目前正通過專家評審,即將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軼聞

在湖南省文物局專家們認為,厚坊岩洞堡的價值除了在中國古代兵防工事以及寨堡組織管理等方面的體現外,還首次為今人提供了成語“堅壁清野”的實證。
厚坊岩洞堡洞內營房厚坊岩洞堡洞內營房
湖南省文物局專家曹硯農介紹說,早在三國時期,曹操跟呂布作戰,有一次,呂布正要趕赴戰場征戰時,他的謀士荀彧勸阻不要出征,“因為當時是收麥子的時候,曹操把麥子收了之後,往洞裡一藏,既打不到人,也搶不到糧。”而宋代一位叫華岳的人,寫了一本名為《翠微北征錄》的書,其中提到當時的南宋皇帝要打回北方,收復失地。“這時候,也有一位大臣建議暫緩計畫,要打到中原,首先自己要保證實力,就要‘堅壁清野’。”曹硯農補充說,目前存在的厚坊岩洞堡可追述到明代,且在清代大規模重建,洞堡發現的碑刻明確記載,鹹豐十一年,“可容萬人之神,苟能齊心踴躍,起造城垣,孰有加於此乎。”
厚坊岩洞堡內殘存的營房遺址厚坊岩洞堡內殘存的營房遺址
另外,關於厚坊岩洞堡等古堡的修建經費,鹹豐年間的曾國藩曾有一道奏摺提到。“清末國家困難,在湘南大規模修建古堡時,曾國藩等幾十人上書皇帝制止,並引起爭論。”曹硯農說,當時,這種爭議一直持續到鹹豐9年。按照厚坊岩洞堡碑刻的記載,當時把村里人編號,村民按編號上交修建經費,即“按號捐輸,不日湊金千餘……此乃真天設險以厚吾坊也。”
為此,曹硯農還建議,在獲批“國保”後,可在厚坊岩洞堡復原“堅壁清野”的古老傳統,以充分發揮其歷史價值。

視角

那么,如此眾多的古堡群為何密布在湘南地區呢?
厚坊岩洞堡內觀音洞厚坊岩洞堡內觀音洞
曹硯農認為,古堡群在湘南地區密集發現,深刻地反映了這一地區自古以來矛盾多發,動盪不安的社會現實,如瑤漢矛盾、兵民矛盾、外來移民與原住民的矛盾等,甚至外來礦工與當地居民也有一定的矛盾。
“各種社會矛盾在此衝突交織,加上湘南地處兩廣門戶,為軍事要地,歷來戰火不斷,匪患叢生,各地民眾為求自保而建築了形態各異的防禦設施,留存至今形成了今天蔚為壯觀的古堡群。”曹硯農說,“汝城的厚坊岩和上古寨就是當時這種社會現實的縮影,也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堅壁清野的軍事戰略思想。”
曹硯農認為,湘南大量古堡群是中國古代兵防工事的發展與分布、修築歷史、功能結構、社會變遷以及寨堡的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實物資料,也為了解動盪中的鄉村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