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洛

厄爾尼諾(ELNINO),一般稱作厄爾尼洛現象,在西班牙語中是“聖嬰”之意。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區的海水錶層溫度在聖誕節前後異常升高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厄爾尼諾現象
  • 外文名:El Nino Phenomenon
  • 別稱:聖嬰現象
  • 學科:地理 物理
產生機理,發生實例,
厄爾尼諾(ELNINO),在西班牙語中是“聖嬰”之意。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區的海水錶層溫度在聖誕節前後異常升高的現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過表層溫度的變化對大氣加熱場產生變化進而給各地的天氣帶來變化,使原來乾旱少雨的地方產生洪澇,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現長時間的乾旱少雨。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盪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臟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臟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盪出現了異常現象。
大氣——包圍地球的空氣層,是由氮、氧、氬等多種氣體組成,當太陽透過空氣時太陽輻射能受到它們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這種平衡狀態的地球氣候系統,人類也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但隨著生產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的種種活動引起空氣中某些成分的變化,打破了這種平衡的狀態。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烴化合物、臭氧,這些氣體對於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但對於從地面射出的長波輻射則有強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輻射的熱量留在了大氣層內,起到類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膠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溫度,通常稱為“溫室效應”。這種溫室效應改變了原來的生態環境。根據科學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後將使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增加2~3℃,極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過程也將增加,而且分布並不均勻,隨之而來的全球生態系統也將發生巨大改變。另外,氟氯烴化合物如氟里昂(冰櫃製冷劑)不僅具有強烈增溫效應,還破壞臭氧層造成所謂臭氧空洞,臭氧是一種可以阻止太陽輻射中紫外線輻射到達地面的元素,它的減少使地面的紫外輻射量增加,人體接受過多的紫外輻射會削弱免疫力,增加傳染病患者,增加皮膚癌和白內瘴疾病。

產生機理

ENSO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
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
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涌升流)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發生實例

ENSO規模顯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規模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ENSO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換日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美洲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則持續乾旱並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
同時,ENSO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特別的是,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當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東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強大的颱風和颶風,例如:1997年太平洋颱風季當年就曾出現十個威力達到等級最高的五級颱風,在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也出現兩個等級最高的五級颶風分別是:颶風琳達和颶風蓋勒摩。
對中國氣候的影響
1)颱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颱風)的產生次數及在中國沿海登入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中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乾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中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
3)秋季降水偏少;氣溫除內蒙古北部、東北北部偏低以外,其他地區偏高。
4)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中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