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葉栝樓

卵葉栝樓

卵葉栝樓(學名:Trichosanthes ovata)攀援藤本;莖粗壯,具縱棱及溝,無毛或被微柔毛。葉革質,闊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近圓形或淺心形,邊緣具稀疏的短尖頭狀細齒,葉柄粗壯。花雌雄異株,雄花組成總狀花序。種子近長方體形,棕褐色,種臍端半圓形,另端平截而凹陷。分布於錫金、印度。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學史,物種鑑別,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莖粗壯,具縱棱及溝,無毛或被微柔毛。葉革質,卵形,長11~15 (~20))厘米,寬8.5~12厘米,不分裂或3中裂,先端短漸尖,基部近圓形或淺心形,邊緣具稀疏的短尖頭狀細齒,若分裂,中裂片卵形,側裂片近三角狀卵形,較中裂片短小,上面綠色,無毛,具乳突狀小點,背面淡綠色,無毛或沿脈被柔毛,基出脈3條,上面凸起,背面隆起,側脈弧曲上升,於邊緣網結,細脈網狀,背面凸起,明顯;葉柄粗壯,長3~4厘米,具縱條紋,無毛。卷鬚纖細,無毛。花雌雄異株。雄花組成總狀花序,總花梗長10~15厘米,無毛,頂端生6~10花;花梗細,長1~2毫米,被短柔毛;苞片卵形,長12~15毫米,寬8~10毫米,先端急尖,全緣或略波狀,具3脈,無柄;花萼筒被短柔毛,向頂端擴大,裂片線形,長7~9毫米,寬1.5毫米,開展或反折;花冠外面被短柔毛。雌花未見。果實卵狀球形,長約8厘米,綠色,先端具短喙,無毛,具多數種子。果梗粗壯,長約2.5厘米,具縱條紋。種子近長方體形,長10~12毫米,寬5~6.5毫米,厚1.5毫米,棕褐色,種臍端半圓形,另端平截而凹陷。果期8月。
墨線圖墨線圖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980米的密林中。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分布於錫金、印度。

植物學史

本種是 Cogniaux 在1881年以產自錫金的雄株為基礎建立的,沒有雌花和果的描述,後Kundu (1942) 和 Chakravarty (1959) 對該種的記載,也無雌花和果實及種子的描述,誠靜容和樂崇熙在1974年對本種種子作了記載並拍有照片,種子為寬橢圓形,較截葉栝樓T. truncata C. B. Clarke 的種子小,而在查看拍照的同號標本(王啟無77693)時發現種子為長圓形,種臍端鈍圓,另端平截而凹入。故有關本種的種子問題,尚需進一步調查和研究。

物種鑑別

本種與截葉栝樓T. truncata C. B. Clarke 相似,唯後者葉片基部平截,小苞片近圓形或長圓形,長2~3厘米,基部漸狹成柄;種子長圓狀橢圓形或卵形,長18~23毫米,寬12毫米,厚4~6毫米,具稜線,兩端鈍圓。本種葉片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小苞片卵形,長12~15毫米,無柄;種子近長方體形,長10~12毫米,寬5~6.5毫米,厚1.5毫米,種臍端半圓形,另端平截並凹陷,無稜線。

藥用價值

【別名】栝樓根(《本經》),蔞根(《雷公炮炙論》),白藥(《本草圖經》),瑞雪(《綱目》),天瓜粉(《重慶堂隨筆》),花粉(《增訂偽藥條辨》),屎瓜根(《四川中藥志》),栝蔞粉、蔞粉(《藥材學》)。
【性狀】乾燥根呈不規則的圓柱形,長5~10厘米,直徑2~5厘米,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皺縮不平,具有陷下的細根痕跡。質結實而重,粉質,不易折斷。縱剖面白色,有黃色條狀的維管束;橫斷面白色,散有淡棕色導管群條痕。氣微,味淡後微苦。以色潔白、粉性足、質細嫩、體肥滿者為佳;色棕、纖維多者為次。以河南產量大、質量優,習稱安陽花粉。
【炮製】揀去雜質,大小塊分開,用水泡約六成透,撈出,悶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曬乾;或用水洗淨,撈出,曬至極乾,搗成小塊。
天花粉天花粉
【性味】
甘苦酸,涼。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微苦酸,微寒。
【歸經】
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心、脾、胃、小腸五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瘺。
①《本經》: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②《別錄》: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
③《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排膿,消腫毒,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治熱狂時疾,乳癰,發背,痔瘺瘡癤。
④《滇南本草》:治癰瘡腫毒,並止咳嗽帶血。
⑤《本草蒙筌》:治偏疝。
⑥《本草正》:涼心肺,解熱渴。降膈上熱痰,消乳癰腫毒。
⑦《醫林纂要》:補肺,斂氣,降火,寧心,兼瀉肝鬱,緩肝急,清膀胱熱,止熱淋小便短數,除陽明濕熱。
⑧《現代實用中藥》:作撒布劑,治皮膚濕疹,汗斑,擦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栝樓根栝樓根
【注意】
脾胃虛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②《本草經疏》: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③《本草匯言》:汗下之後,亡液而作渴者不可妄投;陰虛火動,津液不能上承而作渴者,不可概施。
④《本經逢原》:凡痰飲色勺清稀者,忌用。
⑤《得配本草》:胃虛濕痰,亡陽作渴,病在表者禁用。
【附方】
①治百合病渴:栝蔞根、牡蠣(熬)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永類鈐方》)
②治大渴:深掘大栝蔞根,厚削皮至白處止,以寸切之,水浸一日一夜,易水經五日,取出爛舂碎研之,以絹袋濾之,如出粉法乾之。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差,止。(《千金方》)
③治消渴,除腸胃熱實:栝蔞根、生薑各五兩,生麥門冬(用汁)、蘆根(切)各二升,茅根(切)三升.上五味細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④治黑疸危疾:瓜蔞根一斤,搗汁六合,頓服,隨有黃水從小便出,如不出,再跟。(《簡便單方》)
⑤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並黃:生栝蔞根搗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廣利方》)
⑥治虛熱咳嗽:天花粉一兩,人參三錢。為末,每服一錢,米湯下。(《瀕湖集簡方》)
⑦治癰未潰:栝樓根、赤小豆等分。為末,醋調塗之。(《證類本草》)
⑧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天花粉一兩,貝母五錢,雞蛋殼十個。研面,每服二錢,白開水送下。(《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⑨治癰腫:栝蔞根,苦酒熬燥,搗篩之。苦酒和塗紙上攤貼。(《食療本草》)
⑩治乳頭潰瘍:天花粉二兩,研末,雞蛋清調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產後吹乳,腫硬疼痛,輕則為妒乳,重則為乳癰:栝蔞根一兩,乳香一錢。為末,溫酒調下,每服二錢。(《永類鈐方》)
⑿治天泡瘡:天花粉、滑石等分。為末,水調搽。(《苷濟方》)
⒀治楊梅天泡:天花粉、川芎藭各四兩,槐花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淡薑湯下七、八十丸。(《簡便單方》)
⒁治跌打損傷,胸膛痛疼難忍,咳嗽多年不止:天花粉不拘多少,每服二錢,用石膏豆腐鹵調服。(《滇南本草》)
⒂治瘡疹入眼成翳:栝蔞根半兩,蛇皮二錢。上同為細末,用羊肝一個,批開,入藥末二錢,麻纏定,米泔煮熟,頻與食之。未能食肝,乳母多食。(《閻氏小兒方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