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規

印規

鈐印蓋章定位工具,也叫印矩,為舊時官府書法家們必備的物品。一般用厚約0.5厘米堅硬的小木片,鋸成曲尺形,磨光髹漆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規
  • 別名:印矩
  • 用途:鈐印蓋章時所用
  • 使用人物:官府、書法家
  • 備註:左上圖篆字為“仁者本依山”
起源,簡介,關聯,發展,

起源

印規始於何時已不可考,自清代民國以來已成盛行之物。據載,清代的皇宮中專有為皇帝蓋寶璽的人。像皇帝的誥命、下傳的聖諭、書寫的墨跡都要鈐印,若印章模糊不清,連歪帶斜,蓋印之人肯定要腦袋搬家。鈐印之時,先找準位置,再將印規放上,印章緊貼印規內側直角鈐下,永不會歪斜。

簡介

鈐印定位的工具。一般用厚約0.5厘米堅硬的小木片,鋸成曲尺形,磨光髹漆而成。使用寸以印規定位,印章緊貼曲尺形內測—:邊鈐下,可使鈐出之印,正確而不斜欹。

關聯

說印規,必說
印是由官印逐步發展為百姓用印的。從戰國時蘇秦佩六國相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唐人羅隱有詩云:“腰間印佩黃金重,卷里詩裁白雪高。”印是權力的象徵,舊時縣官升堂,其案上必將官印擺上。印一旦進入民間,只是名字的圖章,按在紙上作為證明。然而,印若蓋在很重要的地方,必須要不歪不斜,位置要不離不偏,這樣的鈐印蓋章就要使用印規了。

發展

印規初時很簡單,專門的金石字畫店鋪中有售,依然是楠木紅木製作的“T”字形印規,長不過10厘米,厚一般在5毫米左右。但印規一進入文人之手,就由工具上升為文玩。毛主席的秘書田家英是很有鑑賞力的收藏家。他生前藏有篆刻名家頓力夫為其所制5枚印章,印章裝在一“卍”字紋錦盒中,內中有一直角抹邊的印規,硬木質地上面刻有銘文,從印盒、印料到印規是一套原裝之物,設計工巧,十分珍貴。
印矩印矩
文人用的文玩之物喜歡專擅,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或個人的詩句刻在上面,自得其賞。曾有人收藏大書法家趙之謙題字的一個印規,印規為一長方形楠木鋸下一直角,像菜刀狀,上刻“勾股弦,求余邊”。意即直角三角形夾直角的兩邊,短邊為勾,長邊為股,古代立竿測太陽高度時,日影為勾,竹竿為股。趙之謙巧妙地將此用在印規上,文趣躍然紙上。
印規圖片印規圖片
印規又稱印矩,規是畫圓的工具,而矩是畫直角正方長方形的尺子,按說叫印矩更為貼切,然一般多稱其為印規,究其因由,或許因為有的印規是由圓而切割出一直角所制。《天衡印話》書上有一石質角印規圖,末端處還刻有一方小印,頗雅致。另有兩方銅質圓形印規,是將扁圓銅平分四份,割去其四分之一,留下一直角,並在銅面上刻字。想來此形稱之為印規正合時宜。
印規印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