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英文:USS Indianapolis,舷號:CA-35)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艘重型巡洋艦,也是二戰期間被日本潛艇擊沉的最後一艘大型軍艦。

本艦為波特蘭級巡洋艦二號艦,於1930年3月31日開工,1931年11月7日下水,1932年11月15日服役,擔任美國海軍第五艦隊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的旗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羅斯福總統和高級軍政要員多次乘該艦視察和出訪。珍珠港事件後,該艦加入太平洋艦隊參戰。二戰後期,作為美國海軍名將斯普魯恩斯將軍率領的第5艦隊旗艦參加過許多重要海戰,如馬里亞納群島登入戰、襲擊日本本土、硫黃島登入戰役、沖繩島戰役。

1945年7月30日,本艦遭日本帝國海軍伊-58號潛水艇的襲擊,船上1200名美軍僅有317名死裡逃生,從而造成了800多人喪生的慘劇,成為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災難。

2017年8月19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的殘骸在太平洋海底被找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 英文名稱:Heavy cruiser USS Indianapolis
  • 服役時間:1932年11月15日
  • 國家:美國
  • 出現時間:1930年3月31日
  • 沉沒時間:1945年7月30日
  • 沉沒地點:太平洋關島與萊特島之間某處海域
發展沿革,性能數據,服役動態,二戰之前,二戰期間,運送核子彈,遇襲沉沒,艦長受辱,終獲平反,殘骸發現,

發展沿革

1930年3月31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新澤西州卡姆敦紐約造船廠鋪設了第一根龍骨,該艦的贊助人是已故參議員托馬斯·塔加特之女——露西·塔加特小姐。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馬雷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馬雷
1931年11月7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下水,舷號CA-35。由於贊助人曾擔任過印第安那波利斯的市長,因此該艦遂被命名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按照海軍的傳統,艦員們都把這艘排水量9000噸的重巡洋艦親切地稱為“印地(Indy)”。
1932年11月15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費城海軍基地加入現役,首任艦長是約翰·M·斯麥利。

性能數據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標準排水量9950噸,艦長610英尺,寬24英尺,高66英尺,裝有8英寸主炮9門,5英寸副炮8門,4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8座。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水線部分裝有5英寸厚的裝甲帶,炮塔及甲板裝甲厚度為2.5英寸,指揮塔裝甲厚1.25英寸,主機功率107000馬力,4軸推進。最高航速32.7節,艦員621人。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服役動態

二戰之前

1932年2月23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結束了在大西洋和關塔納摩灣的試航,此後開始在運河區和智利以西的太平洋海域進行訓練。在費城海軍基地進行休整後,“印地”啟程前往緬因州,1933年7月1日,一位貴賓在坎波貝洛島登上了“印地”:羅斯福總統將搭乘“印地”。兩日後,載著總統的“印地”抵達安納波利斯,在那裡又有6名政府要員登艦。7月4日,羅斯福總統離艦後,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啟程返回費城海軍基地。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9月6日,“印地”桅桿上升起了海軍部長克勞德·斯萬森的將官旗——他要乘艦前往太平洋地區視察運河區、夏威夷以及聖佩德羅-聖迭戈的美國艦隊。10月27日,斯萬森在聖迭戈下艦,隨後“印地”於1933年11月1日成為偵察分艦隊的旗艦。此後,“印地”參加了美國海軍在西海岸的演習,演習結束後,“印地”於1934年4月9日離開長灘前往紐約,5月29日抵達紐約後,“印地”再次載上總統一行參加閱艦式。11月9日,“印地”抵達長灘會同偵察艦隊一同進行戰術演練。在餘下的和平時期里,“印地”一直作為偵察分艦隊的旗艦。1935年11月18日,榮耀再次降臨“印地”:羅斯福總統在查爾斯頓登艦,乘坐該艦出訪南美。“印地”一路護送羅斯福總統前往巴西里約熱內盧、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烏拉圭蒙得維的亞進行訪問,於12月15日返回查爾斯頓,在那裡總統一行離艦。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遭襲擊後的倖存者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遭襲擊後的倖存者

二戰期間

隨著國際形勢緊張程度的加劇,美國開始為可能發生的戰爭進行準備,“印地”也進行了緊張的訓練,軍艦和艦員都成為高效的戰鬥武器,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此時“印地”正在對強斯頓環礁進行模擬炮擊演練,偷襲發生後,該艦立即加入第12分艦隊開始搜尋日本航空母艦——因為根據報告日本航母還在附近海域。12月13日,“印地”抵達珍珠港加入第11分艦隊開始參戰。
“印地”首次參戰是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顛群島的拉包爾以南350英里附近海域,那裡是日本海軍控制區。1942年2月20日臨近傍晚時分,“印地”遭到兩波總計18架雙發日本轟炸機的襲擊,在隨後的激戰中,“印地”艦員們發射的精準防空炮火以及“列剋星敦”號航母上起飛的戰鬥機總共擊落了16架日機。整個艦艇編隊未受任何損傷,而且還擊落了兩架掉隊的日本水上飛機。
3月10日,得到“約克城”號航母增援的第11分艦隊攻擊了紐幾內亞萊城和薩拉莫阿的日軍港口,當時日軍兩棲作戰部隊正在那裡修整。美軍艦載機從南部進入發起突擊,越過高高的歐文·史坦利山對港內的日軍船隻發動俯衝攻擊。這次襲擊重創了日軍戰艦和運輸船,美軍飛行員還擊落了不少起飛迎戰的日本戰鬥機,而自己僅受到輕微損失。
戰鬥結束後,“印地”返回美國本土進行休整,並在梅爾島海軍船廠接受了改裝。此後,重振旗鼓的“印地”執行了一次為前往澳大利亞的運輸船隊擔負護航的任務。此後由於日軍在阿留申群島登入導致戰場形勢惡化,“印地”受命急赴北太平洋,這裡對於“印地”而言完全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在這些荒無人煙的島鏈附近,氣候寒冷、時常大霧瀰漫,雨雪不斷,還經常會有大風和巨浪。
8月7日,“印地”所屬艦隊終於在濃霧中發現了隱藏在其後面的吉斯卡島上日軍的永備工事,另外還發現錯綜複雜的海岸附近的日本船隻。“印地”和其他美軍戰艦一道,用自己的8英寸口徑主炮對這些目標進行了炮擊。儘管濃霧使得艦隊無法觀測到炮擊效果,但根據巡洋艦派出的偵察機發回的報告,港內部分日艦被擊沉,岸邊設施也被擊中起火。日軍完全被這突如其來的炮火弄懵了,直到15分鐘後岸防炮火才開始還擊,但卻是朝著天上射擊——他們以為是遭到了美軍空襲。在日軍暴露了火力設施後,美軍艦隊再一次用準確的炮火對它們進行了逐個“點名”。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日軍潛艇也趕來助戰,但美軍驅逐艦不失時機的對其進行了深彈攻擊,迫使其倉皇逃遁。日本水上飛機也試圖轟炸美國艦隊,但被炮火擊退。儘管準確戰果不詳,但據信炮擊還是取得了成功。這次行動表明,美軍需要在日軍占領的島嶼附近建立基地。隨後,美軍在當月晚些時候攻占了阿達克島,為水面艦艇和飛機提供了穩固的基地。1943年1月,“印地”參與了支援美軍占領阿姆齊特卡島的作戰行動,奪取該島使美軍獲得了阿留申群島上另外一個基地。
2月19日夜,“印地”和兩艘驅逐艦在阿圖島西南海域巡邏,其目的是阻截向吉斯卡島和阿圖島運送增援部隊和補給的日軍運輸船,巡邏中“印地”碰上了日軍運輸船英惠丸號,當時日艦試圖傳送虛假應答信號進行逃避,結果被“印地”識破並果斷的發起炮擊。英惠丸被8英寸炮彈命中,發生了驚天動地的爆炸,全船乘員無人生還,據推測船上可能滿載彈藥。
1943年整個春夏,“印地”都在阿留申群島附近為美國運輸船隊擔任護航以及掩護兩棲進攻部隊等任務。5月,海軍攻占了阿圖島,這是美軍從日軍手中奪取的第一處要地。此後,美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吉斯卡島,這是日軍在阿留申群島最後一個堡壘。但遺憾的是,在美軍於8月15日成功登入前,日軍已經藉助濃霧的掩護將全部守軍撤離。
在梅爾島進行休整後,“印地”前往夏威夷,在那裡它被選為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指揮的第5艦隊的旗艦。11月10日,“印地”隨南方攻擊艦隊從珍珠港出發執行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的“電流行動”。11月19日,“印地”作為巡洋艦分艦隊的成員對塔拉瓦展開了炮擊,次日又炮擊了馬金島。此後該艦返回塔拉瓦作為火力支援艦為登入部隊提供掩護,戰鬥中,艦上的防空火力擊落了一架敵機,在登入部隊同狂熱的日本守軍展開血腥殘酷的激戰過程中,“印地”的艦炮對島上的堅固火力點進行了有效的壓制射擊。
在成功占領吉爾伯特群島後,美軍立即開始奪取馬紹爾群島,戰鬥中“印地”依然作為第5艦隊的旗艦,它在塔拉瓦和艦隊匯合,在行動前一天的1944年1月31日,它作為巡洋艦分艦隊的主力對夸賈林環礁群島實施了炮擊。炮擊一直持續到D日,“印地”摧毀了敵人兩個岸炮陣地,次日,“印地”又用艦炮消滅了一座碉堡及其它一些岸上設施,並且用延伸彈幕為前進部隊提供了有力的支援。2月4日,“印地”進入夸賈林環礁進行抵近射擊, 直到日軍抵抗徹底被清除。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1944年3、4月間,“印地”作為第5艦隊旗艦攻擊了西卡羅林群島。3月30-31日,航母艦載機對帛琉島進行了空襲,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日軍艦船。空襲中美軍擊沉日軍驅逐艦5艘、運輸船17艘、油船5艘,擊傷其他艦船17艘。此外,美軍還轟炸了日軍機場,並在附近水域布設了水雷以防止敵艦進行機動。3月31日,美軍攻擊了雅浦島和烏利西環礁,4月1日又攻擊了沃勒埃島。在這3天中,日機也對美軍艦隊發動進攻,但被艦炮成功驅逐,沒能對美艦造成傷害。戰鬥中“印地”擊落了它的第二架敵機——一架魚雷轟炸機。日軍總計損失了160架飛機,其中46架在地面上被擊毀。美軍的攻擊成功阻止了卡羅林群島的日軍干預美軍在紐幾內亞群島登入的企圖。
6月,第5艦隊又緊張的投入了對馬里亞納群島的攻擊行動。6月11日,美軍艦載機開始空襲塞班島,隨後艦隊對島上目標進行炮擊。從6月13日起,“印地”在炮擊中發揮了主要作用。6月15日即D日,斯普魯恩斯上將接到報告,一支由戰列艦、航空母艦、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龐大日本艦隊正向南推進準備解救馬里亞納的日本守軍。鑒於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在塞班的兩棲作戰行動,斯普魯恩斯無法把他的艦隊調到較遠的地方,於是,他派出一個快速航母編隊前去應付日軍艦隊,讓另一個航母編隊攻擊硫磺島和父島上的日軍機場——日軍可能會利用這些機場對美軍發動危險的進攻。6月19日,在菲律賓海戰鬥中,美軍特混艦隊和日軍遭遇,在美軍航母艦載機和護航艦隊艦炮的猛烈打擊下,那些企圖利用關島和提尼安島上的機場補充燃料和彈藥攻擊美國近岸艦船的日本艦載機損失慘重。當日美軍擊落日機402架,自己僅損失17架。這一天的輝煌勝利在美國海軍歷史上被稱為“馬里亞納火雞狩獵”。隨著日本空中抵抗行動的基本瓦解,美國航母艦載機攻擊並擊沉了日本航母2艘、驅逐艦2艘、油船1艘,並且重創其他日艦。6月23日“印地”返回塞班島繼續對島上美軍提供火力支援,6天后該艦又轉到提尼安島打擊日軍岸防設施。與此同時,美軍奪取了關島,“印地”成為自戰爭初期該基地陷落後第一艘進入阿普拉港的美軍戰艦。此後,“印地”又繼續在馬里亞納作戰數周,爾後轉往西卡羅林群島準備支援美軍計畫中的登入行動。9月12日到29日,“印地”炮擊了帛琉群島的貝里流島,有力的支援了登入行動。此後,該艦前往阿德默勒爾蒂群島的馬努斯,10天后回到梅爾島海軍船廠。經過修理後,“印地”再上征程,於1945年2月14日加入了米切爾中將的快速航母編隊,兩天后編隊進行了繼杜立特之後對日本東京的首次空襲。美軍計畫在2月19日登入硫磺島,“印地”隨同編隊對島上機場設施和防禦工事進行了火力準備。艦隊藉助惡劣天氣的掩護對日本守軍發動了突然襲擊,炮擊持續了整整兩天。2月16到17日,美國海軍損失了49架艦載機,但在地面上和空中總計擊毀了499架日機。除此以外,米切爾的艦隊還擊沉了1艘日軍航母、9艘岸防艦、2艘護航驅逐艦和1艘運輸船。美軍還摧毀了島上日軍的機庫、倉庫、營房、工廠以及其他工業設施。在整個行動中,“印地”擔負了重要的支援任務。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攻擊結束後,艦隊立即馳赴波寧斯支援美軍在硫磺島的登入行動。“印地”在那裡一直呆到3月1日,此間它負責保護艦隊並用艦炮對灘頭目標進行轟擊。2月25日,米切爾艦隊開始空襲東京以及本州海岸以南的八丈島時,“印地”返回了艦隊。儘管天氣極端惡劣,但美軍還是擊毀日機158架,擊沉5艘小型艦船,此外還摧毀了不少岸上工事以及一些貨運列車。
美軍決心在靠近日本本土的地方建立前哨基地,琉球群島的沖繩島是比較理想的選擇。為了用最小的代價占領該島,美軍決定對日本南部的機場進行襲擊,以便讓日軍無法對美軍進攻部隊實施有效的空中抵抗。1945年3月14日,“印地”隨同快速航母編隊離開烏利西環礁前往日本沿岸。18日,在距離九州東南100英里處,航空母艦釋放艦載機對島上機場和本州南部的神戶以及吳港內的日本艦隊進行空襲。3月21日,在確定了美國艦隊的位置後,日本出動48架飛機對美國艦隊發動攻擊,美軍起飛24架艦載機在60英里外對敵機進行攔截,結果全部這些日機都在大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最後的歸宿。
3月24日,美軍開始進行沖繩登入前的火力準備,連續7天“印地”向岸防工事不停的傾泄著8英寸炮彈。與此同時,負隅頑抗的日本飛機也多次對美艦進行攻擊,“印地”擊落了6架敵機還協同友艦擊落了另外兩架。3月31日上午,也就是登入前一天,“印地”的對空警戒哨發現了一架單發日本戰鬥機正藉助太陽的輝光呼嘯著對艦橋進行俯衝攻擊。艦上的20毫米炮高炮立即開火,15秒後敵機進至軍艦上方,艦上火炮發射的曳光彈連續命中敵機,迫使其脫離航線,但飛行員還是在25英尺高度上投下了炸彈,隨後飛機撞上了主甲板左後部。飛機翻覆墜海,沒有給軍艦造成嚴重損傷,但是那枚炸彈卻穿透了甲板裝甲、乘員食堂、休息艙以及油艙,最後穿過艦底在水中爆炸。劇烈的爆炸在艦底撕開了兩個裂口,導致艙室進水,9名艦員陣亡。炸彈造成的進水導致“印地”尾部下沉並且產生左傾,但是它仍然頑強的堵住了進水,並且靠近一艘救援艦進行緊急維修。檢查發現,“印地”推進軸損壞、油櫃破裂、海水淡化設備被毀;儘管如此,這艘屢立戰功的巡洋艦還是依靠自己的動力橫渡太平洋返回了梅爾島海軍船廠“印地”似乎注定要馬不停蹄。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運送核子彈

在接受了修理和改裝後,它接到一項絕密命令——運送核子彈裝配所需的零組件及核燃料高速前往提尼安島,正是這些重要的材料組裝成的核子彈後來在廣島和長崎植下了兩棵恐怖的蘑菇雲。由於任務緊急,“印地”於7月15日離開舊金山,19日抵達珍珠港,26日在沒有護航的情況下抵達提尼安。這次航行“印地”創下了一項紀錄:從舊金山出發在10天內航行5000英里!

遇襲沉沒

在將那批絕密貨物送到提尼安後,“印地”又前往關島,隨後啟程繼續前往雷伊泰灣準備向傑西·奧登多夫海軍中將報到,此後將在沖繩附近執行任務。7月28日,“印地”在沒有護航的情況下趕奔雷伊泰灣。當時為中等海情,能見度良好,印第安納波利斯號以17節速度航行。7月30日上午,在距離軍艦不遠處,一艘日本潛艇悄悄伸出了潛望鏡,這正是日本伊-58號大型潛艇——形單影隻的“印地”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日軍的極好目標。00:15,日本艇長橋本森千宣一聲令下,伊-58射出兩枚魚雷,魚雷準確命中“印地”右舷,伴隨著兩聲巨響,“印地”上火光熊熊,劇烈的爆炸中金屬碎片四濺。12分鐘後,“印地”翻覆並沉沒,地點是在北緯12°02'、東經134°48'附近海域。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
31日該艦沒有按時抵達雷伊泰灣,而美軍也沒有為此出具任何報告。“印地”被命中時,300名艦員當場陣亡,近900人落水,由於沒有被及時發現,這些可憐的倖存者不得不在接下來的近5天時間裡為了生存同狂風巨浪、缺水以及精神和肉體的極度疲勞進行鬥爭,更為悲慘的是,他們還遇到了嗜血成性的成群鯊魚!許多僥倖從沉船中倖存下來的水兵此刻卻成了鯊魚的食物,頓時海面上慘叫不絕,大片的海水被染成了血紅色……
直到8月2日上午10時,美軍VPB-152中隊的一架PV-2反潛轟炸機正在進行一次例行的反潛巡邏,借著太陽在海水上的反光,飛行員查克·戈文中尉時不時看到海面上有一條五光十色的東西,在注視了幾秒鐘後他發現那是一條長長的油帶,這一發現令他十分警覺,因為這通常表示附近很有可能有一艘準備上浮給蓄電池充電的日本潛艇!他立即降低高度,順著油帶追蹤而去,在向東飛行了約15英里後,他的眼睛猛地瞪大了——下方的海面上,到處是散落的軍艦殘片和那些幾近絕望的倖存者!
查克·戈文立刻把這一發現用無線電通知了帛琉島上的美軍基地,同時將機上的救生筏和部分給養投給水面的倖存者。三小時後,一架“卡塔琳娜”PBY水上飛機在阿德里亞·馬克斯中尉的指揮下抵達出事海域,為倖存者投下救生筏和補給品。然後,這名勇敢的中尉違令冒險降落在海面上開始搭救倖存者。
一些倖存者爬上了救生筏,另一些人則被系在機翼上,用這種方式,馬克斯和他的機組人員成功將56名倖存者帶到安全地區。他還向其他美國海軍艦隻通報了發現“印地”殘片的準確地點,三艘美軍驅逐艦和兩艘其他艦隻迅速趕來營救。此後美軍動用了所有空中和海面救援隊伍,在附近海域仔細搜尋生還者。到8月8日救援行動結束時,美軍已經晝夜不停地對半徑100英里內的海域進行了仔細搜尋,但卻僅僅營救起全艦1199名官兵中的321名倖存者,其中4人在送往醫院不久後死亡。這是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災難。

艦長受辱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艦長查爾斯·麥克維也在獲救人員之列,但是他的苦難遠未結束。
隨著一場大規模的營救行動結束,近1/4船員——317人倖存下來。他們被送往醫院。8月15日,日本投降。迎接艦長麥克沃伊的沒有鮮花,也沒有慰問。隨後他被送上軍事法庭——他的罪名是在這個國家參戰期間使這艘巡洋艦“承擔風險”。但是為什麼他向上級要求驅逐艦護航沒有結果?為什麼“印第安納波利斯”發出的求救信號沒有收到?為什麼直到出事後第四天海軍才“偶然”發現他們?這些問題卻沒有得到回答。
艦長麥克沃伊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由於他在軍事法庭上受到的指控,他經常收到死難者家屬寄給他的詛咒信,罵他是殺人兇手,並用各種惡毒的語言來侮辱他。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生還者熱烈擁抱他,向他敬禮,告訴他作為他的手下是多么自豪。生還者的激勵畢竟微不足道。在鋪天蓋地的辱罵聲中,麥克沃伊精神出了些問題——他的信念垮掉了。1968年,當麥克沃伊打開又一封詛咒信時,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艦長自殺身亡。

終獲平反

50年後的1996年,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轉折。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一位名叫亨特·斯科特的大學生看了一場名叫《大白鯊》的電影,在片中一個劇中人物回憶了鯊魚是如何襲擊失事巡洋艦上的艦員的,這激發了這個“軍事迷”大學生對“印第安納波利斯”事件的好奇。斯科特決定調查這場悲劇。他找到了“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倖存者的名單。通過走訪,這些倖存者都異口同聲地對他說他們的艦長蒙受了極大的不白之冤。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國家紀念館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國家紀念館
通過調查,年輕的斯科特發現,海軍最高指揮部始終知道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正駛入極度危險之中,但它從未向艦長發出過警告;他也得知至少有3個海軍單位收到了SOS求救信號,但它們要么沒有在意,要么認為這是日本人耍的花招。到了1999年,斯科特的研究結果以及他與許多生還者的談話內容發表後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為麥克沃伊平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2000年春天,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決議,稱對麥克沃伊的指控“從道德上而言是不成立的”,對他的定罪屬於“審理不公,導致他不公正地蒙受恥辱,並且毀了他的軍旅生涯”。參議院通過的決議口氣沒那么嚴厲,決議只說麥克沃伊“不應受到懲處”,但沒說有什麼不公正行為。

殘骸發現

2017年8月18日,微軟創始人保羅·艾倫帶領的一組研究人員宣布,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的殘骸在太平洋海底被找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