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形制

印章形制

歷代印章的形制,正式的大致就是方形的或長方形的兩種,方形的最常用。但戰國迄今·印章的形制千變萬化,尤其是私印,形制更是種類繁多。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印章形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章形制
  • 外文名:Seal shape
  • 形狀:方形的或長方形的兩種
  • 形制:種類繁多
一面印,兩面印,多面印,套印,帶鉤印,連珠印,正方形與長方形印,圓形與橢圓形印,異形印,隨形印,

一面印

古代帶紐的印章,大都是一面印。一面印多是姓名印,方形,印文的字型比較規範。

兩面印

印章的兩面都有印文,稱為兩面印。兩面印多是私印,始於秦,盛於漢。印文有一面刻姓,一面刻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表字、臣某、妾某、吉語、鳥、獸、魚、蟲等。也有兩面吉語印、兩面肖形印、兩面圖案印等。兩面印大都是銅質的,個別也有玉的。印身很薄,中間有長方形穿孔,可以穿繩,便於攜帶,因此兩面印又稱為穿帶印。

多面印

五面或六面都刻有文字的印章稱為多面印。這種形制的印章,質地都是銅的。五面印是在印章的正面和四周都刻有文字,一面是紐。五面印多見於秦代私印,印文大都是吉祥文字。六面印盛行於魏晉六朝時期,這種印呈“凸”字形,正面、四周和印鼻上端都有印文。印鼻有孔。可以穿繩,以便佩帶。

套印

將兩枚或數枚大小不等的印章互相合理地套合起來,使之融為一體,稱為“套印”。套印有兩種,一種是帶獸紐的,稱為“子母套印”,另一種是無紐的方形套印。
套印始於漢代,盛行於魏晉六朝時期。製作方法都是鑄銅的。
鑄造獸紐的套印時,一般總是把動物的首和身分別鑄在兩顆印上,大印的印紐作母獸,小印的印紐作子獸,套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獸形,如同母抱子的形狀。有一母一子的雙套印,也有一母二子的三套印,分別稱為“子母套印”或“子母孫套印”。無紐方形套印有三套的、四套的,甚至五套、六套的不等。最小的方印是實心,上面也有刻五面或六面文字的。

帶鉤印

帶鉤是古代人束在腰間皮帶上的鉤,質地有銅、鐵、玉。它的形狀是首部彎曲,後背有圓紐,尺寸大小不等。帶鉤印的質地都是銅的,印面是在帶鉤背後的圓紐上,便於兩用。帶鉤印多屬千秦漢時期,但不是所有的帶鉤上面都帶有印章,帶印的只是極少數。
印章形制

連珠印

將一方印章中間鏟去一部分,使之成為幾個小印,刻以姓、名、別號或聯成相應的詞句,這種形制的印章稱為“連珠式印”。有二連珠、三連珠或四連珠等。三連珠或四連珠,始於秦漢。二連珠始於唐代。如唐太宗書寫的“貞觀”二字印、宋徽宗用的“宣和”二字玉印,都是連珠印。連珠印的形式有方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方形上下兩印的最常見。

正方形與長方形印

正方形印章莊重大方,自古至今,無論官印或私印,多是正方形。長方形印章,官印占少量,大多是私印。如齋館印、詩句印、吉語印、鑑賞印和蓋在字畫上角的引首章等。篆刻家多喜歡用長方形。

圓形與橢圓形印

圓形與橢圓形印和其他異形印相比,還是比較規範的,這兩種形狀的印章,圓形的比較少,橢圓形則多見於鑑賞印和引首章。這種形制的印章,印面的邊緣弧線與印文字型直線結合,顯得很別致。

異形印

異形印是一種不規則形狀的印章,其形狀大小都沒有定例,這類印章一般都是私印。
最早的異形印始於戰國,秦漢時期的古缽,也有很多異形。隨著印章藝術的不斷發展,其形狀也逐漸趨向多樣化,尤其是石印盛行以後,形制更是五花八門。從戰國時期的異形缽,經過歷代演變至今,其形制主要有錢幣形、禽獸形、連環形、竹葉形、葫蘆形、牛角形、梅花形、雞心形、瓦當形、不等邊形、三角形、直角形、菱形以及琴、鼎、壺、爐等器物形。
異形印的製作,應該有耐人尋味的布局,遒勁有力的字型刀法,莊重雅致的格調,否則很容易落入俗套。

隨形印

隨形印是在異形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種形制的印章,多是石質的,明清迄今,一直都在沿用。一塊石料,隨意破成自己所喜歡的形狀,或為了不破壞原材料肖形紋理,隨其自然形狀雕琢成印。這種形狀的印章,自然成趣,因此文人、畫家、篆刻家總喜歡把自己欣賞的詩詞、吉語、替句、閒文等刻成隨形印章存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