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盒

印盒

印盒,亦稱印奩,盛放印泥文房用具。多扁圓形,體積較小,有瑪瑙象牙、玉等,以瓷質為最佳。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銅錫有銹。玉與水晶及燒料俱有潮濕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為之,亦不適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盒
  • 亦稱:印奩
  • 讀音 :yìn hé
  • 類別:盛放印泥文房用具
歷史,種類,

歷史

印盒具體起始年代已不可考,宋曾鞏詩:“印奩封罷閣鈐間,喜有秋毫免素餐。”而且傳世品中亦見有唐代印盒,由此可見,印盒不會晚於唐,而盛於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窯均燒造過印盒。元代亦有印盒,元喬吉《兩世姻緣》:“恰便似一個印盒脫將來。”
由於歷史的原因,唐宋之物甚為罕見,以清代傳世品較多。明代印盒多為銅製,圓形,面微凸起。銅鎏金嵌金絲印盒,蓋面有嵌鑲的紋飾,子母口,其體形雖小,但作工頗為精湛。
明代 瓷印盒或圓或方,以明中期以後較為常見。青花五彩龍鳳紋印盒,方形,直壁。蓋面繪有龍鳳紋飾,器身繪有兩兩相對的龍鳳紋飾。底有青花雙框“大明萬曆年制”楷款,為萬曆官窯器物。
印盒印盒
清代 以銅為印泥盒十分流行,有方形,圓形。裝飾技法以鎏金開光鏨花鳥紋飾為主,工藝極為精湛。銅鏨鳳紋印盒,圓形、平頂、直壁,蓋面鏨有鳳紋,盒壁亦鏨有紋飾。紋飾細膩,裝飾古樸典雅,為清中期器物。

種類

以玉為印盒在清代較為常見,多為白玉,圓形弧壁或圓形直壁,或光素或刻有紋飾。白玉印盒,平頂微凸,直壁,子母口,平底,通體光素無紋飾。玉質細膩無瑕,極為典雅大方。
以瓷為印盒在清代最為普及,器型較為豐富,可分為大小兩種,或圓或方。一般宮廷用具較大。品種有青花、五彩、鬥彩、粉彩、顏色釉等。以康熙豇豆紅,灑藍釉及乾隆時仿雕漆印盒最為著名。
天青釉印盒,覆斗狀,蓋面平坦,通體施以天青釉,釉質純淨肥潤,光澤度強。底有青花雙圈楷款,為康熙官窯器物。
清代中晚期時,雕瓷興起,雕瓷人物印盒,圓形圈足,印蓋雕有蘇東坡游赤壁圖,雕工細膩,人物栩栩如生。為清同治年間雕瓷名家李裕成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