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星台

民國十五年(1926年),由寶山縣署批准,任高橋鄉議會議長;改選,仍蟬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星台
  • 時間:民國十五年
  • 特點:熱心公益事業
  • 別號:清溪漁隱
生卒年月,生平事跡,雜糧業泰斗,熱心公益事業,修橋築路,興辦教育,人品氣節,

生卒年月

印星台號漁村,別號清溪漁隱,住高橋北街。生於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卒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享年七十有四。

生平事跡

雜糧業泰斗

祖父業布商起家,父建卿不善守業,家遂中落。因家貧無力就學,僅讀私塾三個月。十四歲便入上海董家渡聚泰雜糧號當學徒。發奮自學,遂通書算。為店主所器重,被提拔為會計。頭角初露,益加謙和,與同事和衷共濟,業務蒸蒸日上。1913年,聚泰改獨資為合夥,易名“聚泰和”,印被推為經理。善用人,且通計然術,熟悉經商之道,又恪守信用,廣受客戶信賴。其鼎盛時,年利潤在萬元以上,堪稱雜糧業泰斗。因此,被選為上海市雜糧業同業公會理事及雜糧交易所常務理事。

熱心公益事業

印經商得法,家道小康後,仍居安思危,不忘幼年貧困遭遇。常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故鄉父老牛馬走,當盡我心”自勉。他對社會公益事業,無不竭力舉辦。畢生為公益所耗之資財達十五萬銀元之巨。雖部分由他倡議募集,但己出也不少。
上世紀二十年代,位於高橋慈善街21號的“平康會”,即為印所創設,為當年鎮上唯一的慈善機構,“慈善街”因此得名。平康會以賑濟貧民為宗旨,有施米、施衣、施藥等項,憑票證領取。發賑店鋪有康盛米店等。印覓得治黃疸之秘方,配藥自製,藥丸形如桂圓而略小,委王大吉藥店代為施送,治癒者不知凡幾。每年夏天家中多備行軍散、臥龍丹、十滴水等施放。他募得經費,分存各殷實店鋪,將本取息,以充善舉。

修橋築路

舊時,交通閉塞。印對修橋築路,分外熱心。平生築路十餘里,修橋六十餘座。如屯糧巷至東獺廟,原為鄉間小路,天雨泥濘,行人苦之。印攘臂一呼,馬伯申等先後回響。1930年初動工,歷一載而成。耗資五千,與馬各半。彈石面,名“西官路”,即今草高支路舊址。修建的橋樑有大同一號橋、二號橋、義安橋、來復橋、修德橋、永寧橋等。在世時,曾備修橋築路明細帳一冊,對工程名稱、資金來源、承包人姓名、耗工耗資等,詳予記載。此一資料,毀於文革。
1928年,因黃潼港淤塞,跨黃潼港南北之“高橋,亦徒供觀瞻,反勞負載之登涉”,乃填築馬路,並“遷其橋於迤西之港口”。印恐“後之閱志書者,情勢更易,事實湮沒,乃親撰《遷橋築路記》文而手書之,由吳郡鄒念生刻石碑,樹於橋之原址。並鐫《古高橋舊址》碑,立之左右,署名“平康會立”,也是鄒念生所刻。印慮填之後,飲水消防,諸多不便,復鑿井兩口於橋址,名“保全公井”,由印手書刻於井圈之上。 “雙井”之名流傳至今。印書法,古樸遒勁,氣勢雄渾,功力深厚。今《古高橋舊址》碑經修復重樹於原址,《遷橋築路記》碑毀於文革,僅有碑文拓本存上海市文管會。“雙井”井圈移置海高二村前。

興辦教育

民國十六年(1927年),日新國小創立,假黃氏家祠為校舍,印為校董之一。後因學生激增,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印籌租校基,並捐資五百,存諸萬盛醬園,建日新國小於今歐高路、海高路之交。日新國小之建成並培養出一批人才,印作出貢獻。日新校訓“勤樸敬愛”,亦印所書寫。建校十周年出的校史集子,封面印有校訓,署名印星台並蓋章。日新國小即今高橋鎮國小前身。

人品氣節

印平生好學,一卷在手,愛不忍釋。潛心修身養性,對《十三經註疏》、 《資治通鑑》頗有心得。兩兄早故,以禮事寡嫂如母,並以長子兼祧長嫂,以幼子祧次嫂。
印幼年多病,後習氣功,早晚靜坐數小時,不藥而愈。好旅遊,春秋佳日,常結伴遊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嵩、岱、衡、華、台、盪、黃、廬,幾半中國,少長樂與為伴,其好客如此。
近江台近江台
既耄,乃治園圃為終老計,名“印園”(即如今高橋“印家花園”)。築高台,稱“近江台”。登台遠眺,可睹江海。 “近江台”現存於海高二村內。
抗戰時,印已年愈古稀,息影園林,杜門不出。日寇陷高橋,沐猴而冠者不乏其人。曰寇赫德利森促偽鎮長逼印出山,印慨然日: “我磊落一生,深明大義,豈城狐社鼠之輩搖唇鼓舌所能移其志哉!若威逼過甚,唯一死以明我志耳!”屢請屢拒,終不屈。臨終前,長吟陸放翁詩句: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其念念不忘者,唯國家民族之安危,祖國之統一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