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HF-24戰鬥機

HF-24“風神”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印度空軍研製的單座雙發戰鬥機,也是印度本國研製的第一種超音速戰鬥機。1956年開始設計,1961年6月原型機開始試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HF-24戰鬥機
  • 研製單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
  • 翼展:9.00米
  • 機高:3.60米
簡介,基本參數,戰機概況,研製構思,研製歷程,性能結構,服役歷程,

簡介

印度HF-24戰鬥機
HF-24隻有兩種型別:HF-24Mk.1是作為對地攻擊戰鬥機而設計的,第一架預生產型於1963年3月首次飛行,生產型於1967年11月首次試飛,1977年停產,共製造了129架。HF-24Mk.1T是串列雙座教練型,1970年4月試飛,1977年停產,共製造了18架。HF-24均裝兩台不帶加力的“奧菲斯”703發動機,單台推力為21.57千牛(2300公斤),機頭裝4門30毫米“阿登”Mk.2機炮,可攜帶多種火箭彈及炸彈。HF-24逐步被米格-23所替代,到1986年,印度只有18架HF-24服役。現已全部退役。

基本參數

外形尺寸
翼展:9.00米
機長:15.87米
機高:3.60米
機翼面積:28.00米2
主輪距:2.80米

印度HF-24戰鬥機
前主輪距:5.56米
重量及載荷
飛機空重:6195千克
起飛重量(帶腹部副油箱):8951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0908千克
推重比:0.49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12000米):M1.02
最大允許速度(海平面,錶速):1112公里/小時
失速速度:256公里/小時
著陸速度:268公里/小時
爬升時間(從海平面至12200米):9分20秒
起飛滑跑距離:850米
作戰半徑(低空):238公里
高空截擊:396公里
轉場航程:1445公里

戰機概況

印度戰機的設計開始於1957年6月,並獲得HF-24的編號。1959年初一架全尺寸木製樣機準備就緒,距離1958年4月10日的最後一次協商會還不到一年。用木製樣機進行的試驗於1959年4月1日由Wg.Cdr.Suri和Wg.Cdr.KapilBha

印度HF-24戰鬥機
rgava開始。這架雙座機由C-47拖帶並在高度3660米至4570米釋放。到該階段快結束時一共飛行78次。第一架原型機(HF-001)於1960年四月開始組裝,11個月後(1961年3月11日)開始動力滑行實驗。經過3個月全面的地面實驗,HF-001由Wg.Cdr.SuranjanDas操縱在1961年6月17日實現首飛。第一次正式飛行是在7天后,當時的國防部長V.K.KrishnaMenon觀看了試飛。從那時起HF-001有了印度空軍的標誌並被賦予系列號BR462。1961年11月一架用於結構測試的機體完成並在Bangalore的測試平台進行了廣泛的結構和功能測試。1962年10月4日第二架原型機BR463加入試飛。試飛隊由聯隊指揮官Das指揮,中隊長I.M.Chopra協助負責穩定性實驗,中隊長W.M.Tilak負責武器和設備,中隊長Dey負責發動機。

研製構思

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了在航空方面自給自足,印度空軍提出發展國產多用途戰機。這是當時除了主要的軍事大國以外第一次有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做出嘗試,計畫代號為HF-24暴風之神。當時印度國內航空業只有設計HT-2螺旋槳教練機的經驗,生產能力也僅限於特許製造吸血鬼FBMk.52和TMk.55。要製造M2級的戰鬥機只能依靠有限的條件和大膽。第十中隊的HF-24於1980露面,這種後期型具有更好的機動性。
HF-24戰鬥機是根據空軍參謀部的要求而構思的,它是一種既能進行高空截擊又能進行低空攻擊的多任務戰鬥機。它必須達到兩倍音速,升限18290米,作戰半徑805公里。這還不算,空軍參謀部還要求基礎設計要符合高級教練機的要求,是一架全天候戰機還能海軍化作為艦載機。指導思想是飛機必須在國內製造。它的設計哲學和空軍參謀部的要求與今日的LCA十分相似。這項任務被交給印度飛機有限公司(HAL,位於班加羅爾)。但是1955年的印度還不具備實現該計畫的基本能力。

印度HF-24戰鬥機
由於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關太多,政府部門對此也缺乏興趣。應印度的邀請,德國專家譚克教授(在Focke-Wolf工作過)和他的助手Mittelhuber於1956年8月到達班加羅爾擔任設計隊伍的領導工作。BD-830是第三架原型機,於1964年進行了測試。1956年的印度只有三名本國高級工程師,整個設計部門只有54人。原型機車間只有60人,工程製造部門甚至只有13人,沒有製造原型機的廠房,沒有工程機械,沒有測試儀器,結構測試平台或者飛行測試實驗室。實際上印度航空聯合體當時連一條像樣的跑道都沒有。所有的一切都要從圖紙開始。在建立可用的設計和測試基礎設施方面進行了大量努力。1961年第一架HF-24原型機開始準備飛行測試程式,印度雇用了18名德國設計師,擁有150人的設計部門,原型機車間有631人(其中管理人員39人),還有一個一百多人的工程部。

研製歷程

HF-24的設計是基於3705公斤推力並帶後燃器的OrpheusBOr12發動機。不幸的是英國政府停止了該發動機的研製,印度政府又拒絕繼續提供經費。製造商只要300萬英鎊研製經費,這在當時並不是個大數目。發動機的問題從此一直困擾著HF-24。由於BOr12發動機取消,設計組被迫採用沒有加力的為早中期飛機設計的推力2200kg的Orpheus703發動機。此後為尋找OrpheusBOr12的替代品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1961年國防部長看上了蘇聯的TumanskyRD-9F,一種用於MiG-19SF的小直徑,軸向流帶加力的發動機。1961年末進口了六台RD-9F並在Bangalore進行了試驗台試驗。
1962年7月在莫斯科進行了特許生產RD-9F的談判。1963年RD-9F因為震動問題無法解決而被放棄。而且它的大修壽命出奇的短而壓縮機看來也不可能承受Mach1.4以上的壓力,因此談判沒有繼續。為了不使Marut(暴風之神)計畫流產,印度政府決定採購18架裝備Orpheus703發動機的預生產型。儘管空軍不情願,後來又生產了62架。空軍主要是不喜歡Orpheus703發動機,而且飛機的性能比起獵人也沒有多大進步。空軍的態度導致飛機交付進度拖延。RD-9F被放棄後,又考慮採用E-300噴氣發動機(由FerdinandBrandner,一個被蘇聯政府遣返的奧地利人為埃及研製)。E-300是一種簡單的輕量級發動機,有9級壓縮機和兩級渦輪。印度人希望該發動機能提供4800kg推力,加力時可加大40%。1962年一種帶有更小後燃器的EL-300發動機據信可以提供4355kg推力,可以把它用於HF-24。1964年11月2日在開羅簽署了一項協定。

印度HF-24戰鬥機
1966年7月印度完成了一架特別改裝的預生產型HF-24,另外編號為HF-24Mk1BX,用它參加埃及的發動機計畫。這架飛機的機身經過改裝能夠容納Orpheus703或EL-300。HF-24Mk1BX安裝一台E-300和一台Orpheus的飛行試驗在埃及的Helwan開始,時間是1967年3月29日。由中隊長I.M.Chopra執行任務。到1967年6月阿以衝突爆發致使EL-300計畫停止為止HF-24Mk1BX完成了106小時,150次飛行。試驗表明EL-300達不到預期目標,即使裝上兩台發動機飛機也無法突破Mach1.1。印度政府最終對整個計畫失去興趣,1969年7月1日試驗隊從埃及返回。試驗機贈送給了埃及政府。其間BristolSiddeley公司建議把飛馬發動機的高壓內軸裝到印度生產的Orpheus703上,這樣在理論上可以達到OrpheusBOr12的性能。但是印度政府還是不願承擔發展經費。印度還尋求從美國獲得對HF-24的援助。1964年正式向美國提出在發動機方面予以技術援助,這一計畫就是HF-24Mk2。由於印度與蘇聯談判MiG-21的生產許可,計畫被擱置,最終由於印巴衝突而泡湯。
1967年,隨著KurtTank(德國設計師)任期屆滿,HF-24戰鬥機的發展重任就落到Das和他的印度團隊肩上,他們要製造風神的雙座教練型。兩架原型機(BD888和BD889)使用的是第46和第47架機體,BD888由首席試飛員R.D.Sahni在1970年4月30日進行了首飛。這樣的改裝費用不高,零部件通用性也很好。第二架原型機1971年3月首飛,BD888於1975年初加入現役。
在HF-24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為它尋求合適動力的努力從未停止。1966年9月國防部長宣布正在試飛的第三架原型機(HF005,設計型號Mk.1A)裝備了帶加力的Orpheus703發動機,比原來的推力(2595kg)高出18%。1970年又有兩架代號Mk.1R的風神加入了這項試飛。不幸的是該計畫遭到重挫,1970年1月10日,試飛員SuranjanDas駕駛Mk.1R(HF-0320)剛起飛就墜毀了。印度最重要的試飛員成了事故的犧牲品。據說當時一台發動機停車,另一台也有問題。但是官方的調查報告將事故原因歸結於座艙鎖緊機構故障。Mk.1R用鉸鏈式的蛤殼座艙蓋取代了以前的滑動座艙蓋,由於鎖緊機構失效導致座艙蓋被氣流捲走,突然增大的阻力使速度驟降,飛機失速墜毀。這次打擊使得進度大大減慢,最後階段的試驗直到1973年才完成。結果是飛機的後機身加寬了,Orpheus703發動機的加力推力提高了27%,達到2794kg。但是這樣的進步還不足以使Mk1R獲得批量生產訂單。
1970年末,印度航空公司開始和英國羅羅公司談判引進TurbomecaAdour雙軸加力渦扇發動機,裝備這種發動機的風神稱為Mk2型。最初也考慮過羅羅RB.153,但由於既無法接受英國提出的條件又不願為了發動機修改機身設計,印度放棄了這種發動機。80年代初,印度空軍參謀部用外國飛機擔任了戰術攻擊和縱深攻擊任務,風神的進一步發展就顯得有些多餘了。80年代中期足夠數量的美洲豹和MiG-23BN/27加入印度空軍,風神計畫此時已無容身之處。10中隊1980年8月淘汰了風神,1981年220中隊換裝MiG-23BN。最後淘汰風神的是31中隊,一直保留到90年代中期。印度國產戰機的神話就此結束。HF-24計畫為印度航空工業打下了基礎。

性能結構

印度HF-24戰鬥機採用常規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採用面積律設計的機翼。機翼採用普通的扭力盒結構,液壓驅動副翼和後緣襟翼。副翼和升降舵可以手動控制,而方向舵始終由人工控制。全動尾翼由液壓控制並有電驅動備份,當液壓失效時可以開動電力系統,正確的角度由人工設定。液壓驅動的乳酪形減速板安在機腹下起落架艙後面。進氣道內有兩個固定進氣錐,後機身並排安有兩台Orpheus703發動機。內部燃油量2962升,有一個機身油箱,兩個機翼中線油箱和機翼整體油箱。飛行員座椅是Martin-BakerMkS4C零高度彈射座椅。座艙在7315到12,190米之間保持0.25KG/CM2的壓力。多數儀表英國,也有法國,瑞典和美國的產品。

印度HF-24戰鬥機
HF-24戰鬥機標準裝備包括DFA73D/F,TA和RA本迪克斯(Bendix)接收機以及12頻道VHF系統。兩個VHF天線安在玻璃纖維加固的絕緣翼尖,無線電羅盤天線在機背上。武器包括4門30mmAdenMk.2機炮,每門備彈130發,MATRA103型火箭發射器,每個裝50——68mm火箭10枚。飛機有4個翼下硬掛點,每個承載454kg。可以掛載普通炸彈,凝固汽油彈,火箭發射器,454升副油箱。
HF-24戰鬥機的優異操控特性得到廣泛認同。絕大多數飛行員認為駕駛它令人愉快,飛特技時有良好的操控反應。它的優於獵人的加速性使有的飛行員毫不掩飾的稱它為獵人Mk.II。HF-24戰鬥機視界良好,是空氣動力學結構最簡潔的飛機。它飛行穩定無需人工或自動增穩。HF-24最多拉過10.5g但最後的生產型定為8g。飛機在整個速度範圍內操控自如,海平面最大速度1149km/hr。

服役歷程

在1971年印巴戰爭期間,HF-24保持了相當高的出勤率(和60年代末相比)。這應當歸功於良好的備件供應和設計時就考慮到的易維護性。HF-24在1971年前就有一種加大翼面積的改良型,許多飛機改裝了久經考驗的ISIS瞄準鏡。在1975年HF-24Mk.1T(雙座教練型)裝備了三個中隊,10中隊於1967年4月首批換裝,220中隊1969年5月,31中隊1974年3月換裝。在製造出的145架風神中有130多架進入現役。
1971年初所有的HF-24中隊從Chandigarh部署到Chandigarh。1971年11月所有分隊按照仙人掌百合花行動的安排進駐前線機場。在巴基斯坦於1971年12月3日夜間發動第一次攻擊後這些基地進入最高警戒。Uttarlai是第三個遭到攻擊的,於12月3日20:00受到B-57的轟炸。
1971年12月4日凌晨駐紮該基地的10中隊出動四架HF-24攻擊了巴基斯坦境內離邊境320公里的海德拉巴機場。這是10中隊在戰爭中的第一次攻擊行動。HF-24用454公斤炸彈攻擊了機場建築,HF-24未受到任何攔截,地面火力也很微弱,所有飛機安全返回。海德拉巴當天又再次遭到攻擊。220中隊和10中隊在稍後展開的戰場遮斷行動中並肩作戰。220中隊攻擊了防守嚴密的Ghazi(立誓與異教徒戰鬥的伊斯蘭教戰士)兵營,用火箭擊毀了很多碉堡和工事。對於第二天晚上進攻兵營的步兵第11師來說是幫了大忙,步兵們經過艱苦的戰鬥才占領了該地。所有單位繼續攻擊信德省的各個目標,NayaChor在4日遭到了反覆攻擊。儘管巴基斯坦遭到很大打擊,但220中隊還是在NayaChor遭到開戰以來的第一次損失。這架飛機是被高炮擊落的,P.V.Apte上尉陣亡,Bhargava上尉跳傘後被俘。(註:NayaChor距離地區總部MirpurKhas70公里,距離海德拉巴150公里)由於NayaChor有重要的信號台和導航台,印度空軍對它特別關注。

印度HF-24戰鬥機
1971年12月5日HF-24冒著地面強大高炮火力的交叉攻擊再次襲擊了NayaChor。還攻擊了Chor,DhoroNaro,SufiFakir和Umerkot等地的油料倉庫和火車。5日和6日巴基斯坦車隊在Longewala受到HF-24的機槍掃射和火箭攻擊,它們和從Jaisalmer起飛的獵人一起獲得巨大戰果。在南部戰線HF-24用68mmSNEB火箭打散了巴基斯坦軍隊的集結部隊。對巴基斯坦運輸系統的攻擊每天都在進行,HF-24主要攻擊Rohri到Khanpur的鐵路。MirpurKhas的編組站和鐵路樞紐12月7日和8日遭到10中隊的猛烈攻擊。儘管它主要擔負對地攻擊任務,但HF-24也能夠與敵戰鬥機對抗。1971年12月7日09:30,K.K.Bakshi和K.P.Sreekanth正在Chor東南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突然碰到四架可能也在執行對地任務的巴基斯坦軍刀機。軍刀發現HF-24後立即分成兩對,其中一對立即對準備自衛的印度飛機進行攻擊。混戰中Baks。隨著印度軍隊到達NayaChor,雙方飛機的遭遇越來越頻繁。由於NayaChor後面就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帶,印度的突破將造成嚴重的後果。巴基斯坦把大多數飛機投入這一地區,雙方空軍都對各自的地面部隊提供支援。12月9日10中隊損失了它的第一架HF-24,A.V.Kamat在NayaChor附近被擊落。
1971年12月10日,兩架HF-24由M.Jatar和S.C.Batra駕駛去NayaChor附近攻擊可能出現的目標,當Jatar剛擊中一輛坦克,Batra突然發現他後上方1500英尺(457米)有三架軍刀,幾乎同時5點鐘位置又出現四架軍刀。兩架HF-24立即投入空戰,但雙方均無戰果。由於地面管制通告有巴基斯坦MiG-19在靠近,HF-24退出戰鬥返回基地。巴基斯坦想方設法要壓制Uttarlai的前線機場,白天用F-104攻擊,晚上用B-57轟炸。這些飛機從巴基斯坦縱深的Masroor機場和中部的Talahyar機場起飛,並依靠NayaChor的導航台進行導航,因此印度極力要摧毀這些導航台。
1971年12月11日,兩架正在地面滑行的HF-24被巴基斯坦F-104擊毀。儘管有一架飛機完全報廢,但兩名飛行員只受輕傷。這個損失並未阻止幾分鐘後另一對HF-24升空。11日和12日NayaChor的導航台受到HF-24持續的攻擊。在攻擊的最後階段損失了兩架HF-24,飛行員是BrianDeMagry和Sreekanth。四架軍刀在ParbatAli掃射完印度火車後返航,途中與HF-24相遇而展開低空纏鬥,但雙方均無戰果。由於HF-24執行任務時常與敵機不期而遇,因此同駐Uttarlai基地的29中隊出動MiG-21為它們護航。米格通常在HF-24上方2000米。
1971年12月16日三架試圖攻擊HF-24的MiG-19不得不先對付護航的MiG-21。HF-24一直飛行到戰爭最後一天。17日,兩架HF-24攻擊了Umarkot。攻擊前護航的MiG-21擊落了兩架前來攔截的F-104。HF-24很皮實,至少三次是在單發情況下返回基地。其中一次HF-24在無護航情況下單發從240公里外的敵境飛回基地。另一次RanjitDhawan在掃射地面目標時被碎片擊中後機身,發動機告警燈立刻閃爍起來,一個發動機停轉。幸好HF-24依靠一個發動機也能獲得足夠的速度,Dhawan毫不費力的將他的飛機飛回基地。總體上說,HF-24很好的證明了它們自己。HF-24是一種既皮實又好用的飛機。它在空戰中從未損失,只有四架毀於地面炮火,兩架被擊毀在地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