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谷螟

印度谷螟

印度谷螟,世界性分布,中國國內除西藏尚未發現外,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均有分布。以幼蟲為害各種糧食和加工品、豆類、油料、花生、各種乾果、乾菜、奶粉、蜜餞果品、中藥材、菸葉等。其中以禾穀類、大豆、瓜生、紅棗及谷粉等受害最重。幼蟲喜食糧粒胚部,影響發芽率;蛀食乾果、乾菜成孔洞、缺刻,常吐絲連綴糧粒及排泄物,並結網封閉其表面,使其結塊變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谷螟
  • 拉丁學名:Plodia interpunctella (Hübener)
  • 別稱:印度谷蛾、封頂蟲、印度螟蛾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鱗翅目
  • :斑螟科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活習性,預測及防治,防治技術,

形態特徵

成蟲
小型蛾子。體長5~9 mm,翅展13~16 mm。頭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頭頂複眼間有一伸向前下方的黑褐色鱗片叢。下唇鬚髮達,伸向前方。前翅細長,基半部黃白色,其餘部分亮赤褐色,並散生黑色斑紋。後翅灰白色。一般雄成蟲體較小,腹部較細,腹末呈二裂狀,雌成蟲體較大,腹部較粗,腹末成圓孔。
印度谷螟(二)印度谷螟(二)
長0.3 mm,乳白色,橢圓形,一端頗尖。卵表面有許多小顆粒。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0~13 mm,體呈圓筒形,中間稍膨大。頭部赤褐色,上顎有齒3個,中間一個最大;頭部每邊有單眼6個。胸腹部淡黃白色,腹部背面帶淡粉紅色。中胸至第八腹節剛毛基部無毛片。腹足趾鉤雙序全環。雄蟲第五節腹節背面有1對暗紫色斑即為睪丸。
長約6 mm,細長形,橙黃色,背面稍帶淡褐色,前翅帶黃綠色。複眼黑色。腹部略彎向背面。腹末著生尾鉤8對,其中以末端近背面的2對最接近及最長。

生活習性

通常1年發生4~6代;在溫暖地區,一年可發生7~8代。遼寧南部3~4代。世代重疊嚴重。以幼蟲在倉壁及包裝物等縫隙中布網結繭越冬。
印度谷螟印度谷螟
在武昌越冬幼蟲翌年4~5月化蛹、羽化。在四川越冬代化蛹始見期在3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上旬,羽化始見期在4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底。第1~3代化蛹盛期分別在6月中、7月中下旬、8月下旬,羽化盛期分別在6月下旬、7月底~8月上旬、9月上中旬。成蟲多在夜間活動,有一定趨光性。羽化、交配、產卵活動全天均可進行,但羽化以白天較多,交配產卵以夜間較多。成蟲羽化後即可交配,交配為尾接式,並可多次交配。交配後雌成蟲將卵產於儲藏物表面或包裝品縫隙中,也可產在幼蟲吐絲形成的網上,卵散產或聚產。產卵期1~18 天,以成蟲羽化後第3天產卵最多,每雌一生平均產卵152.3粒。
初孵幼蟲先蛀食糧粒胚部,再剝食外皮。為害花生仁及玉米時,喜蛀入胚部,潛伏其中食害;為害乾辣椒則是潛入內部蛀食,僅留一層透明的外皮。幼蟲常吐絲結網封住糧面,或吐絲連綴食物成小團與塊狀,藏在內面取食。起初在糧堆表面及上半部,以後逐漸延至內部及下半部為害。幼蟲行動敏捷,具避光性,受驚後會迅速匿藏。缺食時,幼蟲會自相殘殺。幼蟲5~6齡,老熟後多離開受害物,爬到牆壁、樑柱、天花板及包裝物縫隙或其它隱蔽處吐絲結繭化蛹。
一般情況下各蟲態歷期:卵2~14天,幼蟲22~35天,蛹7~14天,成蟲壽命8~14天。在27~30℃下,每完成一代約需36天。

生活習性

溫度、濕度、糧食含水量
印度谷螟為喜溫暖害蟲,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4~30 ℃,相對濕度70%~80%。多雨季節和年份,儲藏物含水量高,發生為害重。幼蟲在48.8 ℃下,經6小時即死亡。各蟲態在低溫下致死時間分別為:-3.9~1.1 ℃時為90天;-6.7~-3.9 ℃時為28天;-9.4~-6.7 ℃時為8天;-12.2~-9.4 ℃時為5天。此外,光周期對成蟲產卵有一定影響,在明暗12小時交替下產卵量是全黑暗條件下的3倍。
食物
不同種類的食物對印度谷螟的生長發育、存活及繁殖等有顯著影響。用玉米及大豆碎塊、紅棗、葡萄乾、菊花等飼養的個體發育快,大米飼養的次之,稻穀飼養的不能正常發育和存活。筆者曾發現印度谷螟在紅棗倉庫內大發生,倉內四壁、天花板、地面、及紅棗上布滿密密麻麻幼蟲。
天敵
印度谷螟的常見天敵有黃色花蝽,黃岡花蝽、錫蘭全平步甲、尼羅維須步甲、擬蠍、蠼螋、麥蛾繭蜂等。其中麥蛾繭蜂等對印度谷螟種群數量有較大控制潛能,在自然發生情況下,春季寄生率約為14%,夏秋季為9%~25%,一般每頭寄主幼蟲體內有繭蜂幼蟲2~14頭。

預測及防治

性信息素誘捕印度谷螟可以達到調查種群密度及一定的防治目的,利用性信息素及生物粘蟲膠誘捕交尾期雄性成蟲,使雌性成蟲交尾機率大大降低,因而減少印度谷螟幼蟲數量,達到降低蟲害的目的。
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捕印度谷螟成蟲。據報導,利用K式或仿製圓筒式誘捕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TDA(順-9,反-12-十四碳二烯醋酸酯),誘蕊持效期2~3個月,4個月內一個誘捕器誘到成蟲203頭。

防治技術

1.清潔衛生防治。
2.日光曝曬。
3.誘殺。掌握在化蛹前及越冬前,用麻袋等物蓋在倉儲物表面誘殺;或在成蟲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
4.微生物農藥防治。Bt對印度谷螟幼蟲有較高毒力。用2.266×108個活芽孢/ml濃度的Bt菌液感染4齡幼蟲,處理32 h後死亡率達98.24%。Bt菌粉對糧面處理深度以10~15 cm為佳。
5.磷化鋁熏蒸等防治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