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熊

印度熊

印度熊,熊科(ursidae)現生種分布於全北界和南美洲。這是一些體型笨重的動物。它們的裂齒變小,前臼齒退縮,臼齒加大,冠面紋飾複雜化,基枕部短寬,耳泡扁平,外耳道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熊
  • 拉丁學名:indarctos
  • :動物界
  • :哺乳綱
  • :食肉目
印度熊,簡介,歷史研究,

印度熊

物種名稱 _
印度熊
印度熊
拉丁文名 _
indarctos
體長 : ?
體重 : ?
食物 : ?
生存年代 _
晚中新世
生存地點 _
印度
物種種類 _
哺乳綱 mammalia
食肉目carnivora
名稱含義 _
?
地質層位 _
?

簡介

它們大概起源於歐洲漸新世的鼬熊(cephalogale)。晚第三紀的主要代表是祖熊(ursavus),這個屬在北美和中國也已發現,到上新世現代各屬就已出現了。熊類以晚始新世至上新世還有兩個旁支。一個是犬熊類(amphicyoninae)。這類動物主要發現於歐洲大陸,北美也有少量化石。這是一類個體相當大的動物,其牙齒形態與犬科者很接近,所以長期來被歸入了犬科。近來發現它們頭骨基部構造和四肢的構造與熊的更為接近,才又改歸熊科。另一類是半熊類(hemicyoninae),它們的地理分布與犬熊相同。早、中中新世以半熊(hemicgon)為代表,晚中新世以印度熊(indarctos)為代表,而上新世則以郊熊(agriotherium)為代表。這也是一類個體很大的動物,牙齒與熊類者相當接近了。

歷史研究

食肉目動物是指真獸或有胎盤亞綱中以捕食熱血動物為主的,包括生活於水中和陸上的兩大類哺乳動物。到上一世紀後葉人們對食肉動物已相當了解。其形態特徵主要是有由上第四前臼齒和第一下臼齒組成了一對具切割作用的裂齒,犬齒粗大,頭骨上矢狀嵴高聳,顳窩及下頜冠狀突大,以容納強壯的顳肌,具骨質耳泡,下頜關節突位置低,四肢靈活,尺、撓骨分離,腕骨中舟狀骨、月骨和頭狀骨常癒合,4或5趾,末端具銳爪。科以上的分類主要依據頭骨基部,特別是耳區附近的構造。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邱占祥,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理·戴福德,在今年第四季度的《古脊椎動物學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山西保德印度熊一新種》的文章,記述了在中國發現的一種印度熊——師氏印度熊,拉丁文物種名為Indarctos zdanskyi。
在研究山西榆社的食肉類化石資料時,戴福德(R.H.Tedford)注意到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Frick藏品中有一個產自中國的印度熊的頭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