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中脊

印度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繞過南非大陸進入印度洋,形成印度洋中脊。它在靠近印度洋的中部分叉,形成一個近似倒置的“Y”字形。其東南支——東南印度洋中脊向東南延伸進入太平洋,在紐西蘭與南極洲之間與東太平洋海嶺相聯。向北延伸的印度洋中脊一直進入亞丁灣,在這裡它與紅海斷裂和東非大裂谷相連。印度洋除了這個巨大的倒置“Y”字型中脊以外,在東部還有一條走向南北的海嶺,叫做九十度東海嶺,直插孟加拉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洋中脊
  • 外文名:Central Indian Ridge 
簡介,海底熱液活動,熱液羽狀流中微生物,

簡介

印度洋中脊(CentralIndianOceanridge)呈近似平躺的巨大“Y”字型,由在靠近印度洋中部交匯在一起的三支洋脊構成。其西南分支向西繞過非洲大陸與大西洋中脊相接;東南分支向東南進入太平洋,在紐西蘭與南極洲之間與東太平洋中隆相連;向北延伸的印度洋中脊一直進入亞丁灣,與紅海斷裂和東非大裂谷相連。

海底熱液活動

在超慢速擴張的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發現現代海底熱液活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點,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對全球熱液活動系統的認識。對西南印度洋中脊地質構造背景、玄武岩和超鎂鐵質岩的地球化學特徵,以及熱液活動的特點進行較為系統地分析。指出:獨特的地質構造環境使西南印度洋中脊成為研究現代海底熱液活動、地球圈層間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通量、在不同熱液活動區熱液循環系統及成礦作用的特殊性、了解熱液生物的生物鏈結構及生態系統特徵的絕佳"視窗"。今後的調查研究工作應該在更大範圍和更為詳細的調查基礎上,重點研究SWIR熱液活動系統的特殊性,以此豐富和發展現代海底熱液活動及其成礦作用理論

熱液羽狀流中微生物

深海熱液微生物因其生存於海底極端環境,能夠提供深部生物圈和生物地球化學信息而成為當今海洋科學領域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以西南印度洋中脊熱液羽狀流水體中懸浮顆粒物為研究對象,選取典型的3個CTD采水站位,對離底42—500m的不同水層懸浮體過濾的濾膜進行掃描電鏡觀察和X射線能譜面掃描分析。結果表明,熱液羽狀流顆粒物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化石,包括絲狀、球狀、桿狀和簇狀等4種形態。對不同形態微生物化石能譜分析表明Si、O、Ca、Fe和Zn等元素在微生物化石中都有高值出現,其中絲狀體中具有Ti和Mn的高值出現,球狀體中Ba具有高值,說明微生物化石化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微生物體對金屬元素的選擇性吸收,鈣化和鐵矽酸鹽岩化是微生物化石化的主要機制。微生物化石在羽狀流中的分布狀況能夠提供活動熱液噴口的空間信息,為我們尋找噴口提供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