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地方程式賽(印地車賽)

印地方程式賽

印地車賽一般指本詞條

汽車場地比賽的一種﹐也叫印地方程式賽。設有世界錦標賽。該車賽起源於美國,原為美國汽車協會主辦的錦標賽。1978年由18支印地車隊聯合成立了“印地錦標賽賽車隊有限公司,建立了賽事管理機構舉辦系列車賽﹐制訂了獨特的比賽規則。1979年舉辦了第一次比賽﹐成為不受國際汽車聯合會管轄的汽車比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地方程式賽
  • 外文名:IndyCar Series
  • 屬於:汽車場地比賽的一種
  • 也叫:印地方程式賽
  • 首賽:1979年
簡介,車賽的由來,車賽規則,比賽賽道,賽事特點,印地方程式賽簡史,賽車規格,印地賽車與F1的區別,印地500大賽的歷史,印地500賽的頒獎,最高榮譽的博格華納杯,三十年不變的美麗花環,牛奶代替香檳,冠軍親吻磚場,

簡介

汽車場地比賽的一種,也叫印地方程式賽。設有世界錦標賽。該車賽起源於美國,原為美國汽車協會主辦的錦標賽。1978年由18支印地車隊聯合成立了“印地錦標賽賽車隊有限公司”,建立了賽事管理機構舉辦系列車賽,制訂了獨特的比賽規則。1979年舉辦了第一次比賽,成為不受國際汽車聯合會管轄的汽車比賽。印第500英里km大賽是美國車壇最重要的賽事,獎金最高,現場觀眾最多。印第500英里大賽是美國方程式錦標賽中的一場,但它又是一場獨立賽事,就像歐洲的世界耐力錦標賽中的勒芒24小時大賽一樣。美國賽車手希望贏得印第大賽冠軍,比贏得美國方程式錦標賽更重要。印第大賽不只是美國賽車界參加,歐洲賽車界亦十分重視。美國賽車手強調印第大賽的弧形繞圈比賽,其技巧和戰略跟歐洲的跑道式車賽不同。

車賽的由來

印地車賽(Indy Car Series) 於1996年由Tony George從原聯邦卡特系列賽(CART)中分離出來,該賽事原名Indy Racing League,從2004年開始改叫Indy Car Series,而1995年前,CART曾經命名為IndyCar。該賽事隸屬國際汽聯(FIA)賽車俱樂部之一,名義上受其管轄,但實質上賽事基本自行操作。

車賽規則

比賽使用車輛的整體結構類似一級方程式的四輪外露式單座位純跑道用賽車,使用8氣缸,使用乙醇為燃料,輸出功率600馬力kW左右,賽事賽程根據賽道的類型不同,從較短的280公里左右到800公里。印第500km英里大賽是美國車壇最重要的賽事,獎金最高,現場觀眾最多。印第500km英里大賽是美國方程式錦標賽中的一場,但它又是一場獨立賽事,就像歐洲的世界耐力錦標賽中的勒芒24小時大賽一樣。美國賽車手希望贏得印第大賽冠軍,比贏得美國方程式錦標賽更重要。印第大賽不只是美國賽車界參加,歐洲賽車界亦十分重視。美國賽車手強調印第大賽的弧形繞圈比賽,其技巧和戰略跟歐洲的跑道式車賽不同。印地大賽的賽道分為四類:市區內非固定性跑道、傳統的公路跑道、固定的橢圓形跑道,以及超級橢圓形高速跑道(印地500km英里大賽的跑道就屬於這一類)。

比賽賽道

印地賽車系列賽中擁有多種類型的賽道,最主要的四種是:1、橢圓賽道;2、永久的傳統賽道;3、臨時的街道賽道;4、橢圓與傳統混合的賽道。

賽事特點

印第賽車與一級方程式賽車相比較,從外表看很相似,但它們的內部卻大相逕庭。一級方程式賽車一般採用排量為3﹒SL﹑12氣缸以下﹑不加增壓器的自然吸氣式發動機﹐使用無鉛汽油作燃料,其辛烷值不能超過102RON,每場比賽用油不得超過220L,賽車最小質量505kg。印第賽車則採用輕便的,排量為2﹒65L,8缸以下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使用不易揮發的甲醇為燃料。印第賽車比一級方程式賽車重,它的重量略超過700kg,這比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極限重量重40%。大多數的印第賽車在比賽時為滿足最小重量要求,不得不裝上大量的壓載物。一級方程式賽車可使用主動式懸架,離合器操縱系統,防抱制動裝置,還可採用半自動的換檔裝置﹔而在印第賽車上這些裝置都禁止使用。印第賽車上不允許使用各種先進的電子裝置,它使用普通離合器,普通變速換檔裝置。印第賽車能在多種賽道上行駛,其前後翼子板,整個空氣動力學外殼〔包括發動機罩〕﹑懸架裝置,在不同的賽場比賽時都大不一樣。在印第賽車中,燃料總量是受限制的,每場比賽中分配給每輛賽車一定的燃料﹐油箱容量限定為15lL,這使得一個車隊在比賽過程中和衝刺階段,採用不同的策略。印第賽車與一級方程式賽車相比,既大又重而且結構簡單,但並不意味著它比F1賽車慢。在整個印第車賽過程中,車手能充分顯示出他們的操作技術、膽識、勇氣和經驗。

印地方程式賽簡史

印地賽車系列賽是北美最高規格的開輪式賽車比賽,這項錦標賽創辦於1996年,最初被命名為印地賽車聯盟(IRL),它是從當時已有18年歷史的另一項賽事CART(Championship Auto Racing Teams)系列賽中分割出來的。而雙方在此後的12年中一直站在對立面上。分家的結果可以說是兩敗俱傷,在此期間,納斯卡取代二者成為了美國第一大汽車賽事。
CART賽事更依賴於昂貴的賽車和海外車手,而IRL則是低成本的代表。1979年成立的CART賽事,吸引了一批優秀的F1車手參與其中,馬里奧·安德雷蒂、艾默森·菲蒂帕爾迪、尼基·曼塞爾和雅克·維倫紐夫,四位車手先後成為了CART與F1的雙料冠軍。
CART賽事從2000年開始走向沒落,並在2003底破產。第二年,CART賽事更名為Champ賽車系列賽,新比賽中依然包含了眾多在傳統賽道與街道上進行的比賽。而IRL印地系列賽則有更多的橢圓賽道比賽以及著名的印地500大賽。不過,IRL和Champ兩項賽事依然備受冷落,Champ在2007年再次遭遇了財政困難。終於,雙方在2008年又走上了合併之路,新的印地賽車系列賽包含了傳統賽道、街道賽、以及橢圓賽道的比賽,而過去4年的印地賽車系列賽冠軍全部被非美國本土車手獲得。

賽車規格

“印地賽車”這個詞最初只用來形容參加印地500大賽的開輪式賽車,後來人們開始用它來與F1等其他類型的開輪式賽車做區分。無論是印地賽車系列賽,還是印地500大賽,車手使用的賽車都是相同的,只是會針對各條賽道的特點,使用不同的空氣動力學套件以及進行相應的調校設定。2012賽季的印地賽車,擁有統一的底盤、渦輪增壓器和變速箱供應商,而發動機則由雪佛蘭、本田和蓮花三家供應。以這種統一提供主要部件方式來打造賽車,是一種節約成本的做法。
賽車尺寸長為5012.3mm、寬2011mm、高1127、9mm,軸距在2977.2-3073.4mm之間,最低車重為710公斤。
印地賽車搭載2.2升單渦輪或雙渦輪增壓V6發動機。發動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550-700馬力kW,最高轉速12000轉,峰值扭矩為407牛米。

印地賽車與F1的區別

相比F1,印地賽車在車重和尺寸上都更大,這就對車手的技術和膽識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比賽也更加激烈,很符合美國人胃口。

印地500大賽的歷史

印地500的全稱是: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英里大賽(Indianapolis 500-Mile Race),比賽在印地安納波利斯賽道舉行,賽道單圈長度為2.5英里,比賽總共要跑200。印地500大賽有著悠久的歷史,從1911年創辦至今,除了在1917年-1918年(一戰)和1942年-1945年(二戰)期間停辦,今年已經舉辦到第96屆。在正賽開始之前,有兩個重要的日子,一個叫做“Bump Day”,另一個叫做“Carb Day”。在Bump Day里,40名車手爭奪33個決賽席位。而Carb Day是賽前最後的練習機會,此外還會有12支車隊參加模擬加油換胎的“進站挑戰賽”,優勝隊伍將獲得5萬美元獎金。
印第500印第500

印地500賽的頒獎

印地500大賽的獎金相當豐厚,參賽車手無論是否完成比賽,都可得到一筆數目可觀的獎金。比如2012年第96屆印地500大賽的冠軍得主Dario Franchitti就獲得了247.428萬美元(約合1574萬人民幣)的獎金,亞軍得到了110.228萬美元,季軍也有63.658萬美元。退賽的車手中,最少也能獲得25.1555萬美元。印地500大賽每年的頒獎儀式都極富傳統特色,冠軍團隊要與象徵至高榮譽的博格華納杯合影,冠軍佩戴的花環擁有30年不變的樣式,此外最特殊的是冠軍要喝牛奶慶祝勝利,而不是噴灑香檳。
獎盃獎盃

最高榮譽的博格華納杯

印第安納波利斯賽道的創建者之一,也是後來博格華納公司(生產汽車發動機和傳動系統零部件的美國著名廠商)的一位創始人。1911年之今,該賽道一直擔任印地500大賽的舉辦地。
1936年博格華納出資一萬美元,委託設計師為印地500大賽打造冠軍獎盃“博格華納杯”。獎盃由純銀製成,杯體上刻著每一年印地500冠軍的頭像及文字信息。杯頂部是一個揮動格子旗的裸身男子,它的設計靈感來自古希臘雕塑中的運動員形象。該獎盃被收藏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名人堂博物館中,並在1991年和2004年進行過兩次翻新,目前價值已升至150萬美元。每次比賽結束后冠軍將獲得與獎盃合影的機會,得到縮小版的博格華納杯式樣。1986年,博格華納杯上的所有位置都已經擁有了主人,於是獎盃底部被安裝了一個底座,現在的空間足夠使用到2034年。
博格華納杯博格華納杯

三十年不變的美麗花環

印地500大賽首次使用花環是1960年,當時的冠軍吉姆·拉斯曼肩上佩戴的是由暗黃色和棕黃色鮮花圍成的花環。如今的印地500大賽,沿用了30年前的花環設計樣式。特徵包括33朵有紫紅花蕊的象牙白蘭花,33個小方格旗,以及紅白藍三色彩帶。花環上的博格華納字樣,同樣是為了展示雙方密切的合作關係。
印地方程式賽(印地車賽)

牛奶代替香檳

這一傳統開始於1936年,除了在1947年-1955年暫停以外,印地500喝牛奶的慶祝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最初,在母親的建議下,美國車手、三屆印地500冠軍得主路易斯·梅耶(Louis Meyer)經常在比賽後喝牛奶幫助自己恢復體力。而在他贏得1936年的印地500大賽後,奶業協會高層看到了他在慶祝勝利時喝牛奶的樣子,於是決定利用這種方式鼓勵人們多喝牛奶。此後,冠軍喝牛奶便成為了印地500大賽的一項傳統。
牛奶代替香檳牛奶代替香檳

冠軍親吻磚場

印第安納波利斯賽道最初由320萬塊紅磚鋪成,因此得名“磚場”。1961年,賽道改為柏油路面,但在終點線附近還留有一條磚道。歷屆冠軍和冠軍車隊成員賽後都會去親吻這條代表著“磚場”悠久歷史的磚道,這也是印地500大賽的傳統。
親吻賽道親吻賽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