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共毛派

印共毛派誕生於1967年,以西孟加拉邦的下層階級為獲得土地而暴動襲擊地主為發端,事發村莊“納薩爾巴里”遂成為毛派的別名。

毛派的綱領是解放沒有土地的貧農和低種姓階層,實現印度社會的變革,否定急速的工業化。

在極左思想的指導下,毛派容忍暴力,把政治家和治安機關作為襲擊目標。印共毛派的成員在全國共約有2.2萬人,分成許多團體,組織的實際情況不為外界所知。印共毛派可能接受了尼泊爾共產黨毛派等境外組織的資金援助,武器裝備不遜於警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共毛派
  • 創建時間:1967年
  • 所屬地區印度
  • 成員數:約有2.2萬人
簡介,崛起過程,發展壯大,崛起深層原因,貧困普遍存在,土改不徹底,種族歧視嚴重,政府警力不足,採取適當措施,崛起複雜影響,印度政府態度,長期執政原因,印共發展前景,

簡介

2月3日在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樹林中,15名警察遭遇毛派游擊隊的伏擊被打死。領導這個游擊隊的是一名自稱“納瑪達44”的女性。據稱她從南部安德拉邦德大學退學後與毛派成員結婚,進而成為了游擊隊的領導人。
毛派的活躍有著社會原因。印度的經濟雖然保持高度增長,但農村依然處於落後狀態,貧富差距加劇。雖然城市中有著發達的IT產業,但全國仍約有四成人口過著沒有電力的生活。
毛派的勢力範圍是從東部到南部共13個邦的貧困地帶,被稱為“紅色走廊”。毛派活動於邊境附近的村落,幫助建設水利設施並提供教育,事實上行使了政府的職責,以此擴大支持者並吸收兵員。
據報導,06年有244名警察被毛派打死,07年這一數字升至277人。印度內政部人士指出,毛派如今已不單是某個邦的威脅,而是全印度的威脅。治安部門長期以來因應對克什米爾問題和東北部地區的分離主義運動而無暇顧及毛派,基於反省,目前正加緊重編特種部隊。

崛起過程

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於1967年,他們在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起義,這被看成印度人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起義發生後,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譯),對這一起義給予高度評價。
1969年,以武裝起義為鬥爭手段的印共(馬列)成立,但不到兩年,這個政黨就分裂了。總書記瑪瞿穆達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1972年,他死於獄中。在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離破碎,但是堅持毛澤東的階級鬥爭和人民戰爭理論,仍然是他們的共同點。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對毛派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良好關係,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這場戰爭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這種舉動很難被印度國內民眾的情感所接受,也進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分裂的過程中,親瑪瞿穆達的毛派還在七十年代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對林彪的兩股勢力。分裂後,印度毛派陷於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讀者在《印度時報》上又讀到了一段文字:“極左分子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有明顯的回潮趨勢。”
毛派回來了。從1993年至今,印度綿延的貧困山區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們的勢力也從原來的4個邦擴展到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1992年,印度前總理拉奧誠懇地向民眾道歉,認為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土地改革的問題,而相關的承諾其實早在獨立前就已經做出。
此後,一個選舉接一個選舉,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並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標——土地革命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印度農民的自殺率近年來也扶搖直上,社會分化加劇。
印度國內貧富分化極其嚴重,有人形象地形容,印度10.5億人口中有80%以上生活在“牛車經濟”中,連腳踏車都買不起;另有15%的人生活在“兩輪車經濟”中,他們買得起小型機車;只有2%的人生活在“飛機經濟”中,他們獨占了印度經濟“奇蹟”的成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報人員估計,目前的毛派武裝人員大概有兩萬人之多,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喪生,他們毀壞鐵路,搶銀行,劫獄,讓自己經常出現在印度報紙的頭版。
印度毛派領袖相信,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發展,而他們的理論變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贏一場戰爭,而是一邊採取偷襲戰術,一邊鞏固自己的根據地,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很深。
短短時間內,從尼泊爾邊境到印度東部,一條紅色走廊已然形成。在這條紅色走廊上,聚集著像比哈爾邦這樣印度最窮的地方,山脈險峻、叢林連綿,游擊隊在許多地方面對的都是缺員多達35%的印度警察和他們落後的武器。
在許多地區,毛派游擊隊已經取代政府來管理當地,並依靠稅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爾邦的叢林裡盛產竹子,毛派就向往來於叢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賦稅,並要求當地的道路建設公司同樣為之。而當政府帶領軍隊來到山區清剿毛派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受到當地農民的保護。
印度毛派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建立了嚴密的地下組織,這使得不了解當地情況的軍隊和警察很難對他們有所行動。如今,印度毛派游擊隊已經發展到可以進行較大規模戰鬥的規模,不久前他們拿掉了印度當局的一個警察局,參與這次戰鬥的游擊隊員有上千人之多。
2005年,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也公開表示:“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係,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繫。” 實際上,當年中國的大使也是這樣表明其對尼泊爾毛派態度的。當然,在毛派上台之後,態度自然發生了一些轉變。

發展壯大

進入新世紀後,面對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由印共(馬列)分裂出來的幾個主要黨派均希望能重新合併,以帶領農民運動走出低谷。在這種背景下,2004年9月,印共(毛)正式成立,由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
印共(毛)甫一成立,便顯露出凌厲的攻勢。其採取的第一個比較大的行動是在北方邦金道利縣進行的伏擊戰,共打死19名警察。之後,類似的襲擊活動就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
2005年11月,1000多名毛主義分子襲擊了比哈爾邦的傑哈納巴德監獄,釋放了大約350名毛主義囚犯,其中包括該黨領導人之一的A.卡努,並搶走了幾百條槍和大量彈藥。
這一年印共(毛)共發動了1608起暴力事件,造成了566人死亡。2006年印共(毛)發動的暴力事件次數雖略有下降,為1509次,但造成的死亡人數卻上升了,為678人;2007年其發動的暴力事件又有所增加,為1 565起,造成了696人死亡。
2008年印共(毛)進一步加大了襲擊力度。2月,毛主義分子襲擊了奧里薩邦一座警察訓練學校兼軍火庫,打死了10名警察,搶走了一批武器彈藥;6月,警方特種部隊在渡江追剿毛主義分子時遭遇襲擊,有3 9名特種部隊官兵溺亡;7月,一輛滿載警察特種部隊人員的裝甲車觸雷爆炸,乘員24人悉數喪生,地雷系由毛主義分子埋設。
隨著襲擊活動的不斷增多,印共(毛)控制的地盤也迅速擴大。在2003年末,印度只有9個邦 55個縣處於各個毛主義派別的影響之下,但到了 2004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3邦156縣。目前,印共(毛)已在28個邦中的16個邦擁有了自己的活動範圍,在600個地區中的165個地區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其活動範圍從印度與尼泊爾的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影響面積達9.2萬平方公里,處於其影響下的人口更是多達1.8億——也就是說印度每 6個人中就有1 個人生活在印共(毛)的“紅色旗幟”之下。
據估計,印共(毛)的武裝人員有2.5萬人,在村一級的外圍成員有5萬人,擁有的武器超過了2萬件,大多是步槍、衝鋒鎗和火箭彈。
印共(毛)並非只是一介草莽。它有著完整的指導武裝鬥爭的理論框架。2007年1月,其在秘密召開的全國第九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指導該黨今後工作的5個綱領性檔案——《高舉馬列毛主義的光輝旗幟》、《黨綱》、《黨章》、《印度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以及《關於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決議》。
在《黨章》中,印共(毛)決心以“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作為其指導思想,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此基礎上,印共(毛)將自己的奮鬥目標劃分為3個階段:近期目標是建立一個緊湊的紅色革命區域,這個區域從尼泊爾邊界到比哈爾邦再到安得拉邦,同時尋求人民民主;中期目標是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在印度繼續開展已在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以“間接統治、剝削和控制”為形式的新殖民主義;終極目標是通過長時間的武裝鬥爭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崛起深層原因

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裡,印共(毛)就從一個四分五裂的小角色迅速成長為印度政府的頭號威脅,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奇。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其能在印度這么一個大國里撐起一片“紅天”的呢?

貧困普遍存在

印度(毛)的支持者大都是貧困的民眾,特別是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這兩部分人占到了印度總人口的1/4,他們絕大部分生活在邊遠的農村地區。在印共(毛)影響比較大的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表列種姓的人口占到了全國表列種姓總人口的 55.8%,占貧困表列種姓總人口的70%;表列部落的人口則占全國表列部落總人口的49%,占貧困表列部落總人口的63%。這5個邦都是印度最貧窮的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為40%,而全國為28%。由於過於赤貧,民眾根本無法生存,為了填飽肚子,他們只好投身於印共(毛),從而為印共(毛)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後備大軍。

土改不徹底

雖然印度在獨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但是進行得很不徹底,留下了許多後遺症,其中之一就是仍然有大量的農民沒有土地或擁有的土地非常少。印度全國現在估計有1.7億人沒有土地,另有2.5億人擁有的土地不到1/5公頃。沒有了土地,農民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這是導致農民貧窮的一個重要根源,同時也為印共( 毛)開展活動提供了一個基礎條件。事實上,印共(毛)所控制的地區基本上都是農民人均耕地占有量比較少的邦。例如比哈爾邦是印度人均占有土地最少的邦,占土地持有者總數67%的小土地持有者僅占全邦可耕地的16%,而4.1%的地主卻霸占了全邦可耕地的25%,另外還有400萬以上的農民沒有土地。為了獲取土地或為了土地不被掠奪,農民經常舉行抗議活動。然而,這非但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反而經常遭到警察的棒打。農民對此甚為光火,在對政府逐漸失去了信心之後,越來越多的農民將目光投向了印共(毛)。

種族歧視嚴重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界上等級結構最為森嚴的制度。這種制度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對各個種姓之間的往來和通婚進行了嚴格限制,低種姓的人不得與高種姓的人同飲同吃同住,每個種姓只能從事祖輩遺傳下來的職業,輕易不得改變。這種制度不但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而且還使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對種姓制度批判說:“在今天的社會組織中,種姓制度及其相關的許多東西是完全不調和的、反動的、拘束的,並且是進步的障礙。在它的體制之內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機會上的平等,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經濟上的民主。”雖然經過現代化的洗滌和印度政府的不懈努力,現在的種姓制度已與古代有所不同,各個種姓之間的限制不再那么嚴格,但作為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種姓制度依然在印度盛行不衰。例如在安得拉邦,低種姓必須要為高種姓提供免費的勞動和服務,雖然這是憲法明文禁止的行為,但在這裡卻大行其道。低種姓民眾對此苦不堪言,但又無法輕易擺脫。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向印共(毛)求助,因為印共(毛)堅決反對種姓制度,提倡人人平等。

政府警力不足

印共(毛)多以偏遠的深山密林為根據地,這些地區人煙稀少,政府鞭長難及。2007年12 月,印共(毛)成功偷襲了查蒂斯加邦的一座監獄,釋放了300名毛主義分子及其他囚犯,而當時堅守監獄的獄警僅有3人。這並非只是個案,在印度許多地方都是如此。在印共(毛)的影響區域,政府設定的警察站大都境況不佳,不但人手不夠,整體缺員率高達35%,而且裝備也比較落後,許多警察甚至連自衛的槍枝都沒有,一旦遇到襲擊,別說逮捕毛主義分子,就連自己的小命也難保。2004年印度共有100名警察死於印共(毛)之手,2005年為153人,2006年為157 人。除此之外,既有的警察整體素質也令人難以恭維。許多警察酗酒成癮,不重視業務能力的提高,有的連一些基本的常規操作都不會。據2005年的一份調查,在賈坎德邦的一個警察訓練中心,在接受例行訓練時,395個警察中竟有235個不會正確使用槍枝。

採取適當措施

針對貧困民眾關心的問題,印共(毛)適時提出了一些頗具吸引力的口號,如 “重新分配土地”、“推翻剝削階級”、“人人平等”、“反對壓迫”等。而針對自己力量還比較弱小的情況,印共(毛)則實施游擊戰術,依靠深山老林反覆運用 “打了就跑”的作戰方法,且晝伏夜出,神出鬼沒,使裝備落後又不熟悉當地地形的警方根本無法準確掌握其行蹤。

崛起複雜影響

隨著印共(毛)在國內持續的活躍,它的影響範圍不斷擴大,甚至形成了南亞國家的毛派與印度的毛派互動的局面。1、給現政府帶來的困擾
給現政府帶來的困擾
在政治上,印共(毛)的活躍直接影響到了目前印度國內的安全狀況、政治環境及對外政策。首先它的活動影響了印度的國內安全。自2004年印共(毛)整合之後,力量得到逐步增強,與政府之間的衝突規模呈擴大趨勢。據統計,2005年,該組織共造成717人死亡,其中安全人員150人,平民281人,毛派自身死亡286人。2009年,該組織共造成998人死亡,安全人員死亡312人,平民392人,毛派294人。印共(毛)的活動也影響了印度的政治環境。印度政界腐敗叢生,以權謀私、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比比皆是。而印共(毛)的出現給予了許多貧民以希望,它的一些主張如公平正義、廢除種姓制度、土地改革等等也得到一些知識分子和媒體的贊同,擁有一定的民眾基礎。因此隨著印共(毛)活動的日益活躍,印度政界不得不進行一些妥協,針對自身的一些頑疾進行自我調整。如印度政府在打擊毛派時開始提倡“用兩條腿走路”。除了在軍事上採取行動,印度政府還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政策以改善貧民的生活,如減免他們的稅務,為其提供較好的教育,努力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等。
印共(毛)的活動還影響了印度的對外政策。隨著毛派勢力在印度及周邊國家的擴張,印度政府在南亞區域的外交上將越來越多受到該因素的影響。有分析人士認為,印度政府就十分不願看到尼共(毛)掌權,認為尼共(毛)的上台將會是對印共(毛)的一種精神激勵,因此千方百計插手尼泊爾內政,讓尼共(毛)下台。
對印度經濟的開放與發展的影響
印共(毛)在農村的反抗活動,也直接影響到印度的經濟發展。首先,印共(毛)活動區域主要在農村和資源豐富的偏遠地區。無論是印度政府在這些區域推行特別經濟區計畫以吸引外資,還是開礦設廠以獲取原材料,都會受制於毛派的影響。印共(毛)認為,印政府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解決問題,在征地、種姓制度、少數民族政策等問題上都站在了大眾人民對立面,因此,他們反對印度政府在經濟發展上的各種計畫。他們認為農村地區的礦廠、投資公司搶奪了農民的資源,因此他們反對設立經濟特區,反對徵收農民的土地,對農村地區的礦廠、公司等經營實體徵收賦稅或者直接限制他們的經營。許多在印共(毛)活躍區域的直接投資已經被迫撤出,經濟特區的建設和資源的開發也陷於停滯狀態,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計畫受到重大的影響。
對南亞地區的影響
從國際上看,印共(毛)的活躍,給南亞一些國家的安全帶來了不穩定因素。毛派的勢力範圍開始形成以印度為中心,以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為弧線的“國際紅色長廊”。其中,印共(毛)的勢力在這些毛派組織當中最為強大,發展最為迅速,而印度又是這一地區的核心,其地位不言自明。更何況這些毛派組織之間互相都有聯繫,並且還通過國際性的毛派組織如南亞毛主義政黨及組織協調委員會進行協調和互動。因此,一個國家毛派勢力的變化通常會影響臨近區域毛派的活動,它能起著激勵與示範作用,或是可以給予深刻教訓,讓周邊地區的毛派活動也跟著相應變化。

印度政府態度

對於印共(毛),印度政府採取的是打談相結合的政策。
2004年6月,安得拉邦政府與印共(毛)組建前的一個分支——“人民戰爭集團”達成了停火協定,雙方同意進行和談。為此,邦政府接受了人民戰爭集團提出的一些停火條件,如停止清剿活動,收回對人民戰爭集團領導人的懸賞追捕,撤銷對人民戰爭集團及其6個外圍組織的禁令等。
2004年10月,安得拉邦政府與人民戰爭集團在海德拉巴舉行了第一次和談。會談前,人民戰爭集團宣布,該集團已併入印共(毛),並以新組織的名義參加會談。然而,由於分歧過大,雖經過4天的艱苦談判,雙方最後還是沒能達成協定。政府指責印黨 (毛)要價太高根本無法滿足,並要求其放下武器。而印共(毛)則反指政府缺乏誠意,對貧苦民眾漠不關心,並拒絕繳械投降。
談判破裂後,印度有關各邦紛紛要求政府出台統一的政策,並向各邦派遣中央警察部隊,聯合各邦共同打擊印共(毛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中央政府2005年8月宣布印共(毛)及其外圍組織為非法組織,凍結其資產,限制其活動。20 06年3月,印度內政部印發了題為《毛主義目前情況》的政策聲明,要求各邦不得與印共(毛)進行單獨談判。部長帕提爾在向議會作證時說:“毛主義分子最初使用的是斧頭和弓箭,後來使用手槍,然後他們開始使用AK-47衝鋒鎗,現在他們使用手榴彈和地雷,當然還有火箭彈……面對他們的進攻,我們決不能妥協,也不能與之進行談判,除非他們放下武器。”
然而,政府的這種政策卻招致了廣泛的批評。批評者指出,單靠武力並不能解決問題,應該從事情產生的根源上尋找出路,將工作重點放在對貧困民眾的關注和保護上,解決其生存及平等問題,這樣才能剝離民眾對印共(毛)的支持,使印共 (毛)成為無源之水,最後乾涸而亡。有鑒於此,2006年4月,總理辛格專門召開了有關印共(毛)的安全會議。在會上,他提出了“兩條腿走路”的對策。“ 一條腿”是強化警察力量,繼續武力打擊印共(毛),同時創造一種寬鬆的招安環境,吸引更多的毛主義分子“棄暗投明”;“另一條腿”是設法減輕或消除民眾被剝奪被拋棄的心情,為此,將加大對農村的投入,確保各項農村建設和改革計畫的順利實施。
然而,“兩條腿走路”的實際落實情況並不理想。政府下撥給各邦的農村發展資金被各級官員層層貪污或挪用,真正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印度的腐敗現象十分嚴重,據統計,一名普通印度人平均每年支出的行賄金高達2.1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800元)。
招安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不僅“棄暗投明”的人數極少,而且許多人被招安後由於政府安置不善又重新投向了印共 (毛)。例如,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自2005年以來,投誠的毛主義分子共有282名,但僅有18人得到了妥善安置,其他人要么仍在苦苦等待,要么又重操舊業。結果,印共(毛)的勢力範圍不僅沒有縮減,反而日益擴大。這讓印度政府頭痛不已。2007年12月20日,辛格總理在有關印共(毛)的安全會議上說:“我已講過,左派極端主義是印度國內安全的最大單一威脅,現在依然如此,他們沒有一天不發動襲擊。除非我們消除這個毒瘤,否則,我們不可能取得和平。 ”
然而,在打談均難奏效的情況下,要想取得和平,談何容易。

長期執政原因

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印度的共產黨善於從理論修養、組織建設、幹部教育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戰鬥力。印共和印共(馬)有較強的理論探索精神和勇氣,黨內從沒停止過理論爭辯甚至思想交鋒。總體而言,印度的共產黨能根據國內外形勢制定正確的綱領和路線。比如,印度獨立後,印共黨記憶體在著走蘇聯道路還是中國道路的“路線”之爭。1951年,這場爭論以“走自己道路”的共識而結束。印共認為在印度的議會民主制下,工農革命道路都行不通,而和平的“議會道路”(被印度學者謂為“議會共產主義”)符合印度國情。這一路線取得了成功。1957年,印共在喀拉拉邦選舉獲勝,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民主選舉產生的地方紅色政權
印度的共產黨非常注重幹部的培養,黨的幹部清廉和能幹在全印是出了名的。印度政府每年下撥的扶貧和農村發展款項,在許多邦被執政黨的幹部層層吞吃,中飽私囊,而在印共(馬)領導的邦都被悉數發放到民眾手中,尤數西孟加拉在全國落實得最快、最好。
在黨內,印度的共產黨始終堅持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在印度這個凝聚力較差的社會,樹立一個權威對加強黨的團結非常必要。印共和印共(馬)都有這樣的權威,印共(馬)的巴蘇被喻為“印度的周恩來”,擔任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達23年,特別擅長處理各種複雜關係,是最早提倡經濟自由化的政治家。蘇吉特從事革命工作70來年,很有威望,他擔任總書記時印共(馬)沒一個黨員因蘇東劇變退黨。正是有這樣的領導核心,印共和印共(馬)才成為“共產主義的偉大倖存者”(巴蘇語)。
印度的共產黨非常重視民眾工作。印共(馬)在中央一級設立民眾工作部,負責管理和協調工、農、青、學、婦等民眾組織和作家、反全球化運動等社會團體。黨要求所有黨員都必須是一個民眾組織的成員,並成為其骨幹。在西孟加拉邦,民眾組織成員有1900萬人,他們是印共(馬)不倒的長城。
始終維護工農民眾的利益
印度毛派始終維護工農利益,是印度的共產黨的政策出發點和歸宿。
為工人維權:過去,印度的共產黨為維護工人權益,組織了強大的工會,搞了大量勞工運動。今天,雖為國大黨聯盟政府的盟友,共產黨仍然旗幟鮮明地反對政府將贏利國企私有化、任意裁撤工人的政策和做法。
為農民謀利:1977年,印共(馬)領導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執政後,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民的政策。農民擁護和支持共產黨,他們將紅旗插遍田間地頭、門前屋後。
將經濟工作放在首位:計畫經濟時代,共產黨實行反對外資剝削、反對財團壟斷、組織大規模勞工運動、向小工業傾斜的工業政策。結果,外資和國內大財團多被嚇跑了,工業發展陷於停滯。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印共(馬)開始與跨國公司接觸。80年代,巴蘇親自率團考察英美。1994年,西孟加拉邦政府出台新工業政策,提出有條件地與外資合作的主張,印共(馬)領導人甚至向IBM主管請求:“我們希望你能幫助我們。”現在,IBM、百事、三菱等六家跨國企業在西孟加拉邦投資設廠,麥肯錫公司成為首席部長的引資顧問。西孟加拉邦已成為印度發展最快、吸引外資最多、工業最發達的邦之一。
始終照顧社會弱勢群體:印度的共產黨堅持所有人擁有平等的發展權,特別注重對落後群體的扶助:為低級種姓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費教育;為少數民族提供小額貸款;為穆斯林提供政治和經濟上的優惠政策,組織他們去麥加朝聖;為婦女保留基層管理機構33%的席位。因此,在印共(馬)管轄的邦,各民族、宗教、種姓和諧共存,少有矛盾和衝突。
共產黨組閣前景可期
目前,印度的共產黨雖是印政壇的第三大勢力,但與其他兩大黨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相比並不占優。第一,在黨員人數上,共產黨約200萬,而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分別為3150萬和3350萬。第二,在占有議席上,共產黨在國會只有62席,國大黨及其聯盟和印度人民黨及其聯盟分別擁有223席和187席。第三,在執政經驗上,國大黨曾長期執政,印度人民黨也有3次贏得大選和執政的經驗,而印度的共產黨尚沒有在全國執政的經歷,黨的幹部也少有擔任中央一級部長職務的。第四,在工商界的認可度上,印共(馬)過分照顧工農的經濟政策被印工商界和國際資本認為太保守。他們反對印共(馬)在中央執政,甚至連擔任幾個部長職務都不歡迎。2004年5月,印共(馬)參加的選舉聯盟勝出後,印度股市一路下滑,摩根銀行駐孟買的分析師稱:“只要想到共產黨人獲得幾個關鍵經濟部門的控制權後的股市前景,我就渾身發抖。”
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印共(馬)領導的左翼聯盟對印中央政權的影響越來越大,直接關係到幾屆政府的生死存亡。目前,印共(馬)雖沒參加辛格政府,但它被喻為政府"定音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政府的經濟和外交政策。
印共(馬)在1996年和1998年有兩次領頭組閣的機會。由於黨綱的限制,巴蘇兩次拒絕出任總理。2000年,印共(馬)特代會批准,在革命過渡時期、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共產黨人可參加中央政府。這一新規定為印共(馬)將來在中央組閣掃除了障礙,但共產黨要成為中央政府的主導力量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印共發展前景

從長遠來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印度為了發展自身的經濟,與國際社會接軌,將進一步推行經濟自由化,進行結構上的調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印度的改革使得社會張力巨大,矛盾叢生,這對印共(毛)的進一步發展壯大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另外,從自身來說,印共(毛)的行動組織有力,紀律嚴密,目標定位也十分準確。它利用印度長期存在的一些社會經濟問題來做文章,以廣大的中下階層人民為發展對象,因此存在著一定的市場。但是,印共(毛)也面臨著武裝力量薄弱、不能獲得外界援助及內部分裂等發展障礙。武裝力量的薄弱,使得印共(毛)不能與政府進行正面抗衡,從根本上決定了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能在農村進行活動。而在國際上,印共(毛)的活動始終缺乏外界強有力的支援。這意味著印共(毛)的資金與武器裝備將長期不足,沒有鬥爭的資本。另外,自印共(毛)產生伊始,分裂就一直伴隨著這個組織。從走向分裂到兩大組織合併這一印共(毛)所謂的“黑暗時代”期間,毛派自身陸續產生了許多派系,彼此之間存在尖銳矛盾,甚至發生了多起武裝衝突,為此毛派付出了巨大代價。從現有的情況來看,毛派問題在印度不僅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印度國內的尖銳矛盾,使得印共(毛)有其生存的基礎,印政府以軍事手段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毛派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