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多轉爐

卡爾多轉爐

卡爾多轉爐又稱氧氣斜吹轉爐。國內外煉鋼廠曾採用該爐處理高磷高硫生鐵和廢鋼,其成品質量比平爐鋼好。70年代開始用於冶煉有色金屬。卡爾多轉爐由於爐體傾斜而且旋轉。增加液態金屬和液態渣的接觸,提高了反應速度。由於爐體旋轉,爐襯受熱均勻,侵蝕均勻,有利於延長爐子壽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氧氣斜吹轉爐
  • 外文名:Kaldo converter
  • 學科:冶金工程
  • 套用:鋼鐵冶煉
  • 別稱:氧氣斜吹轉爐
  • 出現時間:1956年
發展簡史,爐體設備,主要特點,套用情況,

發展簡史

卡爾多轉爐又稱氧氣斜吹轉爐,1956年由瑞典卡林(B.Kalling)試驗成功,並在多姆納維特廠(Domnavet)投產,取兩者的第一個音節kal和do命名。轉爐爐體呈傾斜狀,置於托圈內圓滾上;爐身可繞縱軸線迴轉,最大轉速為每分鐘30轉;氧槍經爐口斜插爐內,並能擺動;曾在瑞典、英國、法國和美國套用,但不久即在煉鋼中停止使用。經過改進後的卡爾多轉爐,增添了可向熔池吹氧、氧-燃料或其他氣體的設施,從而可以控制爐內溫度和氣氛,使之既可用於放熱反應的吹煉,也可用於吸熱反應的熔煉和精煉。此種轉爐在有色金屬冶煉中稱作氧氣頂吹旋轉轉爐(top-blownrotary converter,縮寫為TBRC)。1959年,加拿大國際鎳公司用此爐首次吹煉高冰鎳直接獲得金屬鎳。該公司於1973年在銅崖(Cop-per Cliff)鎳精煉廠建成了容量為50噸的頂吹旋轉轉爐兩座,用以處理硫化鎳精礦、高冰鎳浮選所得的銅鎳合金、硫化鎳殘陽極、煙塵和鎳陽極泥等的混合料,為羰基法生產純鎳製備原料(粗金屬鎳)。頂吹旋轉轉爐還套用於高品位或成分複雜的銅精礦的熔煉和吹煉,鉛精礦、錫精礦的熔煉,銅轉爐渣的貧化,含鉛、鋅高的銅煙塵的處理以及再生銅的冶煉等。中國用頂吹旋轉轉爐熔煉高品位銅精礦,產出粗銅。

爐體設備

卡爾多轉爐是一個襯有耐火磚的鋼製容器,傳統氧氣斜吹轉爐由爐身、彈性元件、滾圈、迴轉輪、傾動托輪、底座及傳動系統等零部件構成。其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卡爾多爐結構圖1 卡爾多爐結構
卡爾多轉爐轉爐傳統的迴轉驅動系統由4台電動機通過萬向軸帶動4個迴轉輪,通過摩擦副將扭矩傳遞到爐體上,從而完成爐體的迴轉運動。這種迴轉驅動方式由於採用摩擦傳動形式,能耗高,效率低,備件(迴轉輪)使用壽命短。由其結構決定了4個驅動迴轉輪在工作時外圓線速度應相同,因此要做到精確控制轉速難度非常大;同時,4個迴轉輪軸線必須平行、最高點母線必須在同一平面之內,因此驅動系統的調試相當繁瑣。

主要特點

在爐子下面的通風坑道內,有兩個軌道式抬包車用於裝運液體或固體產品。與其他強化熔煉新工藝相比,卡爾多轉爐的優點有:
(1)使用工業純氧的同時運用油氧槍,因而爐子的溫度容易調節,操作溫度可在大範圍內變化,如在1100~1700℃溫度下,可完成銅、鎳、鉛等金屬硫化精礦的熔煉和吹煉過程;
(2)由於採用頂吹和可旋轉爐體,熔池攪拌充分,加速了氣、液一固物料之間的多相反應,具有良好的傳質和傳熱動力學條件,特別有利於金屬硫化物(MS)和金屬氧化物(MO)之間互動反應的充分進行;
(3)用油(或天然氣)氧槍控制熔煉過程的反應氣氛,根據不同熔煉階段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氧勢或還原勢;
(4)由於爐子的爐氣量少、爐體容積緊湊,因而散熱量小,熱效率高,在使用純氧吹煉的條件下,熱效率可達到60%或更高;
(5)雖然需要複雜的傳動機構以及在高溫下工作的機電裝置,但仍然有較高的作業率,因為爐體體積小、拆卸容易、更換方便,一般設有備用爐體,所以修爐方便、不費時,用吊車更換一個經過烘烤的備用爐體即可,作業率可達到95%左右。
卡爾多轉爐的缺點是間歇作業、操作頻繁、煙氣量和煙氣成分呈周期性變化、爐子壽命較短、設備複雜、造價較高。

套用情況

在國內有色冶煉廠家,卡爾多轉爐主要用來吹煉鎳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次銅精礦成為粗銅。該精礦含有較多的鎳,故熔渣熔點高,黏度大,不能採用普通轉爐吹煉。而採用這種轉爐可冶煉出合格的粗銅。由於使用了氧氣,熔化和吹煉都在同一爐內進行,故強化了熔煉過程,縮短了流程,而且提高了煙氣中SO2濃度,便於硫的回收。除此之外,卡爾多轉爐還套用於高品位或成分複雜的銅精礦的熔煉和吹煉,鉛精礦、錫精礦的熔煉,銅轉爐渣的貧化,含鉛、鋅高的銅煙塵的處理以及再生銅的冶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