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恩性醜聞事件

據《紐約時報》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席卡恩性醜聞事件在紐約被逮捕,理由是他被指控對一名酒店女傭進行性侵犯,該報援引美國海關當局發言人話稱,卡恩性醜聞事件在甘迺迪機場乘坐飛往巴黎的班機幾分鐘前被逮捕,理由是他被控對時報廣場附近一家酒店的一名女傭進行“性侵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恩性醜聞事件
  • 媒體:《紐約時報》
  • 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分類:八卦
簡介
卡恩性醜聞事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的性醜聞迅速變成了一場影響整個世界的官司。歐元對美元匯率跌至6個星期以來的最低、國際原油價格回落、亞洲股市下跌……16日,世界發生的很多事源頭都可以追溯到紐約索菲特酒店:作為全球經濟命脈的重要掌控者,63歲的卡恩2011年5月15日被指控對酒店一名32歲的女服務員實施了性侵犯。
卡恩被視為當今法國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張“名片”,還是最可能當選下任法國總統的人,他的醜聞把整個法國都拖入國際輿論漩渦,“浪漫、多情的法國政治文化”遭到多國輿論的譏諷。
大多數法國人不相信這是真的,有人懷疑卡恩在國際金融領域得罪了美國人,有人認為是卡恩的國內政治對手設的陷阱。西方內部並非全是相互譏諷,它們也找到了站在同一道陣線的理由:卡恩性醜聞事件可能變成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奪取世界經濟大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的“偉大機會”。
性醜聞刺激“陰謀論”蔓延
“震動”、“憤慨”、“質疑”“尷尬”,《紐約時報》16日以這樣四個詞來概括卡恩性醜聞衝擊下的法國。《環球時報》記者在法國的感受是,大多數法國人不相信這是真的,卡恩夫人出面堅稱丈夫“是清白的”,法國《費加羅報》的社論更是一口氣用了“難以置信、不可思議、無法想像”三個這樣的詞質疑卡恩遭到的強姦指控。
紐約時間2011年5月16日,卡恩被要求出庭。在此之前,他同意接受法醫體檢,包括DNA檢查,檢查結果作為法庭宣判性侵犯罪名是否成立的證據。紐約警方發言人公開表示,卡恩沒有外交豁免權。《紐約郵報》16日驚訝於“這樣的高盧人”,該報引述訊息人士的話說,起初卡恩還因為沒有享受到VIP待遇而不滿,但警察“沒有被法國白痴或他的律師嚇倒”,卡恩是世界上最有權的富豪之一,如今居住在一伙食費每餐只有1.8美元的地方,與他先前居住的3000美元一晚的豪華旅館形成天壤之別。
路透社說,卡恩僱傭的律師布拉夫曼可能是紐約州最了解當地法律的律師,曾替傑克遜猥褻兒童案、美國橄欖球超級巨星布雷斯持槍案辯護。布拉夫曼曾稱:“找我的多數人都是處在非常、非常絕望的境地。”英國《衛報》16日披露,“卡恩面臨更多性侵指控”。該報稱,法國社會黨一名地方官員說,卡恩2002年侵犯其女兒班儂。班儂的母親說,性侵事件讓班儂精神抑鬱,生活被徹底毀了。
法國BFM新聞電視台在街頭採訪的法國民眾中幾乎沒人認為卡恩性侵犯女服務員是真的,大多數人認為這是陷阱和陰謀。巴黎地區議員薩班對媒體說:“我認為這是一個國際陰謀……這是一種新形式的政治暗殺”,因為“卡恩是繼歐巴馬之後全球第二位的強勢人物”。法國《解放報》甚至模擬了這樣的場景:一個女人在停車場被塞了50萬歐元,讓她去針對卡恩編織出這樣一個故事。
法國企業家卡爾1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卡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里的強勢作用遭美國人恨,“對他下手是可以預料的”。新聞工作者內維在《費加羅報》網站上寫道,美國不喜歡卡恩,因為他不按美國的思路走。《費加羅報》稱,法國基督教民主黨主席認為設陷阱的人可能來自IMF,也可能是法國右翼、甚至左翼。法國著名政論家阿塔利甚至認為索菲特酒店本身就可能下套,因為它屬於前總統密特朗的一名顧問,與卡恩政見不同。
《紐約時報》16日報導說,卡恩被捕之前,就有報導稱薩科齊在收集有損卡恩名譽的信息,最出名的是,據《焦點》雜誌報導,2009年9月卡恩在匹茲堡二十國集團峰會的廁所跟薩科齊說:“一再有關於我私生活的謠言,以及可能會不利於我的所謂的材料和照片,我受夠了。我知道這都來自愛麗舍宮。告訴你的人別幹了,否則我要起訴。”俄羅斯《報紙報》引述俄專家的話猜測,逮捕卡恩可能是歐洲國家與美國的一個政治交易,美國幫助薩科齊清除主要競爭對手,也可以向薩科齊提出美國的條件。
法國《觀點》雜誌的文章稱,由於陰謀論不脛而走,法國右翼和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已從最初的興奮和幸災樂禍中回過神來,開始採取謹慎措施,要求“無罪推定必須捍衛,尤其在如此嚴肅的事情上”。文章認為,執政黨最初的姿態很快遭到其他黨派反感,容易讓“陰謀論”觀點持有者把懷疑目標指向看似受益最多的執政黨和法國總統。
世界迎來經濟權力爭奪戰
卡恩的性醜聞早已經遠不是個人事件,路透社引述一名官員的話說,這是“歐洲失火”,香港《亞洲時報》直接將卡恩性醜聞與歐洲衰落聯繫在一起。
在卡恩被紐約警方帶走幾個小時之後,IMF宣布了卡恩的接任者:IMF第一副總裁美國銀行家利普斯基。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創立以來,IMF總裁就是歐洲人擔任,它的姊妹機構世界銀行的行長則由美國人擔任,這是歐洲與美國之間的政治諒解,也是世界經濟權力之間的一種平衡性安排。但這種平衡已經被打破,美國至少暫時實現了對世界最重要的兩個經濟機構的“大一統”,IMF如此神速地任命新老闆令一些歐洲人質疑:IMF是否早就準備好了?16日,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德國希望由一名歐洲人取代卡恩的位置。《紐約時報》說,IMF失去一位強勢歐洲領導人,卡恩的個人危機到來恰逢該機構的全球影響力處於幾十年來的最頂峰之時,擔任總裁期間,卡恩受到廣泛讚譽,他在金融危機之後擴大了IMF的資源,改善了管理,以務實取代陳規,恢復了這個機構的重要性。英國《金融時報》說,
卡恩被捕事件可能迫使歐洲面臨在IMF影響力下跌的大問題。卡恩曾被前IMF首席經濟學家詹森稱為“使用黑莓的梅特涅”(梅特涅是19世紀歐洲偉大的外交官——編者注)。
《金融時報》頗為擔憂地說,目前,IMF可能由某個開發中國家人選擔任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新興市場國家早就蠢蠢欲動,可能現在他們覺得時機已到”。加拿大媒體評論說,之前,IMF已經提高中國在該機構中的份額,削減了歐洲國家的影響力。新興市場國家將抓住卡恩性醜聞的機會質問:選擇領導人的老方法沒有什麼效果,只能給IMF帶來尷尬的爭議。報導還提到,2007年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的美國人沃爾福威茨因為給予其女友雇員特殊待遇而被迫辭職。報導引述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專家莫瑪尼的話說,新興市場國家可以說,那些被安插到這兩家機構的領導人遠遠不是“非常乾淨的道德高尚者”。
《華爾街日報》16日稱,長期以來IMF總裁由歐洲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這一不成文的規矩可能將結束。報導引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阿洪的話說,新興國家不乏足以勝任的候選人。比如曾擔任南非財長的曼紐爾、土耳其前經濟部長德爾維斯、印度國家計畫委員會成員阿盧瓦利亞、新加坡財長尚達曼、墨西哥央行行長卡斯藤斯等。不過,報導稱,對歐洲人來說,IMF就像他們的“家門鑰匙”,在當前這個緊要關頭可能不會留給新興國家。
法國被置於國際顯微鏡下
“性、謊言和權勢人物的魯莽選擇”,路透社16日以此為題寫道,權勢領導人因婚外情、嫖妓和勾搭異性而栽倒的事情屢見不鮮。在今天和過去,大西洋兩岸均不乏因性醜聞削弱政府、葬送政治生涯的例子。最著名的是1963年的普羅富莫醜聞,當時英國戰爭大臣普羅富莫被迫辭職,因為他跟一名與俄羅斯間諜有染的妓女發生婚外情。近期而言,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紐約前州長斯皮策等都曾面臨類似指控。文章說,卡恩一案引發了有關政治與性醜聞的一些基本問題:是不是被告濫用權力進行高風險行為,是不是權力讓他們覺得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文章引述一名義大利學者的話說,“眾所周知,權力是一劑春藥”。報導說,很少有政治家因性犯罪而入獄,不過,以色列前總統卡察夫就被判7年監禁,原因是他在上世紀90年代末擔任內閣部長時犯下強姦罪。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這顯示“無人可凌駕於法律之上”。
卡恩2011年5月15日晚被紐約警方人員押著的照片在世界媒體上鋪天蓋地地出現。《紐約郵報》說,“警察們押著傲慢的億萬富翁卡恩走出紐約東哈萊姆警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老闆看上去一點兒都不高興”。法國電視一台報導稱,法國生態國務部長瓦爾斯對美國電視台播出類似的鏡頭表示不滿,稱這不僅不符合無罪推定原則,還讓“整個法國成為受害者”。
“最偉大的色情騙子”,英美多家媒體報導卡恩性醜聞時都提到卡恩在法國的這個綽號。英國《每日電訊報》16日特意突出卡恩的法國人身份。其題為“卡恩:一個因性醜聞而沉沒的法國人?”的文章寫道,卡恩的官方傳記作家塔伯曼評價卡恩事件時說,“卡恩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女性殺手,我不能想像他會強迫一個不情願的女性,這說不通。”文章稱,這樣的聲明在多數西方國家將遭到詛咒,但在法國,這被視為一種有力的自我辯護。直到今天,複雜的性生活、重婚以及持續通姦在法國從未妨害過政治家的政治生涯。報導說,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擔任總統期間曾廣為人知地同時維持著三個家庭,1991年他任命一名前女友擔任總理。席哈克和薩科齊盯著漂亮記者和女部長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在這種背景下,卡恩追求多名漂亮女人的嗜好不會給他帶來傷害。塔伯曼說,他多次看到,女議員、黨內成員等厚顏地傳遞紙條,希望卡恩注意她們。英國《衛報》文章說,一名電台諷刺節目主持人在法國電台曾做過一檔早間節目,專門講卡恩“為女人著魔”,稱一家機構負責接待卡恩的代表將穿著長袍……為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女性員工必須穿又長又暗、不暴露的衣服。高跟鞋、皮短褲、時尚內衣絕對禁止,“我們還有兩個攝像頭,一個放在桌上,另外一個桌下”。
美國《紐約客》的一名作者寫道,他在巴黎見到的人都認為,如果卡恩是在法國犯下這事,很可能會平靜得多,絕不會像現在或明天這樣成為大新聞。“畢竟,這是一個歡迎曾承認在加州強姦幼女的著名導演波蘭斯基的國家”。文章還說,法國政客瑪麗·勒龐公開表達了這種看法,她說,卡恩的“病態”是顯而易見的,“但多年來,人人視而不見,因為那在法國是小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