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懺

占察懺

占察懺是佛教的法門之一,出自《占察善惡業報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占察懺
  • 記載:《占察善惡業報經》
  • 來源:地藏菩薩
  • 性質:佛教的法門之一
  • 目的:洗脫前世的罪惡
  • 俗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懺法緣起,懺法殊勝,正修懺法,

懺法緣起

在佛陀的精典《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告誡我們,將來如果眾生想要解脫生、老、病、死的苦惱,而開始要來發心學習佛法,和修行禪定及不執相的般若智慧時,就應當要先觀察、占察,過去世所造惡業的有多少和輕重等情形。如果惡業造得多而深厚的人,是不可以馬上來修學禪定和智慧的,應該要先來修持懺悔的法門。
為什麼呢?因為惡業深重的人,過去世所帶來的習性和惡念、欲望會很強,那種阿賴耶識的識種、根因會很深,所以今生的種種劣跟習性,也會很明顯、深重,必然會時常造作惡業、毀犯根本的戒律,而且也很容易會被外魔所引誘而不自知。
所以如果不勤修懺悔法門,來淨化惡業!就直接來修行禪定和智慧,就會產生許多障礙、幻想、不當的邪思,而不能剋期取證、悟道或有所收穫。或有自信心較強的行人,不相信不懺悔就不能修學褝定智慧的論調,而勉力去用功修學,但多因距離太遠,用功過猛,也常常會發生失去正常心理,甚至還會發生失去理智、精神錯亂、被邪魔所侵擾附身、接受邪惡的道理、增長錯誤的見解,而走火入魔都還不自知。所以應當先修行懺悔的法門,如果戒行和心念都得到清淨了,過去世的重罪和業念減輕了以後,便可能遠離各種障礙、煩惱、疑惑和引誘。

懺法殊勝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在因地所發的誓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唯入地獄,而且莊嚴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以六道眾生再三殷勤地囑託地藏菩薩來教化,把我們託付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是代理佛。
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地藏法門之一。末法時期眾生,對於佛法信心微薄,業障又很重,佛陀為了能使眾生消除障礙,增長信心,成就菩提,特垂方便,推薦地藏菩薩宣說了以三種木輪相來占察吉凶善惡的方法。蕅益大師曾讚嘆這是最微妙、最不可思議的法門,是末法時代救生死重病的靈丹妙藥,是慢慢生死輪迴長夜之中照破無明的寶炬。而且她有實際的方便法,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能夠解開我們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困惑,所以是無上的阿伽陀藥,特別的殊勝方便。
本經裡面的“占察懺”是非常殊勝的,其他的“地藏懺”、“三昧水懺”、“梁皇寶懺”等等都是祖師編輯的,唯有“占察懺”是地藏菩薩親自對堅淨信菩薩說的,所以非常殊勝,能夠使我們速獲清淨。第二個要點就是,如果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惡業不懺悔清淨而馬上去修定、修慧就容易產生違緣障礙。
占察懺”有八大殊勝功德:
1、傳承殊勝:地藏菩薩親說;2、有的放矢懺罪殊勝;
3、神通殊勝;4、解決現實問題殊勝;5、易學易懂易用殊勝;
6、地藏加持力殊勝;7、占察輪殊勝;8、證悟空性殊勝。

正修懺法

第一 嚴淨道場
經云:欲修懺悔者,當住靜處。隨力所能,莊嚴一室。內置佛事及安經法,懸繒幡蓋,求集香華,以修供養。
第二 清淨三業
經云:澡浴身體,及洗衣服,勿令臭穢。準諸行法,每至穢處,必須更衣,旋轉既訖,洗浴清淨,還著淨衣。縱一日都不至穢,亦須一浴。終竟一期,或七日,或二七、三七乃至千日,以得三業純善輪相為期。於中專莫雜語,及一切接對問訊,或有所需,但可直索,不得因事牽發余語。專秉一心,念所修法,不得剎那念世雜事。當思生死大事一本作事大,無常迅速,堅精努力,乃克有濟。倘稍違淨法,則唐喪劬勞,不可不慎。
第三 香華供養
(行者初入道場,至法座前,敷具正身,合掌倚立;應先緣念一切三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眾生迷惑,流轉可哀;我為眾生,翻迷歸悟,禮敬三寶。作是念已,唱言:)
一切恭敬(可深鞠躬問訊
一心敬禮十方常住三寶。(一禮
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作是唱言:)
嚴持香華,如法供養。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華作供,手執香爐,作是想云:
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瓔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於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疑漏一種字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
如上想念完後,唱言:)
供養已一切恭敬。 (一禮
第四 啟請三寶諸天
(本經無啟請法。準余行儀,於建首日,宜致三請。良以三寶雖無所不在,而眾生久積迷惑,背覺合塵,念與悲隔。今既翻迷歸悟,應須緣念三寶,充滿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是念已,涕淚翹勤,逐位三請,手執香爐,燒眾名香,口作是唱:)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想云:我三業性如虛空,釋迦如來亦如是,不起真際為眾生,與眾俱來受供養。下皆準此,但改佛名及形相來處。至請賢聖,則雲一切賢聖亦如是,余皆準知。三請畢,隨作一禮)。
一心奉請南無毗婆屍等過去七佛。
一心奉請南無普光佛等五十三佛。
一心奉請南無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想云:諸佛法身如虛空,化事住世難思議,我今三業如法請,惟願影現受供養。)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奉請南無占察善惡業報經微妙法藏。
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見,常住法寶難思議,我今三業如法請,惟願影現受供養。)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法藏。
(想如上。)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賢聖。
一心奉請南無堅淨信菩薩摩訶薩。
(此是當機啟教之人,應念薩,為我等故,請問大法,我今得聞此最勝法,皆是菩薩莫大恩德。)
一心奉請南無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應念此二菩薩慈悲慧行,普度群迷,與地藏菩薩威神無異。遍吉菩薩即普賢菩薩。)
一心奉請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應念:“此是我等的對懺悔之主。依此菩薩大慈大悲威神力故,令我無惡不滅,無善不生。我今歸命啟請,如子憶母,此為道場正主,余佛菩薩,同作證明。涕泣求哀,猶如面奉,必冀菩薩,攝受護持。”觀想偈文,應知如上。)
一心奉請梵釋四王天龍八部,僧伽藍內護正法者一切聖眾。
(例皆三請。但除禮拜,白衣無妨。)
惟願釋迦慈父七佛世尊五十三佛,一切覺者;他心道眼,無礙見聞,身通自在,來降道場攝取我等令成淨信。
占察善惡業報尊經,十方一切清淨法藏等真法性,充滿虛空,顯現道場受我供養。
堅淨信菩薩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十方一切賢聖,不捨大慈來臨法座,哀憐覆護,證我行法。
地藏菩薩摩訶薩,救世真士,大智開士,善安慰說者,速除諸障增淨信者,大慈大悲,不違本誓,放大光明,滿我所願。
護法天龍伽藍真宰,隨我請來,堅守道場,卻諸魔障,示現吉祥,令我所修自在成就。
(每節執爐三說已,一禮,惟護法處不須禮拜,白衣無妨。)
第五 贊禮三寶
(經無贊法,不別立科。但取十輪經中地藏菩薩贊佛二偈,隨行禮敬,合為一科。)
我聞遍知海 真實德無邊 度脫諸有情 心歡喜敬禮
曾修無量福 今得禮尊足 願無量劫中 常修多供養
一心敬禮過去毗婆尸佛
(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毗婆尸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下皆準此,但改佛菩薩名。)
一心敬禮尸棄佛。
一心敬禮毗舍浮佛
一心敬禮拘留孫佛
一心敬禮拘那含牟尼佛
一心敬禮迦葉佛
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普光佛。
一心敬禮普明佛。
一心敬禮普淨佛。
一心敬禮多摩羅跋栴檀香佛。
一心敬禮栴檀光佛。
一心敬禮摩尼幢佛。
一心敬禮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一心敬禮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一心敬禮摩尼幢燈光佛。
一心敬禮慧炬照佛。
一心敬禮海德光明佛。
一心敬禮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一心敬禮大強精進勇猛佛。
一心敬禮大悲光佛。
一心敬禮慈力王佛。
一心敬禮慈藏佛。
一心敬禮栴檀窟莊嚴勝佛。
一心敬禮賢善首佛。
一心敬禮善意佛。
一心敬禮廣莊嚴王佛。
一心敬禮金華光佛。
一心敬禮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禮虛空寶華光佛。
一心敬禮琉璃莊嚴王佛。
一心敬禮普現色身光佛。
一心敬禮不動智光王佛。
一心敬禮降伏眾魔王佛。
一心敬禮才光明佛。
一心敬禮智慧勝佛。
一心敬禮彌勒仙光佛。
一心敬禮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一心敬禮世淨光佛。
一心敬禮龍種上尊王佛。
一心敬禮日月光佛。
一心敬禮日月珠光佛。
一心敬禮慧幢勝王佛。
一心敬禮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禮妙音勝佛。
一心敬禮常光幢佛。
一心敬禮觀世燈佛。
一心敬禮慧威燈王佛。
一心敬禮法勝王佛。
一心敬禮須彌光佛。
一心敬禮須摩那華光佛。
一心敬禮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
一心敬禮大慧力王佛。
一心敬禮阿閦毗歡喜光佛。
一心敬禮無量音聲王佛。
一心敬禮才光佛。
一心敬禮金海光佛。
一心敬禮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一心敬禮大通光佛。
一心敬禮一切法幢滿王佛。
一心敬禮東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想雲諸佛法身如虛空,化事住世難思議,我皆影現化事前,一一皆悉歸命禮。)
一心敬禮東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西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西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西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東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下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上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三禮)
(此恐太繁,依鬮取決。倘能隨十方面一一致禮,尤為善也。想云: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下一禮同。)
一心敬禮占察善惡業報經微妙法藏。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三禮)
(此亦依鬮取決。倘能隨十方面一一致禮尤善。)
一心敬禮堅淨信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地藏菩薩摩訶薩。
(此是懺主,應須三禮,想偈如前。但末句須云:為求滅障接足禮。又或各隨所求稱之亦可。如求律儀,即云:為求律儀接足禮。求證果,求往生等,類此可知。)
第六 修行懺悔
(經云:應當說所作罪,一心仰告。夫罪雖無量,而就輪相所現者,尤為最重,能招惡果,能障聖道。故須慚愧涕淚,各別陳之,殷勤悔過,冀令消滅。五體投地,說重罪已。仍作是念:)
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但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眾生同為一切重罪所障。今對地藏、十方佛前,普為眾生,歸命懺悔,惟願加護,令障消滅。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普為法界一切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唱已,五體投地,復作是念:)
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外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惟遍三業廣造眾罪、事雖不廣噁心遍布、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
故於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惟願一切三寶、地藏菩薩,慈悲攝受,聽我懺悔。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至心懺悔,我及眾生,自性清淨,一實境界,諸佛體同。無明痴暗薰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計我、我所,習諸惡法,三業六根,廣造眾罪,十惡五逆,重難輕遮,障慧障定,障諸戒品,致使長淪苦海,永無出期。設欲修行,多諸疑障,或擾外魔,或遭邪見,助緣缺乏,淨信不成。今遇:
地藏菩薩摩訶薩,善安慰說,開我迷雲,滌慮洗心,求哀悔過。惟願十方諸大慈尊,證知護念,我今懺悔,不復更造。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段(編者註:“段”疑是“毀”)三寶、一闡提罪,如是罪性本惟空寂,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願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
(或一說,或三說,皆可,下四亦然。)
懺悔已,歸命禮三寶。
(此懺悔文,並下三願,皆出本經;但於惟願之前,撮略經中他處數語,以表說所作罪一心仰告之意,余皆一字弗敢移易。)
第七 發勸請願
我弟子某甲,至心勸請,願令十方一切菩薩未成正覺者,願速成正覺;若已成正覺者,願常住在世,轉正法輪,不入涅盤。
勸請已,歸命禮三寶。
第八 發隨喜願
我弟子某甲,至心隨喜,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舍嫉妒之心,於三世中,一切剎土,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隨喜。
隨喜已,歸命禮三寶。
第九 發回向願
我弟子某甲,至心回向,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盤城。
回向已,歸命禮三寶。
第十 補發願及端坐靜室稱念名號
(五悔法門,別有發願,此經不說,蓋以勸請等三即是願故。又行人修此懺法,所求不同,或求律儀,或求定慧,或求往生淨土,或求現在安樂。今因鬮決聽許補願,是在修行者各自陳白,不容預擬成言也。然所求之願,雖各不同,須與四弘相合,不得增長生死,誠恐不知梗概,違背經宗,聊陳大意,以便行持,或用或否,任從決擇。)
我弟子某甲至心發願,願:
十方三寶,地藏慈尊,哀愍護持,救拔拯濟,令此國土,災亂消除,正法流通,鹹生淨信,無諸障礙,永斷魔邪;我及眾生,重罪速滅,現離衰惱,充足資生;三聚戒根,畢竟清淨,二種觀道,應念現前,三昧總持,神通方便,四攝六度,無不圓成,了悟自心,一實境界,捨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歷侍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次往余靜室,端坐一心,若稱誦,若默念,地藏菩薩。其惛蓋多者,應於道場中旋繞誦念。晝三夜三,具如經說。七日之後,每旦以第二輪相頻三擲之。若身口意皆純善者,名得清淨;若不得三業純善輪相者,雖見光明、異香、吉祥好夢等,止名虛妄,非善相也。若未獲純善輪相以前,止許稱念地藏名號,未許修行觀法;得善相後,乃於二種觀道,可以如實修之。)
(諸懺坐禪一科,即於懺畢出壇時修,故列在正修第十。此經二觀,要於懺悔清淨之後,方許正修,故十科畢,方別明之。
經云:彼諸眾生,但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我亦護念,乃至堪能修習諸禪智慧。
又云: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
又云: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