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建築

博物館建築:供收集、保管、研究和陳列、展覽有關自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方面的實物或標本之用的公共建築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演變,中國博物館,建築組成,建築設計原則,

簡介

為博物館藏品保管、陳列展覽、文化教育及學術研究等業務活動而專門設計修建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築。
博物館建築

歷史演變

中世紀,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珍希的自然標本等大都收藏在皇家宮廷、私人官邸、教堂修道院或大學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佛羅倫斯出現了第一座專為收藏美術品而設計的房屋建築,即今烏菲齊美術館。1683年英國創建了第一個向公眾開放的阿什莫爾藝術和考古博物館,但房屋建築從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仍然是殿廟宇式的,博物館內部沒有陳列室、藏品庫等功能區分。1793年法國國民議會決定將路易王朝在羅浮宮的收藏向公眾展出,象徵舊秩序的宮殿改成了博物館,這是利用舊建築開辦公共博物館的開端。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期許多專門為博物館修建的建築也都是仿照宮殿寺廟的古典形式。1870年成立於紐約的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897年建立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倫敦的國家美術館、巴黎巴黎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等,建築平面、立面,不是宮殿式就是希臘神廟式。這類博物館建築通常以宏大的門廳、樓梯廳等為中心,聯繫主要的二層樓展廳,各個展廳之間又互相連通,建築平面多採用“日”字或“田”字形,立面常有典雅的大理石柱廊,內外裝修有繁瑣的雕飾。從現代博物館使用的要求來衡量,這類館舍建築使用上存在著的缺陷是很明顯的,如功能分區不明確、人流路線組織不合理、層高過高、採光照明和藏品保管條件差、輔助用房不足等。
本世紀中期,現代博物館學理論的發展對博物館建築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博物館建築設計也接受了現代建築原則,一切以使用效果為前題,建築設計完全服從功能要求,從而根本改變了博物館建築理論。在現代建築理論影響下,新建的博物館再也見不到宮殿式的平面或廟宇式的立面了,而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大量實牆面、條形採光口,或玻璃幕牆的具有個性特徵的博物館建築。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湧現了一批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博物館建築,例如路易斯安娜博物館 (丹麥,哥本哈根)、巴黎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蘇聯莫斯科國家畫廊、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東館、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羽毛湖博物館、日本佐倉國家歷史民俗博物館、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等。這些新穎的博物館建築除了使用功能完善,且有良好的現代化設施外,建築設計趨向於同環境結合,使博物館建築與城市街道、廣場、公園相互融合,既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博物館內外部的視覺環境。博物館事業的高度社會化,促進了現代博物館在保存、展覽、研究、教育、文化休息、遊覽觀光等方面向綜合、多功能化方向的發展。博物館建築設計亦服從於這一點,使現代博物館建築中增設了許多服務性設施用房,諸如公共餐廳、咖啡廳、博物館商店、公共圖書館、視聽室、講演廳等。其中,又常常把博物館門廳設計得很大,或專辟“共享空間”,向社會提供社交活動場所。使博物館建築與城市生活相聯繫、與城市環境相融合成為現代博物館建築設計的發展趨向。
在現代博物館中,有些館由於其自身的性質特點和歷史的原因只能建在古建築中才能體現其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價值,例如世界著名的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等。許多名人紀念館也都是利用其故居建築改建的。如果離開了這些古舊建築就會削弱博物館的紀念價值。但由於舊建築自身具有的歷史性、藝術性,往往與合理使用的功能要求之間有矛盾,早期博物館專門建築,也有這類矛盾。因而產生了改造舊建築的動議。這類改造常常是結合博物館增建、擴建同時進行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力圖保持建築物原有外貌前題下,改造內部裝修,拆除或遮蔽雕飾彩畫,增加或改變隔牆位置,加裝吊頂,降低展室層高,遮蔽採光口,改善照明設計,加設空氣調節機,使展出的視覺環境適合表現展品內容。藏品庫方面的改造則加強建築物的密封性,安裝防盜報警設施,改進排架方式和庫內照明,為穩定庫內小氣候裝置空調設備等,使庫房環境適合於藏品永久性保管。此外,還調劑出部分房間闢為各種服務設施用房。

中國博物館

中國近代的早期博物館出現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博物館,初期都沒有專門修建博物館建築。後來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圓明園路建造的亞洲文會博物館和法國人建造的震旦博物院都套用了歐洲博物館的建築形式。1905年創辦的南通博物苑,建築採用西洋式,按中國園林方式布局。辛亥革命以後到抗日戰爭以前,中國博物館的數量、類型增加,但館舍多半利用古舊建築。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清宮所藏文物連同古建築群向公眾開放,是為古建築辦博物館的典型。這一時期以來,地方博物館在利用各種舊建築物辦博物館時,也對原建築作了程度不同的裝修改造。30年代中期,中國建成了 2座現代博物館建築,即南京的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中央博物院原來的總體規劃為中央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院,設有自然館、人文館、工藝館,是一組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的宮殿式建築群,1933年建成東翼人文館,平面呈“曰”字型,大殿為仿遼代宮殿式樣各種用房配備齊全。上海市博物館選址在當年的上海新市區中心地帶,系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雄偉的仿古建築,陳列室、藏品庫及各類辦公用房、設備齊全,1935年開館後不長時間即毀於戰火。
中國博物館事業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當時博物館的收藏、展覽活動,都是利用舊建築進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博物館事業有了開拓性的發展,1949~1966年新建了數十個博物館,在建築設計上出現兩種趨向:一是按蘇聯展覽館模式設計博物館,如安徽省博物館(1956)、中央自然博物館(1955,今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59)等,建築平面都呈“山”字型,建築高大。這類建築,在空間布局上不適合博物館使用,很難為陳列和參觀組織合理的人流路線,層高太高,採光太亮,照度分布不均,內裝修中雕飾、彩畫、枝形吊燈等過多,干擾展覽效果,庫房面積不足,或建築條件不符合藏品保管要求。另一趨向是按中國傳統的古建築形式建造博物館,如北京的中國美術館(1959),是一幢用傳統的亭台樓閣形式組合成的博物館建築;上海魯迅紀念館則採用浙江紹興民居形式,平面作“】”型布局,還附有一小巧的內庭園(1956);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採用了須彌座形式的台基,琉璃瓦檐口,正立面上使用了放大尺度的柱廊,建築外貌氣勢雄偉,表現出建築物的紀念性意境,建築平面呈僽型,空間布局具有良好的流線,展覽、保管、研究等各種用房功能分區明確,既有分隔又有聯繫,但陳列室過高,窗戶過大過多,為空調供暖降溫帶來許多問題。文化大革命時期,博物館建築在極左思潮干擾下,某些紀念性博物館設計由於採用庸俗的象徵主義、形式主義創作手法,少有可取之作。70年代末以來在吸收國外現代博物館建設經驗的同時,開始走上探索中國現代化博物館建築的道路,如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黑龍江省革命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北京抗日戰爭紀念館、遼瀋戰役紀念館、新樂遺址博物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等,它們都注意了環境設計,建築布局也靈活多樣,功能分區明確,流線合理,各種用房面積分配適當,並對博物館建築現代化民族化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建築組成

博物館建築的組成內容因館的性質、規模不同而有差異。根據博物館的共性,建築組成可劃分為 4個功能分區:①陳列、展覽、教育與服務分區;②藏品庫分區;③技術工作分區;④行政與研究辦公分區。在建築布局上各個功能分區應該是互有聯繫的,為了安全保衛和管理方便,建築物的平面與空間布局設計,必須把觀眾參觀路線與內部工作人員行經路線、藏品運送路線明確分開。
第一分區系博物館對外開放的區域,由門廳、基本陳列室、臨時 (專題) 展覽廳、教室、講演廳、視聽室、休息室、餐廳等組成。門廳是博物館觀眾集散樞紐,是組織引導觀眾或供觀眾遊覽休息的必要空間。現代博物館的門廳還常用做社交活動。基本陳列室為博物館常設的固定陳列室、展覽廳用於舉辦短期的專題性展覽,它們都是博物館建築的主體之一,在建築總面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現代博物館為了更好的為教育服務,還須配備適當規模的教室、講演廳等,尤其是自然和科技性質的博物館除了配備教室、演講廳外,尚須設定一定面積的實驗室。由於現代博物館日益趨向社會化,是公眾文化游息的場所,所以有設定公共餐廳、咖啡廳、茶室等的必要。
第二分區為藏品庫區,由庫前區和藏品庫兩大部分組成。庫前區用房包括卸落台、開箱室、登錄室、清理室、消毒室、編目與目錄室等組成。根據博物館規模,大型博物館的各種用房配備齊全,小型博物館常將性質接近的工作室合拼。按博物館保管工作慣例,藏品入庫都是分類保管的,所以又有青銅器庫、陶瓷器庫、書畫庫、織繡庫等的區分。另外根據藏品的珍貴程度分列級別,故又常常分別設定珍藏庫、一般藏品庫等。自然科學博物館庫房一般按學科分類分庫保管,如分設鳥類、獸類、魚類、兩棲爬行類、無脊椎類等各類標本庫。按標本製作方法不同,又分別設定濕制標本庫和乾制標本庫,分別放置浸制標本、臘葉標本、生態標本及假剝製標本等。庫房的建築設計通常按藏品的性質、保管要求、珍貴程度確定防震、防火、防盜的級別及與防潮、防光等相應的措施。
第三分區為技術工作區,各種用房的組成視博物館的性質、規模而異。以社會科學博物館來說,國家級的博物館或地區級的中心博物館,通常設有文物保護科學實驗室、文物修復室或文物複製工場等。省級以下的小型博物館根據需要有時只設定簡易的裝裱室或修復室。自然科學博物館須設定標本製作室、化石修理室、模型製作室等技術工作用房。
第四分區為行政與研究辦公區。行政管理用房有辦公室、接待室、會議室、物資貯存庫房、保全監控室、職工食堂、設備機房等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圖書資料室組成。

建築設計原則

總的原則是博物館建築設計必須滿足全面發揮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的要求,因而建築設計必須符合博物館工藝設計,並要求做到建築藝術與建築功能的統一。博物館選址是建築設計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環節。選址宜在地點適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設施比較完備的地段,其周圍應沒有污染源,場地乾燥,排水通暢,通風良好。具體有以下十項原則:
①建築設計符合工藝設計是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根本原則。博物館在提出建築設計任務時,必須先期進行博物館工藝設計的研究。工藝設計重點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參觀路線、內部工作人員行走路線及藏品運送路線三線的合理安排,陳列室、庫房及其他業務用房面積的適當分配,文物、標本保護溫度、濕度的參數及各項相應的裝備、設施等等。②在確定先工藝設計、後建築設計工作程式的同時,博物館工作者與建築師之間應建立密切合作的關係。③建築方案的確定應該經過科學的嚴密論證,廣泛與博物館保管人員、陳列、研究人員、宣教工作者、文物保護科技工作者等進行綜合的討論研究,並須聽取城市規劃、氣象學、環境學、社會學等方面專家學者的意見。④博物館建築設計的重點課題是陳列室建築和藏品庫建築設計。其中,陳列室設計重點是妥善解決平面與空間布局中系統性、順序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問題以及採光、照明問題。藏品庫設計重點是建築防潮、保溫、密封性,保證庫房小氣候穩定問題。在藏品庫與陳列室之間應考慮到藏品運送的安全,凡藏品所經之過道、走廊、門廳、庭園,均不宜設定台階,二層以上的庫房、陳列室均應設定客貨兩用電梯。⑤博物館建築防盜、防火必須嚴格遵照國家的防範規定。博物館與四鄰建築應保持相當距離,藉以隔離外來火災。⑥博物館建築外貌應當反映博物館的性質特徵,不同地區不同性質的博物館都應該具有個性特色。現代博物館建築要反映現代博物館的風貌,提倡博物館建築形式民族化的同時,反對建築創作上的形式主義。⑦博物館建築設計不僅要滿足當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預計將來的發展。博物館事業總是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建設的需要而發展的。博物館基地和建築總平面規劃,應為將來發展準備好擴建增建的餘地。⑧根據博物館的性質、級別和所在地區的地質情況確定相應的防震等級,作好建築物的防震處理。⑨博物館建設經費的籌劃與分配不僅要研究當前基建與設備投資的合理分配,而且要考慮到裝修投資及建成後常年維護管理和能耗的經濟性。⑩如利用古建築改為博物館,須保持古建築本身及周圍環境的風貌,並遵守各項文物法規、消防法規等,做好防火、防盜及陳列展覽等基本功能方面的設計。但藏品庫房仍以新建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