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響水灣村

南響水灣村

南響水灣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12公里,蓮花河東,蓮花山北,仙人山以南,玉皇山以西,像一綠寶石鑲嵌在群山懷抱中。人口300,95戶,耕地面積225畝。 據《畢氏譜》記載,明天啟年間畢姓由槲林村遷此建村。因村西有一個石峽,懸崖峭壁,形勢險要。每逢大雨季節,山洪暴發,飛流撞擊石峽,響徹雲霄,因而得名,取名響水灣。因重名,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改稱南響水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響水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萊城東南12公里
  • 人口:300
據記載,南響水灣1954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入初級社,1956年入高級社。1958年屬高莊人民公社;1961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64年屬高莊人民公社;1985年屬南冶鎮;2001年至今屬高莊街道辦事處。
南響水灣村西有一縱貫南北的河流,俗稱蓮花河,滔滔不絕的河水匯入汶河,一條曲折的石頭公路穿村而過。在村西河上面有一座人工石拱橋,金光橋橫跨東西兩岸。橋南100米處有一座拱形攔河水庫,稱響水灣水庫,大橋之下就是南響水灣。村內有一棵古槐,粗可三人圍,枝葉蒼老殘缺,樹中又新長出了幾株枝葉茂盛的槐樹,人稱“槐育槐”。村東有一座200米的高山,山頂上原先有一座小廟,傳說是玉皇大帝廟,因此這座山取名玉皇山,“文革”期間遭到破壞,2002年重新修建。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南響水灣村創造了光輝的業跡。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不斷進村燒、搶、擄奪,村民不能安居樂業。在畢記美的組織、帶領下,對日本鬼子進行了有利的打擊。
南響水灣村之所以有“名人聖地”之稱,第一任村幹部畢記美,打土壕,分田地,使人們邁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的第一步。當時全村只有他一名黨員,他第一批發展黨員6名。在他們的領導下修了公路,汽車從此進了山莊。架了電,從此解決了照明問題;架了第一座橋(金光大橋)使兩岸解決了過河就脫鞋、運貨用肩扛的問題。1976年畢記善又組織邵家莊村、張家莊村、高家嶺、響水灣村合建一所當時區級的規範化、標準化學校。
南響水灣村在村支部帶領下沿河新修道路1500米,修築兩條計5000米長環山水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百業齊興,養奶牛、養兔、養鴨子成為當地優勢,多次被稱為萊蕪市先進單位。
南響水灣村歷來十分重視文化教育。1949年響水灣村設立學校一所,1976年校舍搬遷到金光大橋以西,正門對大橋。成立了由響水灣村、邵家莊村、張家莊村、高家嶺村四村聯辦中國小。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2002年,村中先後考取大專以上學生17名。如今的南響水灣人壽年豐,天天在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